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周恩來胞弟主動提出,可將女兒過繼給兄長,周總理思考後予以拒絕

2024-02-07歷史

1949年年末的一個星期六,周恩來12歲的侄女周秉德,從自己就讀的北師大女附中放假歸來,回到了中南海西花廳。

不久之前,周秉德從天津來到北京,同自己的伯父伯母住在了一起。很快,這個小女孩就適應了這裏的生活。

周恩來和周秉德

這一天,從學校回來的周秉德剛進院門,就意外地聽到有人在叫「姐姐」。還沒等她反應過來,兩個比自己年齡更小的孩子,已經出現在秉德面前。

周秉德定睛一看,原來是自己的親弟弟秉鈞和親妹妹秉宜!身為姐姐的她連忙問道:「你們什麽時候來的?……媽呢?」

正在周秉德疑惑之時,她的母親王士琴隨即現身。接著,周秉德得知,自己這兩個弟弟妹妹,也要和自己一樣,長居西花廳了。

不僅如此,在後來,這幾個兄弟姐妹的父親、周恩來親弟弟周恩壽,還主動提出:可以將女兒周秉宜,過繼給無兒無女的兄長周恩來。

然而,在經過一番慎重的思考後,周總理最終拒絕了這一提議。那麽,周恩來是怎麽想的,周秉宜和自己這位伯父之間,又發生了哪些故事呢?

來到西花廳 和伯父伯母一起生活

1949年北平糊平解放後,居住在天津的周恩壽,一直關註著兄長周恩來的訊息。這些年裏,兄弟二人失去了聯系,周恩壽只能從報紙上,看到關於哥哥的一些報道。現在天津和北平終於解放,他十分期待著與周恩來重逢。

終於,進入3月份後,隨著中共中央進入北平,周恩來打探到了弟弟的下落,給周恩壽寫了一封信。

周恩壽接到信後,內心非常激動。不久,他前往北平,見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兄長,並向對方提出自己想要重回革命隊伍。

在周恩來的建議下,周恩壽決定先留在北平上革命大學。而自己的妻子王士琴,則留在天津照顧幾個子女。

周恩壽

與此同時,周恩壽夫婦的大女兒周秉德,馬上要小學畢業了。一次和兄長交談時,周恩壽提到秉德想來北平讀中學,但自己平時居住在革命大學宿舍,不方便進行照顧……

善解人意的周恩來立即提出,可以讓小秉德來自己這裏,讓他和妻子鄧穎超照料。就這樣,1949年6月,周秉德來到北平,住進了中南海。

在考入北師大女附中後,周秉德平時住校,周末的時候回中南海看望伯父伯母。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當年年底。

這一天,從學校放假歸來的周秉德,意外看到自己七歲的弟弟周秉鈞,和五歲的妹妹周秉宜,出現在自己眼前。很快,他們的母親王士琴,也滿臉笑容地過來了。

周秉德連忙問媽媽:「媽媽!您也來了,太好了!是不是家從天津搬過來了?新家在哪兒?我什麽時候也搬過去住?……」

此時的周恩壽,已經從大學裏畢業,在北京分配了工作。於是,小秉德滿心覺得,自己在北京要有新家了。

然而,王士琴這樣向大女兒解釋道:「秉德,你伯伯和你七媽(鄧穎超)已經說了,你還住在這裏,大駒(秉鈞)和小咪(秉宜)也留下。」

周秉德一聽,立刻感到非常不解:「為什麽?爸爸不是有工作了嗎?我們的家不是搬到北京來了嗎?」

此時,秉鈞和秉宜已經在花園裏玩起了捉迷藏,笑得十分開心;可作為姐姐的秉德,卻怎麽也笑不出來……

王士琴攬著大女兒在沙發上坐下,給秉德細細講起了緣由。原來,王士琴雖然早已結婚,但一直很想出來工作。只是由於生了好幾個孩子,才不得不留在家裏照顧他們。

而當周恩來得知弟妹的心願後,便主動提出,可以將他們的幾個孩子接到自己這裏。這樣,王士琴就可以安心出去工作了。

周恩壽一家

就這樣,王士琴進入北京第四女子中學,成為了一名俄語老師。而周秉鈞和周秉宜,則同姐姐周秉德一起,住進了西花廳。

周恩壽提出過繼 周恩來予以拒絕

弟弟妹妹來到西花廳後,同周秉德一起住在東廂房裏,三張床並排放著,中間留一點空隙。在房子的北面,就是伯父周恩來的臥室。由於怕打擾他休息,三個孩子平時在房子裏的時候,都不敢大聲說話和打鬧嬉戲。

