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在古代,為什麽不透過下毒來殺掉皇帝?溥儀:壓根沒吃過一頓熱飯

2024-05-19歷史

開篇聲明: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煌煌帝王都,赫赫走群彥」蘇軾在【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十一首·煌煌帝王都】中就曾經對皇帝的生活有過描寫。

詩中所用的詞匯高貴典雅,表現了詩人自己對於皇城的敬畏之心,從秦始皇以來,中國經歷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也在逐漸走向頂峰,由於權力太大,皇帝必然會遭到周邊小人的嫉妒,刺殺皇帝的案例比比皆是,其實最為熟悉的要數「荊軻刺秦王」。

如果你熟讀史書的話,不難發現,從古至今,刺殺皇帝的方式從未選擇過下毒,這到底是為什麽呢?

一、藥容易找,毒卻不容易制作

【周禮·天官·冢宰】中就有「聚毒藥以供醫事」的記載,最早的毒和藥說的是一種東西,藥能治病,毒也能治病,毒性猛,藥柔和,不同的癥狀有不同的用藥方法。

隨著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醫學資料出現,大夫們對於不同病癥的分類也逐漸明晰了起來,在這種細化之下,毒和藥也就被明確的區分開了。

張景嶽在【本草正】中亦雲:「藥以治病,以毒為能,所謂毒者,因氣味之有偏也。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其為故也。大凡可以避邪安正者,均可以稱為毒藥。」

這也就說明在古代,毒藥也可以作為一種民間辟邪的產物,每逢節日前後,百姓們就會購買毒藥,將這些毒藥潑灑到院子裏或者是家中的墻面上,【白蛇傳】中就對毒藥有過描述,許仙為了驅散蛇妖,就會在家中潑灑雄黃,毒藥既然是民間辟邪的產物,制作起來應該非常容易。

為什麽刺殺皇帝的人無法獲得毒藥呢?其實是因為在民間流行的毒藥,毒性非常微弱,一般情況下都不能夠毒死一個人,如果想要制作毒性猛烈的毒藥,就需要去野外尋找非常珍稀的植物。

明代【禦選明臣奏議】卷三十一中就記載過一種毒藥,奏疏中雲:「招募善射弩手,厚給安家路費,使人樂從。多則百名,少則數十名。各令廣帶弩藥,蓋弩藥最毒,俗謂見血封喉,猛虎中之不數武而死。倭寇雖悍厲,未必人人如虎也。」

這種毒藥就是見血封喉,見血封喉需要從毒箭木中提取,而毒箭木是一種非常瀕危的植物,生長在環境惡劣的熱帶雨林叢林中,想要獲取這種毒藥,就必須要賭上身家性命。

在古代能夠接近皇帝的人,身份都不會太差。擁有足夠顯赫的地位,所以他們就算是想要去刺殺皇帝,也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毒藥,然而想要刺殺皇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算是有了毒藥,但想要突破重重的宮墻,還需要一定的勇氣。

二、庭院深深深幾許,宮墻之深,深不可測。

據測量北京故宮城墻地面到頂部高9.27m,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2.54米。城墻為「下寬上窄」型,下面寬8.6米,上面寬6.6米,這麽寬的城墻是非常難以跨越的。

即便是武林高手,也是絕對不可能靠著一己之力進入城墻內部的,而且城墻周圍還有重兵把守,如果貿然闖入,非死即殘,刺殺之人還沒有靠近皇帝,就一命嗚呼了。

除此之外,古代的門禁制度也非常嚴格。門禁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周禮·秋官司寇】中記載,「掌夜時,以星分夜,以詔夜士夜禁,禦晨行者,禁宵行者、夜遊者」,這也就意味著三更天以後,城鎮內部就禁止有人通行了。

【唐律疏議】中也有規定:「晝漏盡,順天門擊鼓四百槌訖,閉門。後更擊六百槌,坊門皆閉,禁人行。」,由此可見,古代的門禁制度是非常嚴格的,但是,偌大的皇城也總會有一些突發事件發生,為了處理這些突發事件,皇帝會給固定的人頒發貼身腰牌,有了腰牌就等於擁有了皇帝的特批。

古代武官和內官佩戴的腰牌被稱之為牙牌,這是一種象牙制品,做工非常精美,花紋繁復,是皇宮內能工巧匠雕刻出來的,由於選材特殊,雕刻的工藝非常難以被模仿。

所以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一名官員只會被授予一個牙牌,在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個別官員就可以拿著牙牌隨意進出皇城內外。

