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再讀魯迅的【燈下漫筆】:什麽時候才能打破鐵屋子,喚醒沈睡的人

2024-07-20歷史

【燈下漫筆】

【燈下漫筆】創作於1925年春末,本文最初分兩次發表於1925年5月1日、22日【莽原】周刊第2期和第5期,後收錄於魯迅雜文合集【墳】中。

故事其實很簡單,說的就是「我」想把銀票換成現銀,但找不到兌換的地方,之前大革命之後,「新社會」來臨,所有都改成了銀票,現在社會動蕩不安,銀票根本沒有人,所以只能換成現銀。

後來終於找到一個兌換的地方,高興的要命,總算能挽回一些損失。寫完這個故事後,魯迅筆鋒一轉,直接就說到了我們的國民性問題。那就是我們千百年來,我們很容易變成奴隸。變成奴隸之後,我們還萬分的高興。

為什麽呢?因為至少有奴隸可以做,比亂世好太多了。亂世連奴隸都沒得做,牛馬都不如,在魯迅看來,幾千年了,民眾根本沒有什麽權利,只有義務,如同牛馬一般的勞作。在統治者眼裏,民眾就是被統治者,除了被統治就是被統治,然後納稅,服役,走完自己的一生,一代代向下傳遞,千百年來,迴圈不息。

所以魯迅說,別看我們有幾千年歷史,但是你細看下來, 也就兩個歷史:「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幾千年的歷史被魯迅濃縮成了這兩個歷史。可以說,魯迅看的非常準確,一針見血,從來沒有一個人能跟魯迅一樣,對專制社會有這麽深刻的認知。什麽三皇五帝,什麽東周西周幾百年,什麽春秋戰國,什麽秦漢,什麽唐宋,什麽元明清,有什麽區別嗎?

對民眾而言,不就是「想做奴隸而不得」和「暫時做穩了奴隸」嗎?王朝更叠,跟他們有關系嗎?沒有。無非是一個主子替代了另一個主子,一個奴隸主替換了另一個奴隸主。 別管什麽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隋唐英雄,元末大起義,朱元璋,太平天國等等,哪個起義者不是為了當皇帝?成一家之權力呢?

也就是說,幾千年的歷史輪回,我們早已構建了一個鐵屋子,而我們就昏睡在這鐵屋子之中,所有人都在沈睡。 不僅統治者讓我們沈睡,我們自己也願意沈睡,因為只有沈睡才會感覺很安穩。安穩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害怕大的變化,尤其是大革命,這種大革命跟我們有關系嗎?

在魯迅看來,沒有關系,因為大革命之後,社會變樣了嗎?沒有,還是老樣子,還是老調子,還是老路子,還是老生常談。沒有任何實質的變化。

何以如此?因為鐵屋子太牢固,沈睡太久了。

我們什麽時候才能打破鐵屋子,喚醒沈睡的人?

你永遠也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即便是當年的魯迅又能如何呢?該睡覺還是睡覺,該吃喝還是吃喝,因為這些所謂的,在他們看來,真的很遙遠,即便是當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也觸動不了他們。

因為大革命之後,風雲變幻後,權力還是高度壟斷,軍閥壟斷了權力,跟君主壟斷了權力,沒什麽區別,無非是以前叫君主、皇帝、天子、聖上、陛下,現在叫軍閥而已。權力還是壟斷的,淩駕於一切法律、制度之上,權力不受任何限制、制約、約束和監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們生死和財富還是在一句話之間。 當年朱元璋一句話就可以讓沈萬三的財富化為烏有,發配邊關,現在軍閥也一樣。他們可以以外敵入侵、大革命了,換人了,隨隨便便一個理由,對民眾進行燒殺搶掠,誅殺,掠奪,侵占。

所以整個社會還是沒有任何的法治和自由,民眾沒有任何權利,社會還是那麽的等級森嚴,高高在上,統治是強權,強制性的,社會治理是混亂、任性、野蠻、武斷和暴力的,民眾飽受剝削、壓迫、奴役。

他們在亂世中顛沛流離,在盛世中做牛做馬。「在暴力的壓迫下,將人民的地位降至不及牛馬,然後再給予他們略等於牛馬的價格,人民就會心滿意足——歷史從來就是如此。」

「專制永長,昭蘇非易」,一旦鐵屋子成型很難被打破,哪怕你跟傻子一樣要去在墻上開一扇窗戶,還沒等你靠近,一群奴隸、奴才就過來,圍攻,將傻子趕走。趕走傻子之後,奴隸、奴才們還不忘要主子邀功。我們自己都會維護這鐵屋子,所以我們只能在鐵屋子中兜兜轉轉,永遠沈睡。

本文參考文獻:

魯迅.【燈下漫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