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90年張學良重獲自由,親屬為其慶生,張學良感慨:多虧了宋美齡

2024-08-09歷史

【前言】

1990 年 6 月 1 日,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了一場規模宏大的祝壽活動,此活動的核心人物為剛恢復自由的張學良。年屆九十的張學良回想起長達五十四年的拘禁歲月,滿懷感慨地表示:「這五十余載,我需感激宋美齡。」

張學良的一席話,揭示了兩人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情誼。此般特殊的情感,存於兩位具特殊身份之人當中,曾令眾人頗感難以置信。

【初次邂逅,張學良回憶:如果我沒有太太,說不定就會猛追她呢】

1924 年 9 月,第二次直奉戰爭興起,張作霖率軍進京,成功掌控北京政權。張學良擊敗孫傳芳後,進駐上海等地,正是在此期間,張學良結識了宋美齡。

1925 年 6 月 14 日夜晚,美國駐上海領事館內高朋滿座,女賓雲集,廳外的滂沱大雨並未減弱廳內的愉悅氣氛。在紙醉金迷之間,驀地有一美貌女子在人群中一閃而過,張學良亦留意到了此女子。

應眾人之籲請,張學良登台演講。其高聲言:「吾乃張漢卿,身為軍人,抵滬後定竭力守護此地之安全。若有違者,吾必嚴加懲處。」

張學良的一番發言博得陣陣熱烈掌聲,他於台上看到那位身著紅色旗袍的女子亦在人群中為他鼓掌。他察覺到她那熾熱的目光中,蘊含著由衷的欽佩之情。

講話完畢後,國民黨重要人物胡漢民率先表示:「此乃上海盡人皆知的宋三小姐,方才從美國歸來。」

經胡漢民一番介紹,張學良方知曉眼前這位乃是孫中山的妻妹。他即刻起身,手持斟滿紅酒的高腳杯,徑直朝宋美齡行去。

張學良行至宋美齡身旁,暢快地敬酒言:「原是孫夫人之妹,如此說來,你我也算舊識。吾妻與孫夫人更是摯友。今日於此得見宋小姐,實乃吾之幸事。不知宋小姐能否與我共飲三杯?」

方才還於座位席上觀瞧張學良的宋美齡,此刻驟然起身,儀態端莊地言道:「多謝少帥的熱忱款待,然而與少帥對飲,我實難承受,連飲三杯更是不敢企及,倘若得少帥應允,美齡甘願飲下此杯酒,以此表明我的敬意,不知可否?」

宋美齡於眾人矚目之中,將酒杯舉起與張學良相碰。張學良誠懇贊言:「宋女士,今日得以結識您,實乃吾之萬幸,此趟上海之行,確是收獲頗豐。」

隨後,二人於桌旁就座,繼而展開交談。宋美齡對張學良的軍事才幹頗為贊賞,張學良亦向宋美齡表達著敬慕之情。此次會面,在他們各自的心中皆留下了深刻銘印。

他們不但於酒會上交談,並且張學良還積極邀約宋美齡私下出遊,氛圍甚是愉悅。其後,張學良在回憶其與宋美齡結識的歷程時表示:「倘若我彼時無妻室,必定會追求她。然而我並不知曉蔣先生亦在追求她,最終她還是成為了蔣先生的妻子。」

由上述話語可知,我們能夠明晰張學良結識宋美齡時的心境。倘若不存在於鳳至,那麽張學良或許會與宋美齡有所發展。若果真如此,民國的歷史或許會被重新書寫。

1930 年,蔣介石同馮玉祥、閻錫山等在中原地帶展開混戰。當雙方僵持不下之時,張學良宣告東北改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至此,蔣介石尚不明確宋美齡和張學良的關系究竟如何,甚至不知二人早有交集。

【張學良被囚禁,宋美齡設法幫忙】

1931 年 9 月,日軍向東北地區發動進攻。東北軍首領張學良為蔣介石承擔責任,自行撤離東北。頃刻間,張學良淪為全國民眾譴責的目標。張學良背負著「不抵抗將軍」的惡名,屢次表示要與日寇拼死一戰,然而蔣介石卻違背全國人民的意願,持續「圍剿」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懷著國恨家仇的張學良決意付諸行動,以武力迫使蔣介石抗日。

