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為何要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

2024-04-28歷史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本對東北三省的大規模侵略強烈地震動了中國社會,中華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覺醒和團結。

在全國抗日浪潮的感召下與中共方面的極力勸告和爭取下,張學良和楊虎城決定與紅軍停戰,主張「攘外安內」的政策,然而張學良的這一主張與蔣介石先前釋出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是完全相左的。

而後為了督促對共「消極怠戰」的張學良、楊虎城繼續進攻紅軍,蔣介石親自前往了西安。蔣介石抵達西安後,張學良多次勸其聯共抗日但均遭拒絕,眼見勸說無果,張、楊二人情急之下策劃用強制手段逼迫蔣介石同意與共產黨合作。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隨即又通電全國,提出了八項救國主張,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一發生,張學良就聯系了中共中央,中共隨即派出了周恩來、葉劍英等代表前往西安與張學良、蔣介石共商合作抗日事宜。

同時,南京政府也收到了訊息,經過商討,宋美齡、宋子文、戴笠等人於22日代表南京政府抵達了西安。

23日,三方會談正式開始。蔣介石一開始仍然不願意與共產黨聯手,後來經過張學良、周恩來、宋美齡等人的極力勸說,再考慮到自己當下受制於人的情況,蔣介石最終還是同意了張、楊所提出的八項主張。

就此,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是當時時局轉換的樞紐,對促成後來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事變和平解決,張學良決定送蔣回南京

事變是解決了,那麽接下來被扣留在西安的蔣介石要怎麽處理呢?是送回南京還是另做打算?

東北軍中有人提出,蔣介石此人睚眥必報,我軍如今透過強硬手段讓蔣暫時同意聯共抗日,等他回到南京指不定怎麽想著報復回來。而且蔣介石之前那麽抵觸和共產黨合作,未來他很有可能變成國共合作的一大隱患,不如幹脆借此機會除掉他以絕後患。

但張學良直接否決了這個建議,綁架蔣介石已是他的無奈之舉,而且蔣介石背靠南京政府,無論是從自己對蔣介石的感情出發還是從當時嚴峻的形勢出發,他都不能殺掉蔣介石。

其實當時擺在張學良面前的選項只有一個:將蔣介石安全送回南京去。這個結果張學良在扣留蔣介石前就已經想過了,他還曾明確同中共表示過,只要蔣介石同意合作,自己還是會繼續擁護他為領袖,並將其送回南京。

12月25日,張學良親自乘機送蔣介石回到南京,此前他並未告知中共方面和楊虎城等人。大家沒想到張學良竟然來了這麽一出,幾乎沒有人支持他去南京,這不是羊入虎口嘛。

據說周恩來得知訊息後還立馬跑出機場阻止張學良登機,然並未動搖張學良前往南京的決心。果然,一到南京蔣介石就對張學良發難了。張學良從到南京開始便被扣押接受軍事法庭的審判,之後更是被軟禁了大半輩子,直到蔣介石去世後才重獲自由。

很多人對張學良的舉動非常不解,他明明可以不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的,他不去南京的話完全不會遭遇後來的圈禁,而蔣介石即便回到南京也對張學良無可奈何。張學良不會想不到自己去南京之後可能會面臨的情況,那麽他到底為何非要堅持自己送蔣介石回南京呢?

扣蔣後面臨各方壓力,親自送蔣回南京已成定局

實際上,張學良會親自送蔣回南京並非他一時意氣用事,他也是考量過多方因素的:

首先,就情感上來說,張學良原本是蔣介石下屬,且同宋美齡兄妹交情匪淺,此次迫於形勢「綁架」了自己原本的領導他本來心裏就過意不去。他決定去南京估計心中也是存了將功補過的心思,張學良認為自己先冒犯了蔣介石,所以希望透過親自陪同一舉向蔣介石示以歉意,彌補一下之前的過失。

早在12月19日他就說過:

