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聶榮臻:鄧小平不能全退,軍隊只有他才能鎮的住

2024-01-08歷史

鄧小平是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核心,他領導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進入了經濟建設的新階段。

1986年為了能夠更好地讓新的中央領導層發揮作用,鄧小平提出所有老領導應在黨的「十三大」後完全結束領導崗位。

開國元帥聶榮臻聽聞訊息馬上給中央寫信,指出在當時的背景下只有鄧小平才能鎮得住軍隊。

於是在1987年的「十三大」上,聶榮臻和其他3位元勛徹底離開了領導崗位,而鄧小平一直堅持到1989年才退休,順利實作了中國共產黨向第三代領導核心的過渡。

鄧小平成為黨和軍隊新時代領導者,為實作新老交替想在十三大結束崗位

鄧小平是中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從1929年領導百色起義開始,逐步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紅軍時代他在農村根據地建立中發揮過重要貢獻,抗戰爆發後作為129師政委和劉伯承形成了十幾年的革命搭檔。

解放戰爭爆發後,他又和劉伯承率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並在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都成為總前委書記。

可以說,以鄧小平在革命戰爭時期的資歷,他完全可以成為開國元帥。

但是1955年時,鄧小平擔任了國務院副總理,在毛主席提議下,他和劉少奇、周恩來都選擇了不參加授銜。

1956年黨的八屆一中全會上,鄧小平成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和總書記,在之後的10年裏他協助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其他幾位副主席,擔負起了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重任。

1977年在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恢復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在第2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不但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核心,並同其他幾位健在的元帥一起帶領軍隊進入了新時期[1]。

1981年在十一屆屆六中全會上,鄧小平被選舉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大家一致公認他才是當時領導我軍的最合適人選。

但鄧小平第3次復出後,他不斷地思考如何將我們這樣一個貧窮落後的大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同時還計劃著要從體制上解決建國以來一直被忽略的一些重要問題。

1949年始,中國黨政幹部和軍官系統中都沒有建立起退休制度,進入80年代後,許多黨政軍領導人年齡都已經超過80歲。

為此,在1982年的「十二」上鄧小平正式提議成立中央顧問委員會[2],讓一些老同誌逐漸從自己的崗位中退下來,並以顧問的身份協助新一代領導人工作。

在當時鄧小平也已經78歲高齡,他帶頭成為中顧委主任,並說服一批老同誌離職轉入中顧委,所以他也是中國現代幹部體制的建立者。

而鄧小平成為中央軍委主席後,最大的手筆莫過於1985年的百萬大裁軍。事實上,在他復出之後,解放軍員額已經由70年代的600多萬下降到1983年的423萬。

但由於沒有健全的退休機制,再加上之前屢次擴軍導致的機構膨脹,解放軍出現了基層連隊不滿編,而營以上領導機構卻異常臃腫的不正常現象。

為了徹底改變之前裁軍一次軍官比例上升一次的弊端,鄧小平決心把建立軍官退休制度和裁軍相結合,透過讓大量年齡偏大的領導幹部結束軍隊系統,實作解放軍內建立正常的新老交替制度。

1985年至1987年,解放軍共實際裁軍103萬,其中有近60萬都是各級軍官,同時還裁掉了4054個團以上機構,解放軍不僅完成了一次瘦身,而且還是一次徹底的脫胎換骨。

從而使解放軍真正從立足於打世界大戰的數量建軍向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質素建軍轉變。

1986年7月黨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會議,鄧小平在和議會代表座談時,提出他當年已經超過了82歲,按照之前中顧委設計的退休制度,到了應該徹底結束領導崗位的時候了。

這不是鄧小平第一次提出退休的想法,他在1980年接受意大利記者法拉奇采訪時,就說準備在1985年退休。

鄧小平認為自己在第一代領導來集體中就已經擔任了很長時間的重要職務,如今大家又都把他視作中國的領導核心。

只有完全結束領導崗位,才能有利於新的中央領導來集體形成,同時也想透過他的帶頭作用,鞏固剛剛開始建立的正常退休機制。

況且在粉碎「四人幫」中發揮重要作用並長期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葉劍英元帥已經在1985年9月同其他63位老同誌,在黨的十二屆四中全會後不再擔任中央委員。這讓鄧小平認為自己也應該效仿葉帥,早點離開領導崗位,好讓年輕人有鍛煉機會。

