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曾送給粟裕大將4個字,他沒能完全領會,導致後半生不順利

2023-12-28歷史

毛主席曾送給粟裕大將4個字,他沒能完全領會,導致後半生不順利

國之巫師,開國功臣,粟裕嶄露頭角,毛主席信重有加。雖然粟裕同樣是中央紅軍的出身,但他並未踏足漫漫長征路,而是在紅軍後期一直活躍在南方,積極參與領導遊擊戰。1934年與主席告別時,粟裕還未展現出獨當一面的軍事統帥風采。然而,毛主席對粟裕真正的贊賞始於1946年夏季的蘇中戰役。

蔣某人激起全面內戰後,我軍在華東、華中面臨巨大壓力,尤其是由於距離南京過近,導致敵我軍事實力懸殊。粟裕擔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提出在蘇中戰區取得幾場勝仗後再行轉移,以提振部隊士氣,為後期鬥爭創造有利條件。毛主席認可粟裕的戰略思考,同意他指揮蘇中戰役。這一戰役成果斐然,粟裕率領三萬余部隊在蘇中戰出「七戰七捷」的佳績,殲滅李默庵集團五萬余人,雙方高層都為之驚嘆。

蘇中戰役後,毛主席對粟裕高度評價,表示「粟裕將來可以指揮五十萬大軍」。粟裕卓越的軍事才幹深深印刻在偉人心中。1947年初,新成立的華東野戰軍中,毛主席特別指定副司令員粟裕負責軍事指揮事務,這在各戰區都是空前絕後的安排:粟裕的軍事許可權甚至超過了野戰軍正式司令員,他在新四軍時期的老上司陳毅。

在整個解放戰爭中,毛主席對粟裕的信任逐漸加深。粟裕仰仗出色的指揮表現令毛主席備感滿意。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央的戰略著重發展東北解放軍,而其他戰區則以牽制為主。然而,兩年過去,華野戰軍卻自身硬生生地轉變成為主力部隊,幾乎與東北野戰軍媲美,其中粟裕的貢獻不可忽視。在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和淮海戰役中,粟裕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指揮作用,因此毛主席決定給予他充分的權力。

在中央與華野司的通訊中,毛主席常常指示粟裕「臨機決斷」,這四個字的分量非常沈重。毛主席對粟裕極為信任,多數情況下允許他自行做出軍事決策,無需事事向中央請示,以免延誤戰機。作為前線統兵大將,粟裕得到了毛主席的授權,受益匪淺。他可以自由施展才華,逐步成為解放戰爭中與東北野戰軍的四野林帥齊名的傑出軍事指揮官,贏得了黨內軍內的一致稱贊。

1954年,粟裕被委任為解放軍總參謀長,隨後的一年成為首位開國大將,達到個人軍事生涯的巔峰。然而,在他51歲那一年,粟總長經歷了一場嚴重的「滑鐵盧」,遭受千人大會的批判,後半生充滿波折。1958年夏季,軍委擴大會議對粟裕作出了「極端個人主義」的定性,認定他犯有嚴重錯誤。由此,他被罷去總參謀長職務,從此遠離軍隊核心,直至1984年去世,名譽未能完全恢復。

在很大程度上,粟裕的遭遇與「臨機決斷」這四個字密切相關。這句在前半生讓他功成名就的箴言,在建國後卻逐漸失去了適用性,反而成為粟裕軍事生涯的困擾。在五十年代,粟裕在軍隊工作中的言行仍然保持著臨機決斷的風格,例如處理誌願軍部隊撤軍、攻打馬祖列島以及與蘇聯總參謀部的外事溝通等問題上,粟裕未提前充分與各級領導進行請示,最終招致批判。

或許大將未能充分領悟偉人所言的那四個字:在戰爭年代,臨機決斷是傑出將領的優勢,也是一種特權;然而,在和平年代,工作的特征和環境發生了變化,繼續沿用這種做法可能破壞正常流程,引發問題。1958年,粟裕被貼上「反領導」、「告洋狀」、「向國防部要權」的標簽。實際上,這些指責很大程度上是個人誤解的結果,受制於時代背景,存在過度上綱上線的成分。直到1994年12月,中央軍委才終於為粟裕大將平反,並在報紙上公開道歉。然而,時至斯人已逝,粟裕卓越的軍事才能未能貫穿他的整個生涯,這對於軍隊和他個人來說都是一大遺憾。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絡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任何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