三個孩子裏,就屬周秉宜年齡最小。來北京後,她便進入了幼稚園。

1950年的一個周末,鄧穎超讓周秉宜給伯父周恩來,表演她自己剛在幼稚園裏學會的舞蹈。周秉宜一聽,立即興沖沖地完成了表演,並滿懷希望地等待伯父誇獎自己。

可出乎這個小女孩意料的是,一向和顏悅色的伯父,這次不僅沒有表揚她,甚至連笑都沒有笑。這位新中國總理看完後,只是若有所思地說了一句:「這個舞蹈沒有什麽意義嘛」……

滿心期待的小秉宜,稚嫩的內心受到了不小的打擊。等下個星期再回去的時候,面對大人再讓自己跳舞的要求,她說什麽都不跳了,還委屈地哭了起來……

在場眾人一看這情況,都以為是小秉宜單純不想跳舞。只有周恩來,敏銳地發覺了其中的緣由。

幾天後,周總理特意將這位侄女,帶去了北京飯店。這是這位新中國領導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帶自己的親友去那裏。

到達北京飯店後,周恩來前往那裏的理發室理發和刮胡子;而周秉宜,則在那裏洗了一次頭。後來,她回憶到,伯父應該是在用這種方式,對自己進行安撫。

周秉宜

而關於周恩來當初說的那句「沒有什麽意義」,周秉宜在後來也找到了答案。原來,當時在幼稚園教他們跳舞的,是一個來自陜北農村的婦女。那所謂的舞蹈,其實就是腳往前往後挪上幾步,兩個人再拉著手交換一下位置而已。之所以如此簡單,是因為在解放前,很多婦女都是纏足的「小腳女人」,只能跳這種沒什麽技術含量的動作。

而周總理那句話,其實並不是沖侄女來的。他當時應該在想,舊中國的舞蹈藝術一直發展不起來,新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舞蹈。

周恩來不僅是這麽想的,也是這麽做的。後來,在他的親自指導下,1953年新中國終於有了自己代表性的新舞蹈,並在當年的世界青年聯歡節上得了獎。

不久後,一個想法出現在周恩壽的腦海中:自己已經有了好幾個孩子,而哥哥周恩來至今沒有子女,不如將自己的一個孩子過繼給兄長,陪伴在他們夫婦身邊。

那麽,自己這幾個子女裏,到底選誰呢?經過一番考慮,周秉宜成為了最合適的人選。一來,小秉宜長得很像她的奶奶——即周恩來的母親;二來,小秉宜性格乖巧,比較好帶。

於是,周恩壽向哥哥嫂嫂表明了自己的想法。鄧穎超聽了之後,覺得周秉宜確實是個好孩子,對此頗為心動。

然而,心思縝密的周恩來,對這件事則有著更深的考慮。1951年秋天,他將周恩壽叫了過去,對弟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周總理認真地說:「如果我要了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很特殊,而別的孩子也會覺得我這個做伯伯的不公平。現在這樣不是挺好嘛,你的孩子我們都會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看待。」

就這樣,周秉宜繼續和其他孩子一樣,被周恩來一視同仁地對待著。雖然沒有被過繼給伯父伯母,但在周恩來夫婦的眼中,她和其他侄兒侄女一樣,就像自己的孩子。

嚴格要求 不搞特殊化

在很多人眼中,周秉宜幾人在中南海的生活,一定是多姿多彩羨煞旁人的。可事實上,由於周恩來的嚴格要求,他們並沒有享受到什麽特殊待遇。

周恩來

在當時,每到周末的時候,中南海的禮堂會放映一場內部電影。然而,周總理堅持自己的侄兒侄女們,要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保持一致,便從不允許他們去觀看。