聶榮臻和鄧小平在革命歲月中成為摯友,提議為保持軍隊穩定鄧小平不能退

沒有參加北戴河會議的聶榮臻元帥,在北京獲知了鄧小平「老幹部全退」的提議。7月30日,已經87歲高齡的他在中辦傳送的檔上簽了自己的名字,同時卻給中央寫了一封飽含深情的信。

他認為以他為代表的老同誌的確已經完成了自身的使命,是該將手中的接力棒交給下一任中央領導來集體了,但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我軍中擁有無法替代的作用,如果他在明年就完全結束領導崗位,有可能會影響軍隊的穩定。

一旦國內外出現不利的形勢,再讓鄧小平復出的話,反而徹底違背了他結束領導崗位的初心。

盡管在革命戰爭的歲月中,鄧小平往往是和劉伯承這個名字緊密相連,但事實上聶榮臻和鄧小平也有著非常深厚的革命情誼。

聶榮臻元帥比鄧小平年長5歲,他在1919年就赴法勤工儉學,當1920年鄧小平來到法國後倆人很快成為了好友,並共同加入了「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4年聶榮臻去莫斯科學習軍事,二人雖暫時天各一方,卻都為中國共產黨建立早期革命武裝而努力。

直到1931年鄧小平來到了中央蘇區,他才又和聶榮臻見了面。

長征開始之後鄧小平被調入紅一軍團擔任宣傳部長,而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正是聶榮臻,二人親密合作讓紅一軍團屢次戰勝強敵,為最後實作長征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長征到達陜北之後,二人又共同參與了紅軍東征和西征,並於1936年來到甘肅迎接紅二、四方面軍會師。

可沒想到在慶陽地區鄧小平突然患上了重度傷寒,醫生也因缺醫少藥而束手無策,正在聶榮臻也為鄧小平的病情一籌莫展時,已經與中國共產黨建立秘密交往的張學良派人送來了一批營養品。

聶榮臻開啟箱子發現裏面有幾罐新鮮牛奶,馬上命人把這些牛奶以最快速度送到鄧小平的病榻前,鄧小平喝了這幾罐牛奶之後就神奇地的恢復了健康,從此兩人之間有了一種過命的交情。

新中國成立後,聶榮臻長期主管中國國防和科技發展,為順利研制「兩彈一星」付出了幾十年心血[3]。

1976年後聶榮臻又擔任了中央軍委副主席,他為恢復鄧小平的職務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之後近10年時間裏,聶榮臻全力協助鄧小平做好軍隊的整頓工作,同時他也在鄧小平支持下為我軍在新時代軍工技術發展制定了合理計劃。

因此聶榮臻認為鄧小平還不能結束領導崗位,並非是單純出於私人感情,也是基於幾十年來他和鄧小平之間緊密合作的理性考慮。而聶榮臻強調「只有鄧小平才能鎮的住軍隊」,也是出於對1986年軍隊政治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感到擔憂。

百萬大裁軍打破了軍官階層的「鐵飯碗」,同時社會上的拜金風潮不可避免地對官兵思想產生沖擊,部隊經商引發的腐敗問題也開始出現,聶榮臻不能不聯想到1947年他任華北軍區司令期間,部隊忙於經營導致戰鬥力下降的歷史教訓。

而鄧小平在很長時間都是我軍政治工作的卓越領導者,也只有他才有能力、有方法、有威望解決官兵在新時期的思想問題,確保黨對軍隊絕對領導不被動搖。

四老全退為新領導層讓出崗位,三老半退繼續在必要時刻發揮獨特作用

聶榮臻的回信在北戴河會場引起了熱烈討論,鄧小平也不得不認真考慮起自己是否還應該於「十三大」上完全結束。聶榮臻在回信中特別指出,鄧小平當時雖已年過80卻身體硬朗,他完全有能力繼續帶領解放軍進入下一個10年。

與會的其他中央領導同誌也認為,眼下除鄧小平外無人適宜接替中央軍委主席一職,都勸鄧小平不要在1987年就完全退休。

但是鄧小平也顧慮到「十三大」本來就應該實作一次新老交替,如果以他為代表的最高領導層不做出變化的話,那麽即使在中央委員會和其他機構進行大規模人事調動,恐也難以改變人們對已經長期實行的領導幹部終身制的印象。

