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楊虎城回國,張雲逸力勸他去延安:張漢卿前車之鑒,望你三思而行

2024-05-09歷史

楊虎城將軍在發動西安事變後不久,就被老蔣安排出國「考察」去了。

同為西安事變的發起者,張楊二人的結局卻不甚相同,而楊虎城則在1949年蔣介石敗北之際被慘遭殺害。

其實,如果說當初出國是楊將軍免遭殺害的第一次機會,那麽在他回國後,還有第二次機會。

那就是張雲逸邀請他前往西安,以防蔣介石居心叵測,對他造成不利。

情急之下,張雲逸脫口而出的一句話令楊虎城怔住,但最終他還是登上了前往南京的飛機。

可此一去,便是「楊」入虎口,再無歸途。

那麽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麽?西安事變後,楊虎城與蔣介石的「鬥爭」又是如何展開的?

今天,我們來一探究竟。

事變之後,楊蔣暗潮相爭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加緊對陜西「三位一體」格局的摧毀,張楊二人領導的東北軍和西北軍也在很快的時間裏趨於分崩離析。

張學良則因執意送蔣回南京而遭其扣押。

再觀此時的中共方面,也因經歷長征和西征兩次戰鬥而亟需恢復元氣。

起初,楊虎城還是想憑借「三位一體」和老蔣抗衡一下的。

尤其是在南京方面扣押張學良後,他聯合周恩來發表譴蔣聲明,大致意思就是此等不仁不義之舉不可為,要以大局為重。

並命令東北軍和17路軍嚴陣以待,準備迎敵。

老蔣大概也不想把這事兒搞太大,於是他果斷回復:

「除了張漢卿放不得,其他條件你們提,我都可以考慮。」

緊接著,陜西方面就收到老蔣給出的兩個選擇,也就是關於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善後的事情:

甲方案,即把目前「群龍無首」的東北軍調離甘肅,而由楊虎城率領的17路軍則按兵不動,照常駐守在原地。

乙方案,則是把17路軍全部調往甘肅,東北軍調往河南、湖北兩地。

雖然最終陜西方面選擇了甲案,但這也直接引得「二二事變」爆發,東北軍內部的動蕩直接沖擊了「三位一體」的格局。

況且由於此時的輿論武器幾乎被南京把持,諸如當時的【大公報】就曾多次發文,譴責楊虎城之行徑是在置公義於不顧。

反倒是此時的蔣介石,並沒有嚴厲懲處楊虎城,而是采取了「撤職留任」的這樣一個不痛不癢的處置措施。再加上媒體的鼓吹和誇耀。

於是,蔣委員長「寬厚仁德」的形象被一再包裝,一再美化。

頃刻間,輿論浪潮壓倒式的朝著陜西方面撲來,楊虎城很快陷入被動局面。

孰不知,這只是老蔣棋局中走出的第一步。

其實在「二二事變」爆發之前,除國民政府的諸多將領對楊虎城心生怨恨,想借此機會除掉他外。

就連他的老上司於右任,也時常在老蔣耳朵根子前磨叨,煽風點火,主張「去楊」。

再加上當時的老楊尚認為自己還有一戰之力,應盡可能和南京方面爭取最大利益。

對此,他多次交涉地方勢力,想為自己拉攏點「人脈」。

不過地方的那些中小軍閥大多是「見風使舵」之人,只會動動嘴皮子聲援一下,讓他們出兵,怎麽可能。

隨著時間的推移,老蔣也逐漸失去耐心,由原先對楊虎城的「好言相勸」,開始轉向「旁敲側擊」。

「二二事變」爆發後,不但東北軍內部受到嚴重分化,楊虎城的17路軍也由此慘遭牽連。

而隨著中央軍的鐵騎兵臨西安城下,諸如楊虎城部杜錫勛等旅逐漸心生脫「楊」念頭。

蔣介石聽到這個似乎在他「意料之中」的訊息後,欣慰地點點頭:

「楊逆崩潰之勢已成。」

等到1937年2月之後,老蔣欲「辭楊」的心思則表現得更加明顯。

不但明裏暗裏地斥責楊虎城的種種令他不滿的行徑,甚至還和楊母「告狀」:

「天網恢恢,害人者自害,何其報之速也。」

由此看來,老蔣的度量屬實不咋地。

其中最出名的一幕,當屬3月19日,楊虎城前往杭州拜遏蔣介石,結果老蔣指桑罵槐就是一頓批:

