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陜西發現重大遺址:北宋楊家將駐守古城再現,楊家後人如今怎樣了

2024-02-01歷史

楊家城內城南門址俯瞰(南→北)

創作不易,閱讀前麻煩您點點關註,便於後期持續閱讀相關內容,您的一次點贊轉發評論,都是對本文的最好支持。

近日,考古學家宣布在陜西神木市發現顯得一座北宋時期的北城城址,該古城保護完好,由東城、內城、西城、北城四座,同時在城址內還發現了大量北宋時期的遺物,考古學家推測該古城是北宋時期楊家軍駐守的麟州城,當地村民也稱這座城為「楊家城」,這些遺物應是當年駐守在此的楊家將所用之物。

楊氏滿門三代抗遼,甚至於巾幗也不讓須眉,佘太君百歲掛帥出征以及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更是歷來為人津津樂道,楊業、楊延昭(六郎)、楊文廣、佘太君、穆桂英的故事歷經一代又一代演義也變得更加真實,那麽,歷史上的這些人真的存在嗎?楊氏的悲劇是時代造成的嗎?

楊業為何不受待見

楊氏三門,其中最為出名的有三人,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人是祖孫三代,都在抗遼大業中殉國。

楊業一共有七子,分別是延昭、延浦、延順、延玉、延環、延貴、延彬。這七子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長子

在宋朝還未建立之時,楊家人屬於北漢國籍。

楊業本名也並不是這個名字,他原來叫楊崇貴,古代人十分註意避諱,因為五代時期北漢國主名叫劉崇,為了避開國主的名字,楊業就改名為重貴。

當時楊業就已經表現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北漢人都叫他「楊無敵」。

北漢滅亡後,楊業因為先前常常與遼打交道,所以宋太宗趙光義便以他鎮守北疆。

楊業軍隊便常常在陜西北部、山西太原以北一帶長期駐紮。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時,楊業在雁門關率領輕軍孤騎深入,繞到遼軍背後,打遼軍了個出其不意,此戰取得大捷。

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自己就是大將透過兵變上位的,所以他十分害怕底下的大將會故技重施,在登上皇位不久就卸磨殺驢,借著喝酒的由頭將手底下大將的兵權收了回來。

整個大宋王朝都是謹遵「祖宗之法」的好子孫,所以宋代一朝都推崇的是以文治國。

當時楊業的赫赫軍功受到軍中很多人的嫉妒,大將潘美就是其中一個,而宋太宗趙光義也有意敲打一下這個功高蓋主的大將。

986年,隨著宋王朝統治逐漸穩定,宋太宗決定北伐遼朝。大軍分為東、中、西三路計劃對遼軍實施包抄,楊業和潘美就共同作為西路軍的主將和副將領兵。這兩人帶領的軍隊一路大捷,先後拿下了雲、應、寰、朔四州,但是其他路不給力,所以北伐基本等於失敗。

本來是要直接退兵的,但是宋太宗卻突然要讓他們護衛著新收復的這四州民眾一起撤退,這就大大拖緩了軍隊的進度。

楊業便向潘美等人說你們先去前方設伏,我阻擊遼軍拖延時間,到時候領著他們轉戰此處,你們接應我。

其實潘美等人早就對楊業懷恨在心,他們根本就沒想接應楊業,等到楊業率軍到了先前約定的設伏處時並沒有接應的部隊,楊業在手刃敵軍數十人後身受重傷,左右也都戰死,被遼軍生擒。

宋遼正是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遼朝對人才還是很愛惜的,有意招安楊業,但是楊業拒不接受,絕食三日而死。

而宋太宗呢,當年從北漢投降的除了楊業還有馬峰、郭萬超等人,宋太宗都給了他們很多賞賜,獨獨楊業並沒有在這次封賞名單中。

而且楊業在北漢當的是建雄軍節度使,而宋太宗給他的是左領軍衛大將軍,一個是掌管一方的大將,是實打實的軍職,一個是品級高但無實權的職位,甚至因為楊業熟悉北方遊牧民族才想起來他這號人。

為什麽宋太宗如此不重視楊業呢?實際上與他的家人有關。

楊業生活的時代正是軍閥混戰走向統一之時,所以楊業與他的父親楊信、弟弟楊重勛都投身於不同的政權中。楊氏家族的主要鎮守地就在麟州,也就是考古人員發現楊家軍城遺址的陜北地區,這是當時後周與北漢的邊界,所以他的父親楊信與其弟既效忠過後周也在北漢任過職。

