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輔政叔王多鐸:滿清入關的第一功臣,卻兩次被皇太極搶走帝位

2024-04-08歷史

崇德三年十月(1638年),皇太極禦駕親征,特命多鐸在寧錦一帶為之策應。多鐸在策應的過程中,不慎造成了9名人員與33馬匹的傷亡,本是交戰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但皇太極卻硬將多鐸二分之一的兵力劃分到多爾袞麾下。要知道,此時的多爾袞剛剛遭遇了松錦之戰的慘敗,皇太極為何要透過擡舉多爾袞,來對多鐸進行打壓?

多鐸

皇太極從多鐸手中奪走皇位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因寧遠之戰的失利抑郁而死,駕崩當日,大妃阿巴亥始終陪侍在旁,故而成為唯一的遺詔承接人。按照阿巴亥公布的遺詔,象征皇權的正黃旗全權交由多鐸統領,似乎已是指明了皇位繼承人。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傳位遺詔」,以皇太極為首的四大貝勒萬分錯愕,在驚駭之余,他們必須先下手為強,否則王位就要落入毫無戰功的多鐸手中。皇太極深知,所謂的先帝遺詔根本就是一紙空文,話語的最終解釋權只屬於獲勝方,即便阿巴亥所述遺詔屬實,那麽自己也能透過政變來覆寫這一切。

皇太極

就在努爾哈赤駕崩後的第九日,皇太極率領代善、莽古爾泰、阿敏等人強闖後妃寢宮,傳達所謂的先帝遺詔,要求阿巴亥即刻殉葬。

果不其然,就在逼死阿巴亥後,兩黃旗內部群龍無首,瞬時亂作一團。皇太極趁著兩黃旗內部份裂之際,爭取到其余六旗的支持,順勢登基稱帝。

由於皇太極的繼位並非名正言順,而是利益置換的結果,所以其政治地位不算穩固。縱觀後金年間的政治局勢,前有代善為首的三大貝勒虎視眈眈,後有多爾袞、多鐸等小貝勒緊隨其後,皇太極若想穩坐帝位,就勢必要掃清一切反對勢力。

在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大貝勒清除出局後,皇太極就將所有目光轉移至多鐸身上,畢竟這具有爭議的皇位可是從多鐸手中搶奪來的。為了清除最後的心腹大患,皇太極絞盡腦汁的安插各項罪名,只要多鐸稍微犯下小錯,就施以剝奪牛錄的嚴懲。

多鐸統領的正黃旗

面對兄長的無端懲治,年幼的多鐸自然不會知曉其中玄機,全當是自己的作戰失誤所致,待到皇太極駕崩後,多鐸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皇太極在做賊心虛。據史料記載,多鐸曾對多爾袞揚言到:

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之位,原系奪立,以挾制天下。【東華錄】

實際上,多鐸之所以認為皇太極篡奪帝位,共有三項令人信服的理由。其一:幼子守祖產的傳統。滿清尚未入關之前,崇尚將家族遺產統一傳於幼子,努爾哈赤既然把象征皇權的正黃旗交予多鐸,就已經透露出了傳位訊號。其二:努爾哈赤晚年特意創立八王議政,作為考察繼承人的重要方式,力排眾議讓年僅10歲的多鐸參與其中。其三:皇太極繼位後,將自己的正白旗與多鐸的正黃旗相互調換,無中生有的換旗恰恰說明了得位不正。

皇太極死後仍對多鐸造成威脅

崇德八年(1643)八月八日,皇太極因中風猝死於盛京城內的龍榻之上,由於其生前沒有留下任何傳位遺詔,皇位頓時陷入空懸當中。由於大清尚未確立嫡長子繼承制,所以旗主皆享有皇位繼承的權力,戰爭的氣息瞬時彌漫於整個八旗當中。

就在皇太極駕崩後的第七日,滿洲貴族內部召開了一場政治會議,會議上將決定最終的皇位人選。由於此時已經經歷了一番激烈爭鬥,最終的人選固定在多爾袞與豪格二人當中,從當時的勢力劃分來看,以多爾袞代表的兩白旗坐擁多鐸與阿濟格的支持,而以豪格為首的正藍旗則凝聚了代善、濟爾哈朗的擁護,大戰一觸即發。

多爾袞

會議上,多鐸與阿濟格率先發言,請求多爾袞即刻繼位,多爾袞惺惺作態的表示拒絕,這一拒絕可不得了,直接引發了後面一系列連鎖效應。多鐸眼見此景,並沒有按照準備的內容讓阿濟格繼續進行勸諫,而是直接說道:既然你不想當皇帝,那就由我來。

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等跪勸睿王當即大位,睿王猶豫未允。豫郡王多鐸曰:若不允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清史稿】

還沒等代善與濟爾哈朗發言,只見兩黃旗將士突然拔刀向前,對著多鐸大喊道:先帝對吾等極力栽培,關懷備至,如同父母養育之恩,倘若不從先帝之子中擇立繼承人,那我們就只好當眾自刎,以不負先帝的在天之靈!

