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東漢時期的莊園經濟,到底是怎麽回事?揭秘東漢的豪強經濟邏輯!

2024-01-13歷史

東漢的莊園經濟,在整個古代經濟史上,都是一種特別奇葩的存在。

簡單來說,當時很多世家大族,透過各種渠道購買土地,最後將一個縣甚至更多的耕地,全部買到自己家名下。接下來,這個區域內所有的百姓,只要不是這個家族的人,都得淪為佃農。

然後,這個家族以土地為根本,以自己家族為核心,將當地的絕大多數人口,都組織起來,形成了一個‘農業莊園’。在這個莊園當中,擁有土地所有權的家族,可以直接對莊園進行管理,進而形成一個半獨立的王國!

在中央政府強大的時候,這種半獨立的莊園,可以完全控制當地的經濟。並且透過察舉制,把持當地的上升通道。中央政府派官員下來管理,也必須得先和這些地方豪強家族溝通,要不然就很難開展工作。

而等到中央政府衰落,進入亂世階段之後,這種‘農耕莊園’,更是可以就地組建軍隊。他們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土地有土地。而他們的軍隊士兵,往往也都是從自家莊園內部挑選出來的,很多士兵之間,彼此都有親戚關系。

這種特殊的關系,導致這種軍隊,上了戰場之後,往往具有超強的戰鬥力。而在後世的史書上,這種軍隊,往往叫做‘部曲’。在東漢末年的歷史上,很多世家豪強,都曾經紛紛建立自己的部曲,直接開始逐鹿天下。

比如說曹操,曹操當年最初起兵的時候,就是靠著曹家和夏侯家的莊園,招募了大量士兵,擁有了自己的第一支軍隊。

想要真正理解東漢的莊園經濟,到底是怎麽回事?為什麽後來會尾大不掉?我們其實可以簡單捋一下東漢莊園的發展歷史。

因為東漢的開國,是打著西漢的的旗號。所以,對於很多西漢時期的制度,東漢也是直接照搬的。

而在西漢中後期,因為察舉制和土地私有制這兩種制度,導致地方上的土地兼並,迅速加快。然後,當地的地主家族,就可以透過土地,建立起一個簡單的獨立經濟體。再加上察舉制的存在,這個地主家族,就能透過推薦的形式,不斷讓自己家的後輩去做官。

而這些家族後輩做官之後,又能直接庇護家族的財產,甚至幫助家族,去買更多的土地,這就形成了一個迴圈。

於是,在西漢末年的時候,這種簡單的莊園,初步成型了。

就比如說劉秀的白月光陰麗華,她出身的陰家,就是一個典型的農耕莊園家族。據史書記載,當時陰家所在的那個區域,半個縣都是他們家的。所以陰家在當地影響力極大,等到後來劉縯劉秀兄弟起兵的時候,陰家才能迅速組織軍隊,前去投奔劉家,這才有了東漢的原始股。

但是同時,因為當時莊園經濟的歷史比較短,大家其實還不太會玩這種模式。所以當時的莊園,不管是執行模式,還是管理制度,都比較簡陋。相對後來的那些農耕莊園,組織不夠嚴密,也更容易被外界摧毀。

而且,到了西漢末年的時候,一場綠林赤眉起義,直接席卷全國。這場全國性的戰亂,又導致很多地方的農耕莊園,直接破產了。很多家族在戰亂當中,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地位一落千丈,後來也就沒能再度崛起。

而從整體角度來看,這場綠林赤眉起義,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土地兼並的問題。所以等到劉秀建立東漢之後,東漢的土地兼並問題,才會暫時消失。

但是接下來,從東漢開國那天開始,因為東漢完全繼承了西漢的制度,所以很多地方上的農耕莊園,就開始再次出現了。

面對這個情況,東漢開國之初的那批高層管理者,其實已經預料到了。當時以劉秀為首的很多人,就想到了這些地方豪強,以後會逐漸做大,甚至達到朝廷無法管理的程度。

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劉秀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叫做開展全國度田。簡單來說,就是詳細統計全國的耕地和人口數量。只要能算清楚,某個農耕家族手裏,到底有多少地,有多少人。那麽接下來,朝廷就能準確判斷這個家族的強弱,然後進行相應的管理。

當然,對於劉秀的這個策略,下面的很多豪強家族,肯定是不願意的。所以在那幾年當中,很多地方都強力抵制劉秀的度田政策,有些地方甚至發生了叛亂。但是最後,在劉秀的鐵腕鎮壓之下,還是算清了全國的土地和人口。

而在劉秀之後,接下來的漢明帝、漢章帝和漢和帝,也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們在位期間,也都堅持了這個政策。每隔幾年,都會開展一次全國範圍內的統計。而經過連續幾代皇帝的努力之後,地方上的那些農耕家族,自然也就只能乖乖交底。

而當這些農耕家族,手裏所有的牌,都被政府摸清楚之後,政府自然也就可以對癥下藥,不斷削弱這些地方豪強家族的影響力。

第二件事,則是繼承西漢‘假民公田’的政策。

簡單來說,在漢朝時期,政府會把一些無主的土地,直接收歸國有。然後,這些國有耕地,會租給下面那些沒有土地的百姓。

如此一來,就算是某個地方豪強家族,在當地極為勢大,他們也無法掌控當地所有的耕地。因為在這裏,那些歸屬於國家的耕地,是不進行買賣的。而那些失去耕地的百姓,就可以去租國家的耕地,有了另一個選擇!