「張漢卿原先和我說,他老子在時和老子走,老子不在了,就和我走。我當初如此信任他,可他呢,竟然如此恩將仇報!」

楊將軍當然知道老蔣這是在罵他,但他全程都表現得十分卑微,最後說了句:

「委員長的話,我牢記於心。」

沒想到第二天,蔣介石又把楊虎城叫了過去,這次他開門見山,直接說道:

「事變發生後,想來你必然是聽到不少對你的風言風語,既如此,就算你想在國內繼續領兵打仗,恐怕也會多有不便。」

「你且出國整頓一段時間,期間允許你去歐美等國家參觀遊覽,所有的費用由政府出。你可以從容準備。」

當然,老蔣的話有時候聽聽就夠了,從容準備?只不過是客套話罷了。

因為3天後,他就命顧祝同電報楊虎城,內容是「催楊速辭」。

雖然老楊當時一直在拼命點頭,表示自己會盡快執行。但接下來的三個月裏,他卻常常深陷病重之中。

後人在研究相關史料中表示,楊虎城患感冒、發燒之類的病癥屬實,但也有部份令人感到蹊蹺的地方。

比如說,每每到老楊即將痊愈的時候,他的機票卻又一再改簽,行程一再拖延。

老蔣一問,得到的回答就是:「有望恢復常態,但目前尚需靜養。」

畢竟此時的媒體也都在關註這件事,蔣委員長出於維護自己的名聲,想來也不會在這個節骨眼上攆楊出國。

不僅如此,他還要假裝上級十分關心下屬的樣子。

一方面,這是在做給媒體看,好為自己輿論造勢。

另一方面,也是在變相的暗暗催促楊虎城:

「楊老弟,別拖了,抓緊動身吧。」

雖然楊虎城還想再拖一拖,而且他的三兒子剛剛去世,心情上也是悲痛交加,不想輕易出國。

可胳膊終究擰不過大腿,再加上老楊時即時虛的病情禁不起細查。

終於,在1937年6月29日,楊虎城一行6人踏上了出國之路。

出國考察,宣揚抗日思想

結果楊虎城將軍前腳剛走,小日本就在不到兩周的時間內,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全面抗日戰爭的號角吹響。

但此時的楊虎城算是在出「公差」,畢竟他還有個「歐美考察軍事專員」的職務帽子要帶,自然也就不能說回去就回去。

老蔣的這第二步棋算是走下去了,而且走得還很高超。

顧祝同後來提到:

「楊虎城出國之後,西北軍完全納入到國軍體系中。」

無奈之下,楊虎城一邊心心念念回到中國,一邊則在國外進行「考察」。

期間,他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進行的一次座談和演講引發人們的熱烈關註。

當時,有位大學教授在座談會上直接問道:

「面對中日兩國的多次沖突,為什麽不能選擇和平解決或者國際調停的措施呢?為何一定要付諸武力?」

楊虎城緊接著反問道:

「不知貴國如果遭受敵軍的侵占,你們會做何準備?在場各位的心情又是如何?」

還沒等對方回答,楊將軍接著說道:

「當年華盛頓總統抗擊英國侵略者,那段歷史貴國人民至今無法忘記。我記得在當時,貴國人民可是非常擁護武力抗英這件事的。

因此,與其單靠嘴皮子在桌上談判,倒不如付諸武力來的實際一些。」

隨後,現場又有人提出一個更加尖銳的問題:

「楊先生,請問您當時發起西安事變囚禁蔣先生,這算不算以下犯上?」

楊虎城深知,雖然現在自己身在海外,但輿論的壓力無處不在,他必須回答的天衣無縫才行。

於是,他再次采取反問的形式問那人:

「如果說我以下犯上的話,那麽不知您對當年的克倫威爾又是作何評價?」

克倫威爾是歷史上一個比較具有爭議的角色。

他逼迫英國君主退位,解散國會,建立英格蘭共和國,被譽為「護國公」。

但他也曾因采用暴戾兇狠的手段實施鎮壓政策,造成社會動蕩和大量人員傷亡。

當在場眾人聽到楊虎城竟然能說出「克倫威爾」這個名諱之時,無不為之震驚。

因為在這些「文人教授」的印象裏,他就是一介武夫,怎會對歷史了解得如此透徹。

楊虎城隨後又遊歷美、英、法、德等諸多國家,並在這些國家積極宣揚抗日主張,為國內抗戰輿論造勢。

但隨著國內抗戰形勢的如火如荼,楊虎城逐漸坐不住了,他急需奔赴回國,為抗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於是,他多次致電蔣介石,並告知自己想要回國的想法,但都被老蔣以種種理由給拒絕了。

