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範質:北宋第一任宰相,臨終前為何囑咐子孫,不要謚號、墓碑?

2024-01-16歷史

前言

在中國歷史的豐富篇章中,北宋時期湧現出許多傑出的政治家,而其中的一位卓越人物,範質更是被譽為北宋第一任宰相。然而,當他臨終之際,卻傳下了一項極為不同尋常的囑咐——不要為他謚號,不要為他立墓碑。

這個離奇的決定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深意?這是一個讓人頗感好奇的歷史之謎。範質,作為北宋的開國功臣之一,他的囑咐引發了後人無盡的思索。為何一個宰相,在功成名就之際,對於謚號、墓碑如此矜持?

這個問題如同一扇神秘的門,等待我們開啟揭示其中的奧秘。在這段充滿謎團的歷史旅程中,讓我們一同穿越時光的長河,追尋範質生平的輝煌,以及他臨終時那份不同尋常的心願,探尋其中的深刻寓意。

一、出身名門,博學多才

範質生於大名官宦世家,自幼便是驕子。他的父親範泰曾任戶部郎中,家境闊綽富裕。範質從小就顯示出驚人的聰慧,九歲時便能撰寫文章,受到長輩們的稱贊。十三歲那年,範質對【尚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找來家庭教師,開始系統地學習。

他的老師發現,範質不但學識淵博,還有獨到的見解,因此極力稱贊他「天資聰穎,日後必成大器」。到了十五歲的時候,範質就開始收徒授課,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年輕學子。

學生們都說,範質老師雖然年輕,但講課滔滔不絕、條理清晰。透過學習,範質鍛煉出過硬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淵博的學識,這為他未來的仕途打下紮實基礎。

然而,範質生逢五代十國,正值動蕩之時。各路諸侯你爭我鬥,政局動蕩。範質深感世道沈浮,人生無常。所以他別有心得地對弟子說:「讀書人應有大局觀,歷練過後,即使遇到不如意的環境,也要樂觀面對,轉危為安啊。」真是立身處世的高見!

二、招來青睞,屢次扶搖

933年,20歲的範質考中進士,開始仕途。他先後擔任忠武軍節度推官、封丘令等要職。範質工作勤奮,深得民心。930年,石敬瑭建立後晉,範質受到桑維翰賞識,被提拔為翰林學士,開始得到重用。石敬瑭即位後,任命範質為戶部侍郎。

範質在朝堂上首次涉足權力中心,他不卑不亢、沈穩內斂,深得石敬瑭倚重。契丹滅後晉後,郭威建後漢。範質出任中書舍人,再次進入權力核心。郭威征戰不斷,每每出征前讓範質起草詔書。

範質的奏章總是恰如其分,郭威稱贊他「宰相器也」。後來郭威奪位,建後周。他深知範質的才幹,果斷任命他為宰相,主持朝政。範質與世宗關系十分親近,被視為心腹。他辦事勤勉,深得世宗信任。

三、衣錦還鄉,圓寂鹹陽

範質與後周世宗相處了十幾載,關系十分密切。他在位期間政績顯著,然而好景不長。964年,趙匡胤滅後周後,他本以為必然會被清算。出人意料的是,趙匡胤為安撫舊臣,不但未加害,反而依然重用範質擔任宰相,輔佐朝政!

然而,範質心中卻五味雜陳。他無法割舍對後周君主的思念,也難以說服自己效忠新主,內心滿是矛盾。終於,在同年秋天,範質病重。趙匡胤派大夫前去診治,並親自前往探視。

範質瀕臨離世之際,他對趙匡胤說出了埋藏多年的心聲:「臣今生際遇起伏,既享榮華,也經風雨,已無遺憾......只望陛下允我一個小小心願——不要追贈我謚號與刻碑,讓我就這樣普通地離開人世,以寄托我對故主的思念之情。」

四、抉擇難題,歷史定奪

範質的一生,是五代風雲變幻中的一個縮影。他出生高門,又歷練風霜,才華橫溢卻也命途多舛。晚年擔任二朝宰相,權傾朝野,卻難掩內心的傷感與惆悵。 他面臨的抉擇,也是廣大舊臣的共同難題:到底是忠於舊主,還是順應新朝?這種矛盾的處境,在動蕩年代並不少見。範質的選擇,是順應變化,繼續為公,卻在心底永遠懷念舊主。

也許,歷史無法給出完美答案,去完美解決這類難題。我們也無法輕易評判當年人的選擇。但是範質的故事,的確啟發我們去審視歷史。要用寬容和理解的目光,去看待那些心懷矛盾、在歷史洪流中左右為難的心靈。因為我們都生活在這紅塵中,也都在尋找各自的答案。

結語

他承前啟後,歷經幾代,兩朝倚重,官居宰相,權傾朝野。這原本是一個功成名就的傳奇人生。然而,當歷史的洪流席卷而來,他內心的真實感受,也只有他自己明白。

晚年兩袖清風返鄉裏,範質選擇守望故土,帶著那份來不及訴說的思念離世長眠。他沒有謚號與碑記,很「安靜」地離開人世,像一個普通人那樣。但他用這種方式,傳達出獨特的情感,令人牽掛。

今看昔人事,亦自移容。歷史並不完美,也不存在絕對的標準答案。我們怎樣看待範質,也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作判斷。然而更重要的是,要用寬容的心,去理解每個生活在這紅塵裏,都在尋找自我答案的心靈。範質的一生,值得我們去細細體會。正如歷史中的每一個傳奇故事,都在啟迪著我們審視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