對於多鐸而言,他並不害怕兩黃旗挑起事端,一旦兩黃旗率貿然發動兵變,那麽輿論自然會偏向兩白旗一方,到時即便雙方開展內戰,那自己也是出師有名。

但兩黃旗卻出人意外的將了一軍,采用集體自殺的方式來形成道德綁架,迫使多鐸進退維谷,如果不同意此項提議,那麽便會落得一個逼死功臣的惡名。

多鐸影視形象

眼見多鐸無法招架兩黃旗將士的險招,多爾袞便及時為弟弟解圍,提出讓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如此一來既能平衡各旗間的利益分配,又能安撫兩黃旗將士,使大清不至於在入關之前就陷入內亂當中。

由於順治帝的繼位,多鐸再一次與皇位失之交臂,心有不甘的他仍未放棄心中執念,自己無法做到,勢必要讓下一輩人代為完成。

借助兒子實作帝王夢

崇德八年(1643)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諸王公貝勒確立由濟爾哈朗、多爾袞兩位親王攝政。在諸王對天盟誓時,濟爾哈朗的名字名列最前,是名副其實的第一攝政王,多鐸若想完成稱帝夙願,就勢必要與多爾袞結為聯盟。

今公議以濟爾哈朗、多爾袞輔理國政。豪格、阿濟格、多鐸、阿達禮等共同起誓,我等如有應得罪過,不自承受,及從公審斷,又不折服者,天地誼之短折而死。

從順治帝即位的那一刻起,多爾袞與多鐸便透過參奏、構陷等各式手段,來對敵對勢力進行打擊。面對兄弟二人的協同打擊,濟爾哈朗根本無力招架,只得將攝政王位讓於多鐸。濟爾哈朗結束後,多爾袞將多鐸由和碩豫親王加封為輔政叔王,地位聲望更隆。

傀儡皇帝順治

由於輔政叔王的冊立,多鐸在大清的地位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除了多爾袞以外,再也無人能夠對他進行制約。

也正是在此誌得意滿之際,多鐸開始為後人鋪路,希望後人能夠代替自己完成稱帝的宏願。與他想法相同的還有兄長多爾袞,多爾袞心中一直妄想登基為帝,但奈何膝下無子,倘若能夠將多鐸的兒子收繼過來,那便可順勢稱帝。

二人各取所需,多鐸的兒子多爾博正式過繼到多爾袞名下,很快便入了宗室玉牒 。對於兩位弟弟的私下密謀,阿濟格大為光火,他清楚的認識到,一旦多爾袞順利稱帝,那麽多鐸的兒子就將成為新的繼承人,何時才能輪到自己出頭呢?

多爾袞攝政

於是,阿濟格以兄長的身份找到多爾袞密談,要求收養自己的兒子,並且加封自己為輔政叔王,二人一同攝政,共襄盛舉。多爾袞是何等精明之人,一眼就看穿了阿濟格妄圖瓜分攝政權的心思,不僅對其破口大罵,甚至還專門召開議政會議進行批判。

正當多爾袞以為萬事具備,可以順勢稱帝之時,多鐸突然感染天花而死,他本人也於出巡途中病逝,帝位終究與多爾袞兄弟無緣。多爾袞兄弟死後,攝政權力過繼到了濟爾哈朗手中,濟爾哈朗趁勢展開殘忍報復。

豫王多鐸罪狀雖未顯著,然與睿王系同胞兄弟,又將其子過繼名下,一體無異。原宜盡削王爵,但以行兵有功,削和碩親王,降為多羅郡王。【清世祖實錄】

樹倒猢猻散,多爾袞被清算完全理所應當,但多鐸卻也無端遭到牽連,究其原因也就是他想借助兒子實作帝王夢,結果卻反受其害!

多鐸一統中原路線

結論:

在滿清一統中原的大業當中,多爾袞是幕後指揮者,多鐸才是實際執行者。他從14歲開始便征戰沙場,先是西入鹹陽蕩平流寇,其後又東進江南擊潰南明,為大清的鼎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多鐸作為久經沙場的戰將,本應專註於軍事作戰之中,但他卻出於對皇位的執念,不斷在政治上掀起風浪,以致被親貴所不容。

但在100多年後的另一時空中,乾隆卻力排眾議為這位滿洲戰神平反: 豫親王多鐸實乃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這也是對其功績的最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