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彭老總與賀老總,都以剛烈耿直聞名,為啥對粟裕的評價差別很大?

2023-12-21歷史

彭老總與賀老總,都以剛烈耿直聞名,為啥對粟裕的評價差別很大?

1958年的軍委擴大會議如同懸在雲霄的風暴,各位元帥如星辰般隕落其中。其中粟裕大將,成了這場風波的中心。

在那次會議上,批評之聲如雷霆般轟鳴,而最為犀利的指責卻來自國防部負責人彭德懷。他的言辭如利劍一般,直指粟裕在國防部的種種失誤。這場風波深刻地影響了粟裕的政治生涯,將他推入了風口浪尖,數十年來,他都背負著那次被彭德懷點名的汙點,直至他去世,名譽未能完全恢復。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

歲月的沖刷並未淡化那場歷史性的盛會的記憶。那是一個紛繁復雜的時刻,七位十大元帥聚首一堂,共商國是。在這場會議中,對粟裕的批評一度成為眾矢之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反思這場風暴是否帶有偏見和錯誤。

會議室內,氛圍緊張而又壓抑,元帥們各持己見。彭德懷的痛斥異常激烈,他認為粟裕的過失直接威脅到國防部的穩定,因此必須予以嚴肅對待。其他元帥也紛紛表態,有人追隨彭德懷的腳步,為了維護軍隊的聲譽而發表嚴厲言辭;也有人持中立態度,投石問路,試圖在爭論的風暴中找到平衡之道。

最引人註目的是賀龍元帥的態度。賀龍,那位與彭德懷性格相近的元帥,卻在對待粟裕的問題上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立場。他的目光深邃而沈靜,似乎在思索著更廣闊的局勢。與其他元帥的指責不同,賀龍更多地表達了對粟裕的同情。

在他看來,即便粟裕曾犯下錯誤,也不應該在這場風暴中成為眾矢之的。盡管他與粟裕的交往並不深,但賀龍一直認為粟裕是一個品德過硬的人,值得一線將領的尊重和理解。

而在會議上,彭德懷義憤填膺,指責粟裕犯下了三大罪行。第一項罪名,涉及到當年我軍計劃攻占馬祖列島的一場行動,而這也是粟裕的第一個「錯誤」。

事情要從1955年的夏夜,一封南京軍區的電報在深夜裏打破寧靜。電文的內容如同一道霹靂,宣告著粟裕越權的罪責。馬祖列島的攻占計劃,原本應該是軍委主持的軍事策劃,粟裕卻擅自插手,提出了自己的戰術構想。

彭德懷的怒火如同烈焰般燃燒。他找到陳賡,追問著為何粟裕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插手了馬祖列島的事務。陳賡的回復如同一把冷水,粟裕並未擅自做出決定,而是在18日與一眾將領商討後提到,一切將由南京軍區主持。

在那封電報所描繪的作戰計劃中,隱藏著一個隱患,計劃著眼於高登、北竿塘、南竿塘的攻勢,戰術迅猛而有力。這卻引起了彭德懷的不滿,他敏銳地察覺到其中的問題。

「我曾明示張愛萍,要用牛刀殺雞。」彭德懷的眉頭微蹙,他的聲音中透著不悅。「現在看來,總參、南京軍區、福建軍區對這一方針似乎還沒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好。」他皺眉思索片刻,繼續說道:「選定攻擊目標後,報軍委經主席批準後再著手準備。現在可先告知南京軍區,打馬祖準備工作暫停,聽候新的指示。」

彭德懷的不滿在毛主席那裏找到了共鳴,他認為粟裕、陳賡等人在執行軍委方針時缺乏經驗,辦事不夠老練。毛主席對此表示認同,這讓整個局勢愈發撲朔迷離。

不久之後,中央召集了南京軍區的許世友等將領,再次將這場風波擺上議事日程。7月8日,福建軍區的沿海會議在彭德懷的主持下召開,而粟裕也被招入其中。

在這場會議中,粟裕深感上次的誤會給彭德懷帶來了不快,於是他主動找到了彭德懷,試圖解開這層心結。言辭中透露著一絲歉意:「6月18日開會時,我只是告訴皮定均要加緊全面準備,並未明確說要同時攻擊三個島。可能是皮定均誤解了全面準備為全面攻擊。陳賡提到先全面準備,攻擊時再選擇最小最弱的島,這符合軍委8月13日的作戰方針。」

彭德懷一直是軍委的核心人物,但此刻,他感受到了一絲無奈。其他與會者對粟裕提出的戰術存在不同解讀,就如同一面鏡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影像。

