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蘇聯解體時,俄國放棄了外高加索三國、中亞五國,為何緊握外東北

2024-04-17歷史

沙俄的巔峰時期,其實距離他們的末日也不太遙遠了。在1885年前後,沙俄完全吞並了中亞400萬平方公裏以後,領土面積達到了2288萬平方公裏。

這是後世俄國包括蘇聯,一直都銘記於心的版圖。在俄國人看來,橫跨歐亞的2288萬平方公裏,是他們需要努力恢復的祖業。

蘇俄剛成立那會兒,為了早點結束一戰,喪失了大片東歐、北歐的地盤。因此到了二戰的時候,他們便打算一股腦把這些地盤都給撈回來。

在收拾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羅馬尼亞的時候,還是比較順利的,唯獨在對付芬蘭時吃了大虧。為此他們只奪取了芬蘭十分之一的領土。這麽一來蘇聯的領土只剩下了2240萬平方公裏左右,少了芬蘭那一大塊領土。

不過,蘇聯無論從領土還是綜合實力,都不遜於當年的沙俄,在國際方面的影響力,也遠勝沙俄,所以也算是彌補了在領土上稍有不足的缺陷了。

蘇聯解體時,俄國領土縮水500多萬平方公裏

1922年,蘇聯剛成立那會兒,其實只有4個成員國,分別是俄國、烏克蘭、白俄羅斯以及外高加索聯邦。

其中俄國包含了中亞各國,外高加索聯邦則包含了如今外高加索三國,也就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以及阿塞拜疆。

很明顯,俄國包括外高加索聯邦,那都是強行拼湊在一起的國家,他們內部民族眾多,多數都是沙俄時期的殖民地,情況極其復雜。俄國內部以及外高加索聯邦內部,不少實力強大的民族,都想自己單幹。

為此,1936年的時候,本著尊重民族意願的原則,蘇聯提升了部份民族的自治資格,讓他們以加盟國的形式繼續留在蘇聯。

不過也不是每個民族都能建立加盟共和國,至少需要滿足這3個條件:

  • 第一,該共和國,一定要處於邊疆區,和蘇聯的鄰國有邊界。 換句話說,蘇聯的內陸地區,不允許出現加盟共和國。
  • 第二,該共和國的人口總數,需要在100萬以上。
  • 第三,該共和國的主體民族,需要占該共和國總人口一半以上。
  • 因此,外高加索聯邦,又分成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以及阿塞拜疆,俗稱外高加索三國。而中亞也多出了哈薩克、吉爾吉斯。

    值得註意的是,1924年的時候,土庫曼和烏茲別克已經成立並以加盟國的身份加入了蘇聯,1929年,塔吉克也同樣以加盟國的身份加入了蘇聯。

    這麽一來,蘇聯的加盟國就從一開始的4個,變成了1936年時的11個了。

    雖然數量多了,但地盤並沒有擴大,這只能說是換種形式暫時解決了內部矛盾,恢復祖業方面,並沒有什麽長進。

    1939年到1940年,二戰時期,蘇聯利用機會,吞並了波羅的海三國、羅馬尼亞部份地區、芬蘭部份地區、波蘭一半領土,建立了所謂的東方戰線。

    因此,1940年以後,蘇聯便有了15個加盟國,多出來的4個分別是波羅的海三國以及摩爾達維亞。其實原本有16個,卡累利阿-芬蘭在1940年成立,1956年就撤銷並入了俄國。

    到了1991年的時候,蘇聯解體,15個加盟國便各自單飛了。這麽一來,俄國可謂是損失慘重,尤其是西部和南部,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外高加索三國以及中亞五國,這些身處邊境的加盟國全都和俄國分道揚鑣了,直接導致俄國面積縮水500多萬平方公裏。

    蘇聯加盟國,為什麽紛紛選擇離開這個大家庭

    蘇聯西部那些國家脫離俄國,是可以預料的。畢竟這些國家對蘇聯的統治一直都不怎麽服氣。

    比如說波羅的海三國,原本在沙俄覆滅時已經自己出來單幹了,結果到了1940年,他們全都被蘇聯給吃了,你說他們能服氣嗎?