但是想要獲得腰牌,卻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皇帝一般只會把牙牌頒發給自己最信任的大臣,這些大臣中想要刺殺皇帝的人少之又少,畢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刺殺皇帝對這些人來沒有任何好處。

自唐朝以來,皇帝的身邊還有千牛衛守護。這是獨屬於皇家的帶刀侍衛,左右千牛衛」是大唐南衙「十六衛」中的兩「衛」,不領府兵,專責「掌執禦刀宿衛侍從」,是皇帝內圍貼身衛兵。

【通典】可知:貞觀中,復為左右領左右府;顯慶五年,始置左右千牛府;龍朔二年,改左右千牛府為左右奉宸衛;神龍元年,改為左右千牛衛,千牛衛大將軍正八品下和武官同領俸祿,是皇帝日常生活中最親近的人,千牛衛不光權力大,人員數量也多,到了後期,千牛衛幾乎可以組建成為一支小型軍隊。

千牛衛的發展為皇帝的安保系統註入了一顆定心丸,其實設定千牛衛一方面是為了保護皇帝,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彰顯皇帝尊貴的身份。

三、皇權的崇高地位,讓刺客有賊心沒賊膽。

秦朝統一六國以來,實行了郡縣制,為了鞏固政權,始皇帝設「三公九卿制」九卿有事,上報「中朝」,「中朝」再做決策。

到了唐朝,原本的中朝被拆分為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相權被分散而皇權卻逐漸集中。

到了明朝,朱元璋鑒於歷史上丞相「專權亂政」的教訓,徹底廢除了丞相,反而設立了一個沒有實權的內閣來輔助政事,中央集權達到頂峰,君主專制制度幾乎已經深入人心。

皇帝在民間,成為了神一般的存在,老百姓受儒家文化熏陶,一聽到皇帝二字,便會下意識的磕頭朝拜,早就沒了刺殺的意識,從最早的不敢殺,逐漸變成了不想殺,到了清朝,為擴大皇權,康熙帝設定軍機處,皇帝的權力再次被放大。

清朝末年由於長期閉關鎖國,末代皇帝溥儀過上了不吃熱飯的生活。堂堂皇帝為什麽一口熱飯也不能吃呢?其實這是因為皇宮內的安保制度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病態的地步,溥儀登基稱帝的時候年僅3歲,而且他的登基是在慈禧太後的操縱下完成的。

光緒帝被慈禧投毒而亡,時年38歲,膝下無子,皇位空懸,慈禧太後為了盡快的穩住亂局,選擇了攝政王載灃的長子溥儀登基。

而溥儀的傀儡生活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為了保證溥儀的安全,溥儀吃的每一道菜都需要經過層層的檢驗,從禦膳房中端出來的菜,在經過了多次檢驗之後,菜早就涼了。

溥儀吃到口中的菜自然就不是熱菜,而且溥儀吃飯時也有非常復雜的規矩,一道菜不能夠吃超過三口,因為這樣會暴露皇帝的喜好,所以溥儀就算遇到了自己喜歡吃的菜,也沒有辦法多吃幾口。

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就曾寫道:「我從沒吃過一口熱飯。」訴說著自己心中的悲涼,溥儀三歲稱帝,卻又經歷了三次退位,無論是黎元洪,還是徐世昌都未曾把溥儀放在眼裏,紫禁城外的世界早就已經天翻地覆,但是溥儀卻仍舊要遵循著非常嚴苛的封建制度。

就算是沒有人重視這位末代皇帝,更沒有人想要刺殺這位毫無權力的偽滿洲皇帝,但是宮中的規矩卻依然在延續,吃飯前試毒的程式也依然不能夠被廢除。

溥儀的前半生或許一直生活在囚籠中,但是新中國解放以後,溥儀積極接受改造,也在不知不覺中適應了新的生活1959年,溥儀甚至還擔任了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一職。

四、結語

溥儀作為末代皇帝,他的一生大起大落,但即便是這樣,他的皇帝身份依然受到了很多人的羨慕,皇帝的生活看似風光無限,但其實權力越大,危險越大。

皇帝被刺殺的風險,幾乎是普通人的上百倍,雖然在層層的檢查之下采取下毒方式來殺害皇帝的人,很難有可乘之機,但這些層層的檢查也成為了套在皇帝身上的沈重枷鎖,而作為一名普通人,我們更應該理性的看待權力,以正確的方式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生活,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資訊來源:

<期刊>·哲學與人文科學·中國文學;【文史博覽】,2010年.04期

<期刊>·哲學與人文科學·中國通史;·資訊科技;【蘭台世界】,2011年.07期

自騰訊網:2020-01-19 模擬古代皇帝的一天,皇帝的生活到底有多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