「當他回京的時候,我準備跟他回去,站在國人面前受冷靜的公平的審判。如果他們聽了我述說的事實以後,認為我的舉動謬誤而責罰我,則我願意承受任何責罰,甚至死刑。」

其次是輿論問題。在發動西安事變前,張學良是覺得自己發動兵諫都是為了國家和民族,應當可以得到國內和國際上的普遍理解和支持,然而事變發生後國內外的真實反應卻讓他始料未及。

南京政府的責難和威脅在張學良的意料之中,他最沒想到的是蘇聯的反應。蘇聯不僅不支持張學良透過兵諫手段讓國共聯手,還指責其行為可能擾亂中國政局,造成中國內戰。

而後美、英等國也紛紛發表了自己對西安事變的看法,基本上一邊倒地認為張學良之舉不妥。日本則趁機制造輿論,想要繼續攪渾中國政局,強化南京政府同中共、西安方面的矛盾,蘇聯等國的態度和國內反對張學良扣押蔣介石的聲音離不開日本的刻意引導。

比如【盛京時報】就抨擊了張學良的行為,而【盛京時報】作為日本人在中國創辦的中文報紙,是日本在中國東北重要的輿論媒體,某種程度上可以視作日本政府和國家態度風向標。

透過【盛京時報】上刊登的內容,我們不難猜測出日本對輿論的引導方向:一是強調西安事變性質實際是中國軍閥內部的爭戰;二是力圖將蘇聯渲染成西安事變背後的推動者;三是將矛頭指向共產黨,宣揚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的背後有中共的手筆。

在如此嚴重的輿論壓力下,張學良必須做出強有力的回應,而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就是一個表示誠意和立場的好機會。

最後是張學良的自信。他的自信不僅來自自己與蔣介石等人的交情,還有背後的東北軍、盟友中共以及楊虎城的西北軍,他認為有這些籌碼在,即便自己去了南京也不會有什麽危險。

既然張學良早就決定要親自送人,為什麽到25號上飛機那天沒什麽人知情呢?原因很簡單,周恩來和楊虎城等人更看重張學良的個人安危,對他送蔣回南京一事一直持反對態度,張學良自知一時說服不了他們,就幹脆避開所有人去送蔣介石。

等到蔣介石離世,張學良重獲自由後,談到當年送蔣回京一事,他表示:「我送蔣介石回南京的目的,就是為了接受懲罰。更明白地說,我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去的。」張學良告訴記者,自己是名軍人,必須要為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他不想再起無謂的戰爭,如果自己的犧牲能夠換維持國共合作的局面,那他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張學良一直都知道自己此去危機重重,但這是他必須要肩負的責任,他不能因為計較個人安危而破壞國共聯合抗日的大計。他去南京的話一是全了蔣介石的顏面,二來平息了外界對自己扣押領袖的各種輿論,那麽自此以後南京就不好再向西安發難,內戰也暫時不會爆發了。

留下手令前往南京,遭圈禁數十年

離開西安前,對前路有所預料的張學良給部下留了道手令:「弟離陜之際,萬一發生事故,切請諸兄聽從虎臣、孝候指揮。」他料到了自己的結局,也為屬下做好了安排。

抵達南京後,蔣介石對自己在西安時狼狽受困的窘境耿耿於懷,惱火地導演了一出軍事法庭審問和懲治罪犯的大戲,將張學良囚禁了起來。

包括宋美齡兄妹在內的許多人為張學良求過情,蔣介石都一一駁回了,在他看來,張學良犯了通共大忌,還敢扣押軟禁自己,留他一命已是自己最大的仁慈。

蔣介石並非沒有考慮過直接殺掉張學良,但前有宋美齡兄妹的勸阻,後有東北軍的威脅,而且張學良都親自送他回南京了,再殺他容易遭人詬病。於是,蔣介石最後還是留了張學良一命。

張學良為統一抗日戰線,實作全民族抗日全然不顧自身安危的作為值得我們所有人敬佩,對於他來說,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可能就是沒能在親上抗日戰場,為保衛國家和民族而戰。

不過,他為抗戰做出的貢獻絕對是不可磨滅的,就像後人所說,張學良之舉為實作全民族抗戰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他可堪稱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