    白俄羅斯深受波蘭、立陶宛文化的影響,看似大家是一家人,實際上彼此存在著文化隔閡。烏克蘭也有自己獨特的哥薩克文化,並且在沙俄時期,曾遭到殖民統治,蘇聯時期,又遭遇過極其嚴重的不公對待,因此分離情緒十分濃厚。摩爾多瓦本來就跟羅馬尼亞是一家人,是被蘇聯強行弄走的,自然也想出來單幹。

    外高加索三國的情況也很復雜,格魯吉亞在蘇聯的經營下,成了一個農業發達,但工業落後的國家,因此經濟自然也比較落後,他們覺得自己單打獨鬥說不定日子會更好過。

    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根本就不是俄國文化圈的一員,阿塞拜疆是沙俄從伊朗強行分出來的一塊地盤,文化習俗和俄國完全不同。 亞美尼亞則是沙俄從鄂圖曼土耳其強行分出來的地盤,他們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文化,與俄國也不盡相同。

    以上這些國家,身處蘇聯西部,更容易看到西歐、中歐那些國家的發展情況,他們覺得只要自己出來單幹,也能像這些國家一樣,逐步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畢竟絕大多數普通人,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生活條件。

    不過中亞五國分出來單幹,情況就有點不同了。

    雖說中亞五國也是被沙俄強行殖民吞並的地盤,其文化習俗和俄國截然不同。但中亞五國並沒有和西歐、中歐那些國家有什麽接觸,他們還是過著相對封閉的日子。作為內陸國家,其生存是嚴重依賴蘇聯的。

    所以說,一旦他們分出來單幹,的確可以讓主體民族揚眉吐氣一把,但也要考慮生存問題。在沒有蘇聯的支援之下,該如何正常運轉,這是個大問題。

    因此,中亞五國內部,其實想要出來單幹的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沒有。過去大家分工合作,勉強還能過日子。但分家以後,俄國勢單力薄,自己的日子都過不好,根本沒辦法繼續補貼中亞這幾個國家。

    與其大家一起過苦日子,倒不如讓他們分出來單幹算了,也可以減輕一些俄國的負擔。

    唯獨外東北,被俄國牢牢攥在手裏

    外東北是在1860年的時候,被沙俄吞並的。而中亞地區,則是在1885年才完全被沙俄吞並,因此按道理來說,外東北比中亞更有資格出來單幹。

    19世紀被沙俄吞並的蘇聯領土包含了外高加索三國、外東北、中亞五國等地。其中外高加索三國以及中亞五國,全都在蘇聯解體後,分出來單幹了,憑什麽外東北不能分出來單幹呢?畢竟大家都是沙俄的殖民地,誰也不比誰高貴多少。我認為至少有這麽3點原因。

    第一,外東北基本都是俄族人

    無論是外高加索三國還是中亞五國,還是有大量原住民的。盡管有大量俄族人遷居到這些地方,但這些原住民始終是當地的主體民族。

    而外東北的情況很特殊,這裏的主體民族是俄族人。 至於當地的原住民,則是在沙俄時期,被沙俄給除掉了。最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1900年沙俄在入侵東北前,對外東北地區的華人,進行了一場近乎滅絕的屠戮。

    從此以後,當地就沒什麽中國人了,因此俄族人成了當地的主體民族,人家自然更加願意呆在俄國。

    第二,外東北不是蘇聯的加盟國,而是直屬莫斯科

    外東北並不是蘇聯的加盟國,曾經這裏有機會成為加盟國,但當地人沒有把握住。那時候蘇聯還沒成立,協約國對俄國發起了輪番進攻,蘇俄為了保住遠東這塊地盤,所以讓遠東大部份地區,組建起了遠東共和國。

    遠東共和國名義上是獨立於蘇俄之外的一個獨立國家,但實際上是受到蘇俄控制的。等到協約國退去以後,遠東共和國便自動並入了蘇俄,後來又跟著蘇俄加入了蘇聯。

    遠東共和國包含了外東北地區,所以外東北自然不可能是蘇聯的加盟國。此外,外東北甚至不是俄聯邦旗下的自治共和國,這裏要麽是自治州,要麽是邊疆區,總之沒有一個自治共和國,因此這裏是直屬莫斯科管轄的。

    第三,外東北是俄國經略東方的戰略要地

    俄國要想在東方有所作為,那就必須要把外東北牢牢掌握在手裏。這裏有條件相對優越的天然良港,如海參崴、摩闊崴,其中海參崴更是俄國太平洋艦隊的基地。

    俄國可以利用外東北,在不同時期,根據感情親疏成都,威懾日韓或其他東方國家,達到他們經略東方的目的。

    換句話說,如果失去了外東北,那他們在東方將毫無話語權可言。鄂霍次克海沿岸包括堪察加半島,完全撐不起俄國在東方的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