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9年10月,周總理收到一封信,不敢做主,轉交給了毛主席

2023-12-07歷史

1949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後,周總理收到了一封信,看完後,不敢擅自做主,就立即轉交給了毛主席。

毛主席看到信後,也陷入了沈思,最後批示了四個字:「歡迎北上。」

這封讓毛主席和周總理如此重視的信,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位很有爭議的人寫來的,名叫包惠僧。

包惠僧1894年出生於湖北黃岡,在青年時期,包惠僧深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並將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陳獨秀視為偶像。

一個偶然的機會,包惠僧有幸聽到了陳獨秀的演講,等到演講結束後,特地跑去拜見陳獨秀,訴說自己的抱負和誌向。

陳獨秀也對這個有誌青年非常欣賞,兩人從此成為朋友。

1920年,陳獨秀與李大釗等人籌備建立中國共產黨,缺少人手,就邀請包惠僧去武漢,建立武漢共產主義小組。

包惠僧也沒有讓陳獨秀失望,出資出力,奔波忙碌,聯絡、接待各方人士,甚至還負責與共產國際的人接洽,最終在武昌建立起了共產黨臨時支部,並擔任支部書記。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包惠僧與毛澤東、董必武、張國燾等人一起出席,成為中共一大13位代表之一。

在國共合作時期,包惠僧非常活躍,擔任過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22師黨代表,參加過北伐戰爭、東征戰役,在國共兩黨都有著很高的地位。

但是,隨著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向共產黨人揮起了屠刀,包惠僧卻開始動搖了。

他出生於一個小資產家庭,從小沒吃過什麽苦,個性中缺少磨礪,因此,當面臨生與死的考驗時,包惠僧的革命意誌就開始松動了。

尤其是南昌起義的失敗,成為壓垮包惠僧的最後一根稻草,對革命前途徹底失望了,就選擇了脫黨。

周恩來曾派人與他聯系,勸他繼續革命,但是,包惠僧意誌消沈,沒有答應回歸。

如果只是這樣,包惠僧只能算是「脫黨」,並不算是「叛黨」。但是,到了1930年,包惠僧竟然投奔到了蔣介石的麾下,被任命為「海陸空總司令部參議」,公然投敵!

不過,蔣介石之所以接納包惠僧,只是因為他曾經的身份,想利用他來招降更多的共產黨人,瓦解共產黨的士氣,等到他的利用價值結束後,就棄之如敝履。

後來,包惠僧在國民政府只擔任一些閑職,始終郁郁不得誌,直到1949年,國民黨大勢已去,包惠僧知道自己不會容於蔣介石,就帶著家人跑到了澳門。

1949年10月1日,包惠僧從廣播中聽到新中國成立的訊息時,內心感慨萬分,他當年脫黨的時候肯定想不到,會有今天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包惠僧再三思索後,就給周總理寫了一封信,委婉地表達了自己想回去的願望,希望中共諸公能不計前嫌,接納自己。

因包惠僧的特殊身份,周總理不敢擅自做主,就把信轉交給了毛主席,請毛主席決定。

對於這樣的反復小人,理應置之不理,但毛主席還是出於大局考慮,同意了他的申請,歡迎他北上。

毛主席之所以批準他回來,其實也不難理解,首先,包惠僧畢竟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後來雖然選擇了脫黨、叛黨,但實際上也並沒有做什麽損害中國共產黨利益的行為,情有可原。

其次,中國共產黨向來主張寬大為懷,即使是那些犯下累累罪行的戰犯,也基本上一個不殺,都送到功德林接受改造,生活條件甚至比外面的人都要好,而包惠僧還算不上戰犯,讓他回來也不是什麽壞事。

最後,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奉行的統戰戰略,對曾經犯下過錯的人既往不咎,歡迎他們回來,以便爭取更多的人回到祖國,早日實作國家統一,共同建設新中國。

1949年11月,包惠僧帶著家人回到了北京,受到了毛主席、周總理、董必武等人的接見。

第二年,包惠僧進入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後來擔任過內務部參事、國務院參事。

後來,包惠僧以「棲梧老人」的筆名,撰寫了很多回憶文章,記錄了自己經歷過的革命生涯,並出版了一本【包惠僧回憶錄】。

1979年7月2日,包惠僧在北京去世,享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