但是楊虎城沒有放棄,於是他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向蘇聯求助,進而途徑蒙古返回中國。

沒想到的是,史太林不但拒絕了他,還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蔣介石。

就當楊虎城一籌莫展之際,他卻突然收到了宋子文發給他的電報,大致內容就是蔣委員長召楊將軍回國。

楊虎城沒有多想,果斷買了回國的機票,迅速收拾行李,登上返回香港的航班。

那麽老蔣當初苦口婆心地敦促楊虎城出國,現如今竟又直接安排他回國,變卦也變得太快了吧。

其實不然,這依然是蔣介石布下的棋局中的一步。

後來宋子文的秘書郭增愷回憶道:

「我當時不理解為何蔣先生會讓楊虎城如此迅速地回國,直到後來他的親信告訴了我答案。」

原來,起初楊虎城是想借助蘇聯回到陜北,進而參與到抗日作戰的過程中。

蔣介石心性敏感,他懷疑楊虎城是想借機重新掌控西北軍,那樣自己之前的「努力」可就全都付諸東流了。

於是便決定先下手為強,設下此計,逮捕楊虎城。

其實,當時的西北軍已經被老蔣所掌控,有的分崩離析,有的被發配其他地區,很難構成威脅。

老蔣這麽做,只不過是為自己實施逮捕增添借口,進而滿足他的虛榮心罷了。

考察歸來,不幸釀成遺憾

1937年11月26日,楊虎城一行人終於抵達香港,準備休整幾日再趕赴南京。

就在這期間,中國共產黨駐香港的代表張雲逸曾找到楊虎城,並開門見山地說道:

「楊將軍,你如果選擇回到南京,恐怕會兇多吉少,蔣介石肯定不會輕易放過你的。」

楊虎城隨即說道:

「雲逸兄,你且放心,況且現如今西安事變已經過去這麽久了,我認為蔣介石應該已經放下了。」

張雲逸有些著急,急忙勸道:

「放下?蔣介石是什麽樣的人難道你不清楚嗎?楊將軍,我建議你可以先行前往武漢,周恩來先生正等著你呢。隨後,我們安排你去延安。總之,南京是萬萬去不得啊。」

楊虎城擺了擺手,推辭道:

「算啦,現如今日寇來犯,我還是更急著去帶兵打仗。延安,我就先不去了吧。」

很顯然,楊虎城將軍此時已經執意回到南京,並且他堅信老蔣會給他再次領兵打仗的權力。

張雲逸見狀,脫口而出這樣一句話:

「難道你忘記張漢卿的前車之鑒了嗎?當初他對蔣又是多麽忠心,現如今呢?還不是落了個被囚禁的下場。」

一想到張學良的下場,楊虎城嘆了口氣,隨後說道:

「漢卿沒有碰上時機,現如今已經到了中華民族最危急的時刻,我相信,蔣先生不會分不清輕重主次的。」

但事實上,老蔣可能還真沒這麽想。

張雲逸見他心意已定,無奈的搖了搖頭,也只能任由楊虎城前往南京了。

意料之中,楊虎城一下飛機,就被機場的憲兵逮捕,轉而就被囚禁了起來。這一禁,就是12年。

1949年,蔣介石見大勢已去,也在謀劃著自己的後路。

但他在逃跑前,命令特務殘忍殺害了楊虎城將軍以及他的小兒子楊拯中、小女兒楊拯貴,包括他的秘書宋綺雲一家。

而當後來人們尋找到楊將軍的遺體士,發現他的身體已經被硫酸侵蝕的不成樣子,現場觸目驚心,令人憤懣。

結語

「西北大風起,東南血戰多。風吹鐵馬動,還我舊山河。」

楊虎城將軍大義為先,在國家危亡之際,他完全可以選擇寄身海外,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條充滿艱辛的路途。

只不過當時如果他能對老蔣再細致的了解一些,如果他選擇跟隨張雲逸回到延安。

是不是就可以免遭囚禁?是不是就可以投身到抗日戰爭中去呢?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在此深刻緬懷楊將軍,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