1936 年 12 月,值國家危亡之緊迫時刻,張學良、楊虎城等施兵諫之舉,將蔣介石扣押。彼等以自身性命相脅,強令蔣介石止息內戰,攜手抗日,然蔣介石頗為執拗。

西安事變爆發,宋美齡深感震愕,為救其夫,她親書致張學良,祈其寬容相待,然未見成效。慮及大局,宋美齡親赴西安商談。宋美齡晤張學良後,毅然警言:「若吾夫有何不測,吾願與之同難。」

經過二人的不懈努力,蔣介石應允了他們的訴求,決意凝聚全國之力抗擊日本。宋美齡亦向張學良與楊虎城承諾,蔣介石不會就此事宜對他們實施報復。

西安事變得以和平化解後,張學良決意親自護送蔣介石返回南京。蔣介石虛情假意地阻攔稱:「你若前往南京,我無法確保你性命無虞。」

張學良深知自己此去或許兇多吉少,然而宋美齡曾許諾定會確保其生命無虞,不會使其遭遇不測。當張學良抵達南京後,蔣介石卻違背諾言,將張學良囚禁起來。

蔣介石欲將其除之而後快,然宋美齡為踐行己諾,不斷勸誡蔣介石,望其勿殺張學良。宋美齡向蔣介石言:「吾等有負漢卿,勿殺之。」

經宋美齡之努力,蔣介石未對張學良痛下殺手,而是將其拘禁大半輩子,既未處決,亦未釋放。

在遭關押的此段時期,宋美齡竭力設法提升張學良的生活品質,且數次前往囚禁之所探望張學良。

1949 年,蔣介石率國民黨殘部逃往台灣,其對西安事變之事難以釋懷,遂萌生出殺害張學良之念。宋美齡知曉後,徑直向蔣介石言明:「若你對那張學良不利,我即刻離台,並將你之所為悉數公之於眾。」

【張學良接到宋美齡信件,徹夜難眠】

張學良遭囚禁後,與宋美齡維系著緊密聯絡。張學良留存了四箱信件,約五百余份,多數為與親人的往來信函。而其中尤為引人矚目的,是其與宋美齡的私人信件,累計約達一百封。

於這些信件之中,宋美齡以英文著筆,將張學良稱作「Dear漢卿」。而張學良稱宋美齡為「夫人」,在信件結尾處署名為「良」。

自國民黨撤至台灣後,張學良與宋美齡的通訊遂告停止,直至次年4月。

1950 年 4 月的某日,宋美齡於致張學良的信函中言及:

我始終在為與你相見之事做籌備,然而每當欲前去見你之際,總會突發狀況。我向你承諾,我從未將你忘卻。下周末我將自美國返程,屆時便能相見。

張學良在收到此信後喜不自禁,於他而言,宋美齡的前來,並非僅是對他的探望,更能為其當下煩悶的生活註入些許趣味,向他講述外界的種種見聞。

欣喜之際,張學良對宋美齡的身體狀況心生憂慮,其認為宋美齡連日奔忙,此時不宜相見。經多番斟酌,張學良在給宋美齡的復函中言明:「您當下應調養好身體,既然即將返回台灣,那無需急切,我們隨時能夠會面。」