不僅如此,當時每到暑假期間,中央首長們都會去北戴河開會。很多中央領導人,都會順便把自己的家屬子女帶去,在那裏避避暑。

對此,鄧穎超曾對周秉宜等人說:「你伯伯說了,什麽時候全中國的老百姓都能上北戴河避暑了,你們才可以去。」

於是,直到2001年的夏天,周秉宜才第一次去到北戴河。

日子一天天過去,周秉宜也到了上學的年齡。她和哥哥周秉鈞一樣,進入了八一學校讀書。

八一學校的學生裏,有很多是幹部子女,平時經常有汽車接送。而周秉宜兄妹,則只能拿著兩毛錢,自己倒公交車上學。有時候小孩子嘴饞,把錢用來買了冰棍,就只能走路上學了。

雖然這樣,但周秉宜兄妹謹記伯父伯母的教導,並沒有什麽怨言。直到一次期末臨放假前,學生們都需要拆洗被子,很多孩子的家裏,都派車過來接他們。

周秉宜兄妹一看,總不能自己拿著被子乘公交吧?便向老師要來信紙和信封,給伯母鄧穎超寫了一封信:「七媽,我們放假了,請派車來接,因為有行李。」

雖然年齡不大,但這對兄妹的這封信,可謂言簡意賅邏輯清晰毫無廢話。寫好寄出後,他們便開始期待有車來接自己。

到了下午,果然有人過來了。只不過不是汽車,而是騎著單車的衛士叔叔。這位衛士找到小兄妹後,將他們的被子都馱起來,在校門口找了兩輛三輪車,就這麽拉回去了……

等周秉宜兄妹回到西花廳後,鄧穎超有些自責地說,以後要惦記著去幫他們拿回行李。但同時,她又教導這對兄妹:「要車的口氣還真不小!但車是伯伯工作用的,你們是老百姓。」

無獨有偶,在周秉宜上小學五年級時,鄧穎超又跟她說了這樣一句話:「你伯伯是全國人民的總理,他是為全國人民服務的,不是為你們周家服務的。」

周恩來和侄子侄女

原來,當時周恩來祖籍紹興老家的一個親戚,專門來北京托總理出面,調停村裏的平墳事宜。不僅如此,他是十分不見外地要周恩來給自己介紹一個工作。

為此,周恩來特意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在會議上,他向現場所有家族成員嚴肅指出:「我是人民的總理,不是周家的總理。」

有一年夏天,周恩來在西花廳接待蘇聯外賓。國務院招待科的工作人員,提前準備了一桶冰激淩,作招待外賓之用。

正巧,周秉宜和周秉鈞當時也在那裏。工作人員看到後,就給他倆一人盛了一小碗,兩個孩子吃得十分開心。

然而,此事很快被鄧穎超得知了。她將那位工作人員叫來,嚴厲地進行了批評。此後,類似的事再也沒有發生過。而周秉宜兄妹,也再沒有吃過那麽好吃的冰激淩了。

不僅如此,周總理還作出規定,家裏的小孩子一上小學,就不能再在西花廳吃飯了,必須去大食堂裏吃。

周秉宜清楚地記得,自己上小學的那年九月,伯父的衛士長發給她一個搪瓷缸和一把勺子,還給了她兩毛錢。就這樣,小秉宜和哥哥一起前往國務院第三大食堂,自己打飯吃。從那之後,除了老家來親戚以外,不管是刮風下雨,一直都是如此。

幾十年過去了,周秉宜還一直記得,在一次家庭會議上,周恩來這樣對他們說道:「你們不是我的子女。如果是,我會要求得更嚴格。」

填報誌願時 伯父給出意見

從小,周秉宜就喜歡美術。中學時,她進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學習。1965年夏天,即將從附中畢業的周秉宜,開始考慮起報考大學的事。

周恩來和周秉宜賞花

在當時,全國幾所主要的美術學院,都停止了招生工作。有招生任務的,只剩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這一學院,主要培養實用美術設計人員。

然而,很多年來,工藝美院一直沒有得到廣大附中學子的垂青。在他們心裏,總覺得搞美術設計不如搞美術創作。因此,當學生們後來聽說,浙江美術學院有了招生指標後,紛紛在自己的報考表格上,填上了浙美的名字。

此時,周秉宜卻有著不同的想法。她覺得,現在國家很需要大量為社會和群眾生產服務的美術設計人員,便決定報考工藝美院。

不過看到同學們紛紛改弦易轍後,周秉宜還是不免心裏打起了鼓。為了慎重起見,他決定征詢一下伯父的意見。

這一天,在西花廳吃完飯後,周秉宜抓緊時間,向日理萬機的周總理說明了此事,表示想聽聽他的想法。

周恩來隨即問,工藝美院都有哪些專業?周秉宜回答:「有染織、陶瓷、建築室內裝飾,還有工業設計。自己想學染織。」

之後,周總理並沒有直接表態,而是語重心長地對侄女說:「這些專業,都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現在我們國家的出口商品包裝設計粗糙,在國際市場上我們的商品價格就是上不去。我們還需要在包裝設計上下很大功夫才行。」

聽了伯父這番話,周秉宜心裏頓時有了底。她沒有再多問什麽,只是點點頭「嗯」了一聲。

後來,當附中幾乎所有學生都選擇了浙美時,周秉宜報考了工藝美院染織系。工作之後,她擔任【國際貿易】雜誌的美術編輯,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運用到了這一崗位中。

退休後,周秉宜從事起了家史研究。而伯父當年對自己的那些諄諄教導,經常一幕幕浮現在她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