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讀了【資治通鑒】,我為什麽說孫臏是頂級謀略家?

2024-06-07歷史

在閱讀【資治通鑒】之前,對於孫臏的認識僅僅限於歷史課本上對他的介紹。以及他和齊國大將田忌之間發生的田忌賽馬的故事。

歷史課本上介紹孫臏是一位著名的軍事家,思想家。而田忌賽馬的故事又凸顯了孫臏的個人智慧以及謀略。總的來說,對孫臏的認識僅僅局限於知道他是歷史上的一位名人,但是對於他的軍事智慧,卻從來沒有深刻的體會。

直到最近在閱讀【資治通鑒】的時候,又讀到了孫臏的故事,才深深地被他在軍事上的修為和功力所折服。

當然也有其中一個原因是自己現在年齡大了,經歷過了很多事情,對於以前在書本上看到過的故事不以為然,如今看來卻有一種相逢恨晚的感覺。

其實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參照過【資治通鑒】中關於孫臏的故事,無奈這個故事對我的印象實在是太深刻了,所以必須再為他寫一篇專題文章,才能完全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魏國大將龐涓率領軍隊攻打南韓。面對來勢洶洶的魏軍,南韓自知不可敵,於是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對此事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征求群臣的意見。但是齊威王給群臣投擲的問題卻不是該救或者不該救,而是應該早救還是晚救?齊威王的意思非常明顯,救南韓是必須要做的,但是什麽時候才是救南韓的最佳時機,這一點需要群臣們給出自己的見解。

第一位發言者是成侯鄒忌,他的建議是不如不救。這個建議很明顯違背了齊威王的意誌,因此齊威王對於這個提議不予理會。第二位發言者是大將軍田忌,他主張早點救,原因是一旦魏國把南韓滅了,接下來就會騰出手收拾齊國,為了避免唇亡齒寒的悲劇,所以要盡早救援南韓。田忌的這個建議看似合理,卻並不是完美的方案。

孫臏是第三位發言者,他的主張與前兩位截然不同,也正是他接下來話讓我對他的軍事智慧感到由衷的佩服,這樣的人才可以稱之為頂級的謀略家。

孫臏的原話是:

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我代韓而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

且夫魏有破韓之誌,韓見且亡,必東訴於齊。我因陰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國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

我認為,如果對於局勢沒有深刻的洞察力,如果沒有足夠的軍事智慧,是很難講出以上這些話的。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為大家簡單總結一下孫臏主張晚點救南韓的三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當下正是魏國和南韓鷸蚌相爭的時候,齊國這時候突然加入,魏國勢必會分兵來打齊國,就相當於齊國為南韓擋了一部份子彈。這對齊國而言是不劃算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讓南韓頂一陣子,實在頂不住的時候再去幫它。

第二個理由是現在魏國和南韓剛剛交戰,如果你齊國隨叫隨到,未免也顯得太掉身價了。況且戰場上風雲變幻,你齊國的兵到南韓作戰,是聽南韓差遣,還是不聽。如果聽了,南韓讓你齊國的兵去當炮灰怎麽辦?如果不聽,為何還來南韓支援呢?

第三個理由是給有錢人一塊金磚,不如給沙漠裏的人一瓶水。所以就算是要幫人,也要看準時機,讓自己的付出實作最大的價值。你齊國一開始就去幫助南韓,他會認為你齊國是在和我南韓聯合抗擊魏國。如果你齊國在南韓被打的奄奄一息,即將亡國的時候再去救援,那你齊國就是救了南韓的命啊。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天大的人情,南韓以後是一定要加倍還的。

不知各位讀者看了孫臏的這些理由有什麽感受,大家可以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齊威王向你請教救南韓的事情,你將會如何作答呢?

坦白來講,如果換做我,我也頂多想到田忌那一層,即唇亡齒寒。對於將來兩國之間的關系,以及對於戰局的分析,我是萬萬考慮不到的。因此對於孫臏的發言,我發自內心地表示敬佩和羨慕。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孫臏和龐涓都是鬼谷子的門生,由此可見鬼谷子也是一位世外高人,如果有機會和時間,也推薦大家嘗試閱讀一下鬼谷子的相關書籍。

同時,孫臏還是孫武的後人,我想孫臏對於孫子兵法也是了如指掌的。

總的來說,如果我們想學習孫臏的智慧和謀略,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其一是各種史書中孫臏的故事,其二是 孫臏自己寫的書【孫臏兵法】,其三是孫武的【孫子兵法】,其四是鬼谷子的相關書籍。

本文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有對歷史熟悉的朋友有更好的見解,請多多指教,共同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