數日後,張學良獲宋美齡復函。函中言明:「下周可會面,屆時會提前命人告知於你。」

收到信件後,張學良夜不能寐,內心難抑即將見到宋美齡的激動之情。對張學良而言,乏味的生活即將增添一抹光彩。

1950 年 4 月 30 日,此日為二人所定之期。張學良於劉乙光等諸人看顧之下,歷經六個多小時崎嶇山路之跋涉,終抵蔣家之別墅。

二人會面後,皆熱淚盈眶,望著往昔摯友已然兩鬢如霜,宋美齡內心感慨萬千。二人默默相對,凝視彼此,不知從何言起。

宋美齡心有愧意,欲扭轉當下局面,然力有不逮。遂主動向張學良發問:「汝現今有何需求乎?」

張學良表示:「國家至此境況,我已無話可說,當下我有兩件事欲懇請夫人。其一,期望能在私交方面見一見蔣先生;其二,希望獲取部份款項以支撐家中平素的用度。」

這兩項要求實則並非艱難之事,然而對張學良而言,欲求見蔣介石則頗為不易。宋美齡向張學良予以保證,稱定會幫其達成此事。

此為張學良與宋美齡自1937 年於奉化分別後再度相聚,亦是張學良抵台後首次與宋美齡會面。返家後,張學良於家中記錄下了這極具意義的一日。

在宋美齡的關懷下,張學良的生活狀況漸趨改善。他接連收到家人寄來的信函及部份生活物品。值中秋佳節之際,宋美齡遣人給張學良送去月餅、茶葉、水果等物。

1952 年夏,宋美齡決意赴美就醫。即便身在美國,宋美齡仍不忘為張學良送去一些食物,足見其對張學良的關切。

不僅這般,宋美齡亦念及張學良對大洋彼岸親人的思念之情,遂主動修書告知其親屬的生活狀況。信內不但言及於鳳至在美國憑借「炒股」購置一棟別墅之事,亦談及張學良之子患病之事。

盡管張學良未獲大洋彼岸親人之書信,然經由宋美齡的引薦,其內心滿是無盡的慨嘆。

【結束囚徒生涯,張學良感慨:宋美齡能活一天,我就能活一天】

1975 年 4 月,蔣介石於台灣病故,張學良似將重獲自由。然出人意料的是,蔣介石臨終前特向其子蔣經國囑咐:「切不可縱虎歸山。」

蔣經國就任僅五個月之際,宋美齡因與蔣經國政見相左,離台赴美。宋美齡的這一行動,給張學良帶來頗大沖擊,自此,二人聯系中斷。

蔣介石離世後,張學良屢次向蔣介石表明自身絕不涉足政治。然而蔣經國銘記父親臨終遺言,未對張學良松手。直至其逝世兩年後,張學良方重獲人身自由。

1990 年,於台北圓山大飯店,張學良的親屬為其舉行了一場規模盛大的祝壽活動。重獲自由的張學良感言:「只要宋美齡在世一日,我便能存活一日。」

張學良的一番言語,揭示了兩人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誠摯且細膩的情誼。

1991 年 8 月的某日,於台北士林凱歌教堂的周詳禮拜活動中,兩位長者正沈浸在闊別重逢的歡欣之中。此為宋美齡與重獲自由的張學良的首次會面,亦是他們的最後一次相見。

兩位友人闊別許久後再度相聚,心中有諸多話語,然而臨到開口時,卻不知從何說起。二人相視,連連慨嘆。一番交流後,張學良方知曉宋美齡在去往台灣前,已將他托付給國民黨要人張群。蔣介石離世後,張群一直為張學良的自由之事四處奔走。

2001 年,張學良於美國夏威夷溘然長逝。彌留之際,他持續翻閱著與宋美齡的往來信函,串串淚珠亦墜落在那一封封信件之上。

張學良逝世的訊息傳出後,與他擁有長達七十余載友誼的宋美齡深感悲慟。她沈默良久,頻頻憶起與張學良往來的諸多往昔情景。最終,她決意專門囑托辜振甫(曾為蔣介石的日文轉譯)替她趕赴夏威夷,參加張學良的追思會,並向其親屬致以誠摯的問候。

在追思會現場,辜振甫的妻子嚴倬雲把一束標有「蔣宋美齡」的十字鮮花放置在張學良靈柩前,以此表明自身心意。

張學良離世兩年後,宋美齡於美國紐約曼哈頓的自家宅邸中辭世。

張學良一生身邊女子眾多,然而他與宋美齡之間存在著一種難以言表的情愫。此般特殊情感使二人在交流時更為誠摯,在當時傳為美談。

二人離世後,外界對他們的關系予以揣測,眾多人皆認為此為一段愛情。然而,我認為實情並非如此單純,他們的相逢起初可視為一種愛情類的情愫,其後則演變為彼此惺惺相惜的摯友之情。此般情感,實難向外人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