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元璋唯一的托孤重臣,手握40萬大軍可滅朱棣,卻將朱允炆坑慘了

2024-04-09歷史

朱元璋唯一的托孤重臣,手握40萬大軍可滅朱棣,卻將朱允炆坑慘了。在人群聚集的地方,爭鬥便無所不在;而在爭鬥中,黨派之爭也時常湧現。歷史長河中,皇位之爭常常伴隨著鮮血和犧牲,無一不述說著權力鬥爭下親情的默然和人性的扭曲。

皇位爭奪的影響不僅局限於皇室內部,置身於權力漩渦中的朝臣們也不得不站隊。這不是一場口舌之爭或者一次群毆的鬧劇,而是一場關系到自己乃至整個家族命運的博弈,稍有不慎,便是頭砍下、九族誅滅的下場。

明朝大明王朝的第二代掌權者朱允炆與他的四叔朱棣之間的權力角逐,使得眾多名臣良將喪失了家業和生命,無數百姓深受戰亂之苦。而朱元璋僅有的托孤重臣梅殷,掌控著龐大的四十萬軍隊,他在站隊的過程中所做的操作,導致了朱允炆在皇位爭奪戰中的慘敗。

梅殷出自汝南侯梅思祖家族,他是一個學富五車、武藝出眾的年輕人。他自幼勤奮好學,不僅在經史方面有出色的造詣,而且在馬術和射箭方面也表現出非凡的天賦,可謂文武雙全,才華出眾。這使得朱元璋對他非常青睞,對他的才華和品質深感欣賞。

朱元璋決定將自己與馬皇後所疼愛的女兒——寧國公主嫁給梅殷,使他成為駙馬。這是一份隆重而重要的婚約,也是對梅殷能力和品德的高度認可。

為了培養梅殷,朱元璋將他派往李文忠管理的國學府任職,擔任山東學政。這舉動表明朱元璋對梅殷的重視,他希望梅殷成為能文能武的李文忠的繼任者。梅殷在學術和經史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受到了李文忠的贊揚。這進一步加深了朱元璋對他的喜愛和贊賞。

然而,喜悅的時刻還未持續多久,一場更大的災難突然降臨,太子朱標不幸去世。朱元璋深感痛心和悲痛,他面對著太子的離世感到無比的哀傷。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朱元璋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他決定直接將皇位傳給太子的兒子——皇太孫朱允炆。這一決定表明了朱元璋對朱允炆的信任和依賴。

然而,在朱元璋晚年時,他看到了朱允炆的勢力相對薄弱,而邊境的藩王們卻個個兵強馬壯,顯露出一種強勢的姿態。

朱元璋開始擔心自己去世後,新皇帝可能會面臨叔叔們篡權造反的威脅。因此,他多次密令梅殷,要他竭盡全力輔佐皇太孫,以確保大明江山的穩定。梅殷成為了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唯一托孤重臣,他背負著巨大的責任。

然而,在明太祖去世後不久,朱允炆在齊泰、黃子澄等大臣的建議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他相繼削奪了五位藩王的封號和權力。這一系列舉措引起了朱棣的警覺,他意識到再也不能對此視而不見,於是迅速組織了一支軍隊,踏上了反抗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在世時,他幾乎清除了朝中的大將,而朱允炆只能派遣老將長興侯耿炳文北上受罰。然而,燕王朱棣連續擊敗了耿炳文、李景隆、鐵鉉、盛庸等將領,最終在建文三年南下至徐州。面對朱棣的威脅,朱允炆急忙命令托孤重臣梅殷擔任總兵官,指揮著擁有四十萬大軍的淮安駐軍。

梅殷原本渴望過上寧靜的生活,成為一個悠閑的駙馬,但意料之外地,他卷入了這場叔侄之間的皇權爭奪戰。當朱棣得知在淮安駐紮的是他親妹夫,一位老相識時,他立刻派遣了自己的親信前來傳達訊息。

他聲稱要進京朝拜先帝的陵墓,並請求梅殷給予便利,允許他們透過淮安。然而,梅殷卻直截了當地拒絕了,他表示此事已經在明太祖在位期間交代過了,他不允許任何人進京。此外,梅殷還以不孝的名義壓制朱棣。

朱棣勃然大怒,立即派遣使者傳達資訊,表明他和他的侄子將奪取皇權,要求梅殷立即表態站隊。然而,梅殷毫不示弱,他直接命令將使者的耳鼻割除,並讓他回去告訴朱棣,讓他好好思考君臣之道。

面對梅殷的強硬態度,朱棣也不願直接與擁有四十萬大軍的梅殷對抗,只能借道揚州,進軍南京。在這個過程中,梅殷的四十萬大軍既沒有阻攔朱棣的行動,也沒有前來解救南京,他只眼睜睜地看著燕王的軍隊攻占了應天府。

燕王朱棣在奪取皇位的道路上遭遇到了梅殷的阻礙,後者不僅拒絕了燕王借道的請求,還割去了他派來的使者的耳鼻,以示對君臣大義的堅守。這一行動使得梅殷在建文帝贏得戰爭後,成為了堅決抵抗燕王的英勇功臣。

然而,梅殷並沒有追擊燕王的決心,也沒有前去南京救援。他深思熟慮,認為與其與燕王的四十萬大軍硬碰硬,不如透過割耳鼻等小事來方便燕王的行動。畢竟,相較於龐大的軍隊對戰,這些小動作似乎微不足道。他從長遠考慮,無論誰取勝,梅殷似乎都能站在勝利者的一方。

與此同時,朱棣對梅殷的四十萬大軍心存憂慮,便迫使自己的妹妹寧國公主寫下一封血書,聲稱建文帝已經去世,要求梅殷向新帝投降。梅殷則巧妙地表演了一出戲劇,大哭一場,並表示作為臣子,應該隨著君王去世而殉葬。他決定舉行盛大的葬禮,為建文帝送行後,他踏上了前往南京的道路。

朱棣終於成功登基稱帝,他采取了殘忍的手段,屠殺了建文舊臣,以確保自己的統治地位。原本,朱棣曾反對削藩政策,恢復了所有藩王的封號和權力,並增加了宗室成員的俸祿。然而,隨後的二十年間,他逐漸剝奪了一些權力過大的藩王的封號和權益,實作了朱允炆當初未能完成的目標。

在靖難之役中,也有不少人在關鍵時刻倒戈投誠。朱棣開始透過封爵的方式安撫這些投降者,以穩定局勢。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一清除了這些不忠誠的臣子,其中就包括駙馬梅殷。

據說,永樂三年的一天,梅殷上朝途中經過一座橋。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就在那一天,訊息傳來說梅殷在橋上不慎掉入河中,溺水身亡。

梅殷雖然曾經對朱棣有所助益,但對於一個帝王來說,他的忠誠並不夠。朱棣的父皇曾經極其器重梅殷,甚至將他視為唯一的托孤重臣。然而,梅殷為了自己的私利,在建文帝時期並不忠誠,他在兩個勢力之間投機取巧,手握著龐大的四十萬大軍卻沒有出兵,導致南京最終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