當底層百姓,擁有第二個選擇的時候,那些豪強家族,自然也就無法為所欲為,無法建立起一個獨立的莊園了。因為如果他們對佃農壓榨的太狠,佃農完全可以轉頭去租國家的耕地。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那些豪強家族內部的佃農,人員也會進行流動。而當人員存在流動性的時候,這些家族,就很難完全控制局面了。

這兩個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土地兼並的問題,同時也抑制了地方農耕莊園的持續壯大。

但是到了東漢中期的時候,這種情況,開始悄悄發生了變化。

簡單來說,在東漢中期,尤其是在那位女君鄧綏掌權時期,東漢出現了連續十多年的天災期。連續十多年的時間裏,東漢幾乎每年都會地震,同時伴隨其他各種天災。而這場天災,幾乎席卷了整個東漢的每一個縣,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避免。

如此一來,當時東漢政府為了賑災,就必須得把國有公田,甚至是把皇家莊園,直接拿出來,分給那些百姓耕種。因為只有這樣,百姓才不會因為失去活路,開始大規模的起義。

在當時那個時代,東漢政府的這種賑災手段,無疑是相當有效的。至少在整個鄧綏時代,東漢都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起義。

但是同時,這種賑災手段,也給東漢帶來了巨大的後遺癥。

因為自此之後,原本很多屬於國家的公田,就被分給了百姓,國家的公田數量大幅減少。就算是那些租出去的公田,很多也落到了地方豪強的手裏。租出去容易,收回來就難了。

於是,到了東漢後期,政府已經沒有足夠多的公田,去租給那些佃農了。如此一來,那些佃農就直接選擇依附於當地的豪強家族,進入豪強家族的莊園內耕種。

當沒有其他選擇的時候,地方豪強的話語權,就開始迅速提升,可以隨意拿捏底層百姓。

所以,到了東漢後期的時候,土地兼並的問題,就再也無法解決了。再之後,就爆發了大規模的黃巾起義。

而隨著黃巾起義的爆發,東漢政府的軍事力量,大幅衰落。而為了鎮壓起義,東漢政府不得不給與地方將領,更多的兵權,同時讓那些地方豪強,參與鎮壓起義軍。

如此一來,這些地方豪強,就開始擁有了組建軍隊的能力。

而在這之後,這些地方豪強家族,開始迅速把自己莊園內的精壯勞動力,訓練成士兵,組成軍隊。同時,他們還在自己的莊園內部,修建大量的防禦工事,有的甚至直接建造城池。這樣一來,這個莊園就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組織,而是成了一個半獨立的王國!

等到黃巾起義被暫時鎮壓之後,這時候的東漢政府,忽然發現:地方豪強已經徹底起飛了。他們在各自的領地內,不但可以隨時組建成建制的軍隊,而且還有牢固的防禦工事。所以,當時的東漢,就等於是一下子分裂出幾百個半獨立的諸侯國。

偏偏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東漢京城那邊,又發生了董卓入京,廢立皇帝的事情。董卓的出現,直接踢了東漢最後一腳,徹底讓東漢中央,失去了鎮壓地方的軍事能力。

所以再之後,各地的半獨立莊園,就開始借著討伐董卓的名義,紛紛組建軍隊。但接下來,他們沒有真的去打董卓,反倒是開始相互混戰。

這場混戰的結果,就是東漢末年的那點事,以及後來的三國鼎立。

而等到東漢滅亡之後,東漢政權雖然沒了,但是各地的農耕莊園,卻依然存在。這些莊園,依然可以隨時組建軍隊,形成一個獨立的小國。

所以在三國時期,不管是魏蜀吳哪一家,都在拼命削弱這些農耕莊園,希望恢復到當年東漢初年的狀態。但結果,因為外部敵人的存在,大家始終沒有辦法,進行絕對的內部改革,反倒是為了團結大家打仗,不得不讓出更多的利益。

就這樣,等到西晉時期,各地的農耕莊園,已經徹底尾大不掉。如果西晉非要除掉這些農耕莊園,就勢必會把整個國家,搞得烽煙四起。這個難度,遠比當年劉秀度田還難。

所以再之後,到了東晉十六國,以及南北朝時期,因為中原地區長時間無法統一,沒有任何一個政權,能夠對內大範圍清理這些農耕莊園。他們只能選擇和這些農耕莊園合作,在得到大部份農耕莊園的支持之後,就可以直接建立一個政權。

這種情況,其實一直持續到了隋唐時期。直到隋唐時期,隨著國家再次統一,國家可以全力對內改革。同時,這之後科舉制開始出現,打破了農耕莊園存在的兩大基礎之一。所以到了唐朝之後,這種農耕莊園,才算是被削弱了不少。

當然,到了唐朝之後,那些地方上的地主家族,又以土地私有制和科舉制為基礎,建立了另一種形式的莊園。不過,隋唐之後的地方莊園,因為無法把持上升通道,整體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了。

這就是東漢時期的農耕莊園。

至於說東漢的這種莊園,和歐洲的農耕莊園,到底有什麽區別。我們只能說,兩者都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礎上,形成的經濟團體。但在這之後,因為東漢有察舉制,而歐洲那邊玩的是宗教體制,所以兩者對於上升通道的控制情況,是不太一樣的。

當然,這種莊園經濟,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至少,透過血緣和宗族的關系,這種模式可以更好的延續家族,讓人更容易生活。即便是遇上了天災,也能透過相互幫助的形式,更容易活下來。

所以,歷史上真實的東漢莊園,其實是生產力和當時制度結合的產物。如果當時有科舉制,或者當時有蒸汽機,那麽所謂的莊園經濟,可能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