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淮海戰役:華野中野齊心協力,勝利如何得來?

2024-03-02歷史

在解放戰爭的激戰中,淮海戰役無疑是最為引人矚目、也最為艱難的一場戰鬥。與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相比,淮海戰役的復雜性和意義更為凸顯。官方公布的解放軍傷亡數據更是讓人咋舌,遼沈戰役6.9萬、平津戰役3.9萬,而淮海戰役竟然高達13.4萬,幾乎是前兩者的總和,這直觀地反映了這場戰鬥的非凡之處。

從戰略角度看,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都有早早確立的主線,分別是攻克錦州和斷絕傅作義的退路。而淮海戰役則展現出不同尋常之處,由「小淮海」發展成「大淮海」,從最初想要殲滅一個精銳兵團,到最終徹底消滅國軍大部份精銳主力,其中充滿了許多偶然性。

這種不同主要源於未能預料到的情況太多,導致參戰的華野和中野之間存在未磨合好的問題。就連一向寬厚的劉帥在電話裏都質問過粟裕:「你們要等中野打光嗎?」這是怎麽回事?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淮海戰役分為三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殲滅黃百韜兵團和杜聿明集團是由華野獨自完成的。而第二階段殲滅黃維兵團則需要中野和華野兩部合力作戰。客觀來看,中野此時的實力不如華野,由於剛從大別山轉出,中野的重武器幾乎損失殆盡,部隊人數也急劇減少,到戰役爆發前才勉強恢復到12萬人,戰鬥力相對不足。

然而,中野的首長展現了極大的覺悟和決心,正如【大決戰】中鄧公所說:「不要說你們一個縱隊,哪怕中原野戰軍拼光了,其他各部隊照樣過長江解放全中國。」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中野奉命去拖住敵人的精銳黃維兵團,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傷亡。

黃維兵團下轄4個軍和一個快速縱隊,兵力超過12萬人,其中的18軍更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擁有大量美械裝備,是陳誠的得力助手。面對這樣的對手,中野雖然在戰術上表現出色,但整體實力不足,只能依托出色的戰術來與敵周旋。遺憾的是,由於整體實力問題,中野即便將黃維兵團包圍在雙堆集一帶,仍然難以取得明顯戰果。

情況緊急,中央和淮海總前委進行排程,讓華野出兵相助。此時,黃百韜兵團已經被殲滅,華野的作戰難度相對減小。粟裕隨即讓參謀長陳士榘率領10余萬華野部隊及炮兵部隊,前去共同圍殲黃維兵團。

然而,在陳士榘抵達戰場後,他卻沒有立即投入戰鬥,而是「按兵不動」等待時機。這種舉棋不定的態度引起了劉帥的不滿,多次致電詢問為何不攻?陳士榘卻回應需要中野讓出一個主攻方向,才能協同作戰,且增援部隊不能進行混編。

劉帥的焦急情緒在電話中表露無遺,直接質問粟裕的意圖,是否要等中野拼光了,然後再由華野上場?粟裕沒有反駁,而是簡單溝通後明白了問題所在。他向劉帥做出保證,並派遣政治部副主任鐘期光帶著命令找到陳士榘,督促他克服一切困難,盡快協同中野發起總攻。

陳士榘有著自己的堅持和思考,作為秋收起義的老井岡,他一直以來都是傲慢而有主見的。在解放戰爭初期,因為在戰略目標上存在分歧,他曾直接給中央發電報,甚至得罪了直屬上級陳毅。但在戰場上,陳士榘接到粟裕的命令後,迅速調整部署,展現出他對黨的服從和執行力。

與此同時,劉帥也為了大局著想,讓中野的王近山六縱讓出攻擊位置,並聽從陳士榘的指揮。最終,各方面協同到位,華野的生力軍加入,總攻於1948年12月13日開始,僅兩天後,黃維兵團4個軍、12個師、1個快速縱隊,總計12萬余人被全殲,黃維本人也被俘。

這一戰績無疑令人矚目,但戰後,兩大野戰軍卻發生了一些糾紛。人與人之間常常產生攀比之心,團體之間也不例外。中野和華野各參戰部隊都認為自己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爭功爭利不可避免。華野在繳獲了大量裝備後,接收時卻不願意與中野分享。甚至在一些討論中,華野強調炮火的重要性,言辭間對中野不夠尊重。

這些不愉快的情況傳到淮海總前委耳中,陳毅老總聞訊大怒,直接下令不允許再有爭功的說法,明確指出華野和中野都是黨的部隊。陳士榘遵循命令,率領部隊歸建時不僅將繳獲的裝備交出,甚至一個俘虜也未帶走。得到這批間接的支援後,中野才逐漸恢復元氣。

盡管在戰役中,劉帥曾對華野發過火,但事後他並沒有耿耿於懷,反而在公開場合多次贊揚粟裕和陳士榘的出色表現。新中國成立後,劉帥在籌建南京軍事學院時,特意將陳士榘請來擔任訓練部部長和教育長,這表明兩人之間並沒有私怨,劉帥對陳士榘的能力是充滿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