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為何兩部的元帥、大將、上將持平?三野人數卻長期是二野的數倍

2024-04-11歷史

在解放軍的四大野戰軍中,華野與中野協同作戰的頻次較高,盡管這兩支部隊在指揮風格等多個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但它們經常並肩作戰,不可避免地會被人們拿來進行比較。

在1955年,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三野(華野)人數長期多於二野(中野),並且打過的大仗也更多,但在這一年,兩部走出來的上將、大將、元帥的數量卻是一樣的,這是怎麽回事呢?

在日本投降初期,晉冀魯豫野戰軍即中野指揮的前身實力強大,總兵力達到30萬,而華野尚未成立,分布在山東和華中兩個戰區。

然而,隨著解放戰爭的爆發,第一年情況有所變化,華中地區采納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理念,放棄了根據地,與山東地區合並,形成了華東野戰軍,總兵力大約為27萬人。

與此同時,晉魯豫野戰軍的軍隊已經相當分散,劉鄧領導的主力有12萬人,陳謝兵團有8萬人,晉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徐向前的部隊有5萬人,總共約25萬人。

周總理在小河村會議上總結過:我軍各區成績次第為華東,晉冀魯豫,東北,晉綏陜甘寧,晉察冀。第一年晉冀魯豫和華東戰績都非常亮眼。

第二年,劉鄧大軍發起了大別山戰略行動,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即使徐向前派出幾支縱隊進行支援,但仍未能讓大軍恢復元氣。

陳賡兵團作為主力加上獨立作戰,使得野戰部隊總人數約為12萬左右。與此同時,華野在同一時期雖然在7月分兵後遭遇了幾次失敗,但整體實力依然在不斷增強。

在淮海戰役爆發之前,兩大野戰軍之間的差距變得更加顯著。華野軍隊擁有16個縱隊,人數超過45萬,而中野軍隊僅有7個縱隊,大約15萬人。

華野擁有大量重型武器,連續殲滅了黃百韜兵團和杜聿明集團。與此同時,中野尚未恢復元氣,圍剿黃維兵團卻未能成功,直到華野緊急調集了10萬大軍才得以合力發動總攻,最終完成殲敵任務。

全軍進行了一次大整編,三大戰役基本結束時。三野代替了華野,擁有82.5萬人的規模,包括4個兵團和16個軍。而中野則改組成了二野,規模為28萬人,包括3個兵團和10個軍。

在大戰前後,華野(三野)的人數幾乎是二野(中野)的三倍,編制更加龐大,因此幹部數量也相應增多,按理應該有更多高級將官被授予軍銜。

然而實際情況是,1955年出現了兩大野戰軍出身的上將、大將和元帥,他們的數量幾乎持平,只有中將和少將之間存在較大的人數差距。

劉伯承在二野,陳毅在三野,都是元帥。陳賡和王樹聲在二野,粟裕和張雲逸在三野,都是大將。

兩部軍隊的總司令人數均為10名。其中,二野的領導人包括陳錫聯、謝富治、閻紅彥、宋任窮、李達、郭天民、楊勇、蘇振華、陳再道、王宏坤。

張愛萍、鐘期光、陳士榘、宋時輪、唐亮、許世友、韋國清、葉飛、傅秋濤、王建安,他們是三野的成員。

熟悉軍史的人可以從這些名字中略窺一斑,那時各支部隊的組成已經相當復雜,遠非一般人所認知的單一結構。這也是導致1955年兩大野戰軍高級將領數量相持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許多人錯誤地認為二野是紅四方面軍、八路軍129師的產物,但實際仔細觀察會發現,除了陳錫聯、謝富治、陳再道、王宏坤四人屬於這一路徑外,其他人來自各行各業。

陜北紅軍出身的是閻紅彥;參加過秋收起義的中央紅軍幹部有宋任窮;李達是在寧都起義後加入了中央紅軍;郭天民、楊勇和蘇振華原本隸屬於中央紅軍的115師分支。

三野的情形也相似,許多人認為以南方八省遊擊隊、新四軍為主線,但只有鐘期光、葉飛和傅秋濤參與了長達三年的遊擊戰,後來加入了新四軍,其他人的經歷則各有不同。

陳士榘、宋時輪和唐亮是山東八路軍的一員,他們都參加了中央紅軍的長征。張愛萍和韋國清最初也是山東八路軍的成員,後來他們前往支援新四軍。

許世友和王建安都來自紅四方面軍,在抗戰期間加入了山東八路軍。這兩支大型遊擊部隊都集結了各個部隊的精英,他們的先前成就和戰績等因素也是授銜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閻紅彥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曾經已經脫離軍隊到地方任職,但在陜北紅軍需要一位上將的情況下,由於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他臨時兼任成都軍區第一副政委,並在同一年接受了授銜。

在閻紅彥的指揮下,解放戰爭在二野戰役中迎來了一位新晉上將。這名將領並非孤例,二野的將領中有些人雖然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並未顯赫,卻在土地革命時期擔任重要職務,這就需要綜合考慮。

二野自身的發展曲線除了受到指戰員的變動影響之外,也是上將多的主要原因之一。盡管在解放戰爭後期,二野的實力有些不足,但這是在全國大局進行了挺進大別山之後所導致的結果。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初期,二野的前身實力雄厚,晉冀魯豫野戰軍曾一度成為抗戰勝利後最強大的野戰軍。

蘇中和中原根據地相繼失守,山東根據地六戰五敗,東北根據地被杜聿明逼迫撤退至松花江以北,晉察冀根據地被傅作義不斷追擊,而西北根據地則遭到胡宗南的壓制。

晉冀魯豫一直以來都是最為突出的地區,在接連取得上黨戰役、邯鄲戰役的勝利,共計殲敵6萬余。管子之才在二野戰役中展露得淋漓盡致,為取得名將輩出作出了重要貢獻。

另外,盡管二野(中野)因為多種原因導致兵力銳減、實力大損,但主體框架並未遭受太大的損失,高級幹部基本上仍然在崗位上。

這些有能力的將領都是潛在的領袖人選,只需他們留在隊伍裏,將來仍然可以振作起來。

的確如此,事實上,二野在三大戰役結束後很快恢復了元氣,在解放大西南的過程中,他們殲敵眾多,這些戰功也成為了授銜時的加分項。

最終,人民軍隊與舊軍閥有一個根本性的區別,即部隊並非歸屬於某個個人,而是黨的部隊。在黨的組織構架中,二野和三野雖然人數曾一度相差甚遠,但其戰略地位卻是相等的。

在追求平等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意識到差距不能太過懸殊,因為這涉及到團結的重要問題。

總而言之,全國可謂是一盤巧妙的棋局,各支部隊在中央的整體謀劃下,各自在不同區域出力,斬獲了豐碩的戰功和成就,中央都會給予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