這種意見的相左,就如同暴風雨前的寧靜,似乎在預示著一場風暴的來臨。

在這場風波的最後,彭德懷以一種既堅決又委婉的方式,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福建軍區和南京軍區認真商議作戰計劃,向軍委報告,並進行詳細研究。

在討論和查閱當天的會議記錄的過程中,眾將領未能達成一致意見。最終的結論是,粟裕應為此事負主要責任,但這一決定卻像一顆冰冷的石子,沈甸甸地壓在了大家的心頭。

這次事件讓彭德懷對粟裕的印象雪上加霜,而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更是讓這一印象深深地根植在彭德懷心中。

時光流轉到1957年11月,蘇聯慶祝十月革命勝利四十周年,我方派代表前往祝賀。在彭德懷的原則下,不討論合作援助的問題,以免引起不良國際影響。彭德懷卻得知了一個令他心生不悅的訊息——在11月24日,粟裕竟然與蘇聯總參謀長索科洛夫斯基私下見面,並且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

這個訊息如同一顆深埋的地雷,爆發在彭德懷的心頭。在他看來,這是粟裕繞過軍委擅自決斷的行為,是對他權威的直接挑戰。

1957年,粟裕跨越千裏,獨自一人踏上了通向蘇聯的道路。他的目的不是為了爭權奪利,而是為了請教管理方面的要訣。總參謀部的成立較晚,規章制度尚未明確,而粟裕渴望從蘇聯的經驗中汲取智慧,為我軍的管理提供新的靈感。

這次私下會面卻在軍委內部引起了不小的波瀾。在紀律的條條框框中,粟裕的行為被批判為違反了規定。總參謀部與國防部之間的權責問題更是成為這場爭議的焦點。粟裕曾提議分開兩者的職權,卻因分配不一致而未能達成共識。

一時間,一些人開始炒作,聲稱粟裕趁機向蘇聯請教經驗是為了奪取權力,挑戰國防部的權威。這種誤解在軍中蔓延,而粟裕則堅決強調他的目標是在工作範圍內履行責任,而非爭奪個人權力。

還有一樁嚴重的問題掛在粟裕的頭上——私自調兵。傳聞中說他擅自利用總參謀長的職權,將一部份誌願軍調回國內。真相並非如此黑白分明。

粟裕身為總參謀長,卻像是在這場千裏棋局中扮演著一個微弱的角色。在北韓戰場上,撤軍的決定並非出自他的主觀意願,而是由中央和軍委主持,粟裕只是在旁默默協助。

一封電報卻在這決策的過程中投下了一顆混亂的炸彈。電報的署名竟然是粟裕,這令毛主席和彭德懷對他充滿了不滿。

起初的命令由總參謀部下達,但因上級認為不可行,署名被改成了軍委。這樣的決策依然引起了質疑,因為軍委並沒有下達命令的權力。於是,電報最終以總參謀部的名義下達,卻在這一過程中蒙上了一層混亂的面紗。

事後不久,粟裕面對事態的嚴重性進行了自我反省,承認了一些超越職權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發生實際上是一連串誤會的結果,而他則成了這場誤會中的犧牲品。

在批判的風潮中,粟裕並非心懷惡意,但很多事情最終都被推到了他的頭上,成為了不可原諒的過失。彭德懷的批判也有其原因,因為粟裕的錯誤涉及到了彭德懷所管轄的軍委。

不能將粟裕遭受批判的原因完全歸咎於彭德懷。彭德懷本身是一個脾氣耿直的人,總是積極糾正不滿意的事情。他在軍委內部的改革中已經得罪了不少人。粟裕的批判,雖然是為了工作,但方法的不妥卻成為了他命運的轉折點。

在這場風波的暗潮中,賀龍卻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理智和堅韌。他對粟裕的軍事指揮水平糊個人品質表示欣賞,沒有隨波逐流參與對粟裕的批評,反而欣賞那些敢於為粟裕仗義執言的人。

軍委擴大會議上,眾人對粟裕的批評聲浪洶湧,但賀龍並非被人遺忘。他過去的戰友們仍然願意為他說上一句公道話,這對於陷入低谷的粟裕來說,是一種難得的支持。

粟裕本人在面對逆境時保持了良好的心態,這或許與他那不爭不搶的個性有關。盡管失去了職務,但他積極地面對生活,仿佛在告訴世人,風雨過後依舊有陽光。

時光荏苒,來到80年代,鄧公提出對過去被錯誤批判的一些同誌進行平反。1994年,【追憶粟裕同誌】發表,終於給予粟裕公正的評價。雖然這個結果來得晚了36年,但願這遲來的平反能夠告慰粟裕的英魂。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