聶榮臻得知大家的討論之後,很快給中央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案:四老全退,三老半退。

全退的「四老」指當時仍然健在的元帥聶榮臻、徐向前以及中國法制戰線的元老彭真和周恩來夫人鄧穎超。

徐向前是十大元帥中唯一的黃埔一期生,同時還是紅四方面軍的建立者,進入新時期後,他繼續擔任國防部長等重要領導職務。

但歲月不饒人,1986年時徐向前也已經85歲高齡;政治局委員彭真在1983年成為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86年已經84歲高齡;鄧穎超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主席,在1986年時與鄧小平同為82歲高齡。

所以聶榮臻認為自己與他們三人在「十三大」上完全結束領導崗位,已經不會再對中國共產黨接下來的工作造成重大影響。

而陳雲是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的重要領導人物,在1956年八屆一中全會上就成為中共中央副主席。在進入經濟建設的新時代後,陳雲的工作能力和優良作風仍然被黨內外所敬仰,所以提議他結束中央委員會,但仍擔任中顧委主任;

李先念也是中國共產黨經濟領域的重要領導人,在八屆一中全會上就已經成為政治局委員,而且在1983年恢復設立國家主席後,李先念被選舉為國家主席並任期到1988年。

所以鄧小平,陳雲和李先念雖然結束了中央委員會,不再參加黨重要的有關會議,但以他們的行政職務仍然可以在關鍵時刻發揮重要作用,這比讓他們完全結束必要時再「請出山」更有利。

中央領導同誌認真分析了聶榮臻的提議,於是在1987年10月召開的「十三大」上完全按聶榮臻的提議進行了安排,最終產生的新一屆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會和中央書記處成員,平均年齡都有了明顯下降。

之後每一屆中央領導機構都實作了人員更新,在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讓黨的領導核心充滿政治活力。

而聶榮臻結束領導崗位後依然支持鄧小平發揮作用,在遺言中他堅定支持黨的改革開放政策,贊同鄧小平南方講話的精神。

鄧小平留任保證了過渡期基本穩定,1989年全退使中國在新世紀走入輝煌

事實證明聶榮臻的確很有預見性,確保了中國順利度過1989年至1992年那段內憂外患的危機。

而且從毛主席建立「黨對軍隊絕對領導」體制之後,中央軍委主席一職就應該由黨的最高領導人擔任,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共產黨博古等領導人對領導軍事鬥爭既缺乏能力更缺乏經驗。

直到長征到達陜北後,中國共產黨才逐步確立了毛澤東為黨的領導核心和我軍實際上的最高決策者。建國後,毛澤東長期擔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他的威望和能力幾乎成了後來的中央領導人難以企及的高峰。

而遺憾的是,在黨的「十二大」和「十三大」後產生的中央領導來集體中,除鄧小平外沒有人能在軍隊中擁有如此高的威望。

同時新中國成立現任軍人的最高職務也只能是中央軍委副主席,所以在「十三大」之後也不可能再由現役的上將來擔任中央軍委主席一職。

「三老半退」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央新的領導層出現錯誤時提供了一個挽救的機會,避免了某些國家在領導換屆後出現的政治路線大波動。

1989年在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三屆四中全會後,鄧小平認為第三代中央領導來集體已經形成,他也終於完成了歷史使命。他又一次向中央領導提出:他的分量太重,對黨和國家不利。

況且一個國家的命運建立在一兩個人的聲望上面,既不健康也是很危險的。

於是在十三屆五中全會上鄧小平正式辭去了中央軍委主席一職,並在第2年召開的人大會議上辭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一職。

到了1992年黨的「十四大」上,人們再也沒有見到鄧小平出現在主席台上,同時中央顧問委員會也宣布完成歷史使命解散。

鄧小平在1987年到1989年這3年中保留職務,成功避免了國家和軍隊走不必要的彎路,同時鑒於他是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他在1989年後徹底離職,也正式宣告我軍政幹部和我軍徹底建立了現代退休制度。

可以說,鄧小平既是中國共產黨和軍隊早期的建立者之一,同時也是進入新世紀中國和人民軍隊能取得重大發展的奠基者。

參考資料

[1]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 · 2021-05-18

[2] 中央顧問委員會:特定歷史時期的獨特選擇-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 2018-10-04

[3] 【航天奠基人】聶榮臻:科學技術的「厚道人」 - · 中國軍視網 · 2022-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