而且當年宋太宗招降之時,楊業一開始也是拒不投降,在北漢被滅國後才轉投宋朝,這也讓宋太宗對他十分忌憚。

雖然楊業死後,宋太宗追贈他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將潘美等人降職,但只不過是安撫其他軍將的一種手段。畢竟楊業確實是為國捐赴死的。但如果楊業當時真的受宋太宗器重,便不會只讓他掛個副帥之職,潘美等人也斷不敢棄他而去。

楊業戰死後,其長子楊延昭繼承其父遺誌,以遂城為根據地繼續為宋王朝抵禦遼軍的進犯。楊延昭自小隨父親作戰,軍事經驗極為豐富,當年遼軍進犯遂城之時,楊延昭命兵士在城墻上潑水,城墻結冰後遼軍束手無策,放棄攻城。羊山之戰是他又誘敵深入,取下遼將首級。

與父親楊業相比,楊延昭更會洞察人心,能夠」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行陣克捷,推功於下,故人樂為用。」所以他最終能夠得以終老,也被時人親切地稱為「楊六郎」。

史書當中楊延昭一共有三子,分別是楊傳永、楊德政、楊文廣,其中楊文廣一直在軍中任職。楊文廣之時,北宋已經與遼簽訂【澶淵之盟】,雙方在幾十年都是休戈止戰的狀態,所以楊文廣主要是對西夏作戰。

楊延昭死後,到了第三代楊文廣時,楊家就逐漸沒落了。

楊文廣之時,宋朝已沒有了初創時的銳意進取,遼宋之間簽訂了【澶淵之盟】,楊文廣在範仲淹的賞識下先後駐守延州、廣西一代,在出征西夏,平定南蠻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最終在任所殉職。

楊家的巾幗英雄

除了楊門虎將以外,楊氏一族的故事能夠流傳千年與家族的巾幗英雄也有很大關系。

穆桂英掛帥之事人人皆知,但歷史書上並沒有穆桂英其人,真正在史書中存在的是楊業的妻子佘太君。

而且歷史中佘太君成為折太君更為恰當,關於楊業妻子的本名已經不得而知,山西 【岢嵐州誌】中記載「楊業‘娶折德扆女’,‘折性敏慧,嘗佐業立戰功,號楊無敵’」。

折姓是唐宋時期的大姓,最初在山西北部活動,後來隨著宋夏矛盾不斷加劇,該族逐漸西遷至陜西北部。楊業的妻子出身將門,祖籍是雲中,大致就是今天的大同,後來隨家族舉家遷到了府州,也就是今天的陜北地區。

折太君本人自幼受到父兄的耳濡目染,十分善於騎射,身邊的仆從也是技勇過人。

當年夫君楊業外出征戰之時,她與一般的女子不同,常常組織家中奴仆練習武藝。所以在西夏犯邊之時,折太君能夠披陣掛帥,帶領楊家十二寡婦上陣殺敵。

南宋以前,女子的地位還是十分遵崇的。大唐與北宋勢力較為雄厚,在文化氛圍上整體偏向開放包容,所以武則天才能憑借自身能力坐上最高位,其女太平公主、中宗韋後也十分具有政治野心。宋代更是不用說,有宋一朝十八個帝王中,有九個太後都曾垂簾聽政。

所以唐宋時期女性穿戎裝善騎射也並不是稀奇事。

南宋被遼軍逼至南方,偏安一隅後,整個社會的風氣變得畸形怪異,朱熹將儒家的規範強加到女子身上,強調女子要「三從四德」,「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此後女子的地位才一落千丈。

楊家後人去哪了?

楊文廣死後,楊家後人便在史書中再無記載,那麽楊氏一族都為國捐軀了嗎?當然不是,楊氏一族在歷史上再次出現過,不過不是在宋朝。

宋元之交時,楊延昭的另外一位子嗣楊德政的後人割據播州600余年之久。

楊德政出使廣西時結識了一位叫楊昭的人,雙方關系十分密切由於楊昭並無子嗣,所以楊德政便將其一子楊貴過繼給當時在播州任職的楊昭,此後楊氏的這一脈便在廣西發展。

元朝滅宋以後,由於廣西地處濕熱之地,元軍在此地作戰之時常常水土不服,不能發揮真正的戰鬥力,而且廣西境內多山,所以蒙古的騎兵更是無用武之地,

當時元軍對廣西播州的這一脈楊家勢力一直久攻不下,便采取招安的政策將這一脈後人招降。

除了楊德政這一支以外,在今天的四川梓潼縣也有一支楊氏後人,他們是宋朝被滅以後遷居於此的。四川與廣西一樣也是多山地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發現這處躲藏地後,楊氏後人便決定在此定居下來。

其中楊開華便是楊氏的第37代,如今他們家中還保留著祖上習武的傳統。當年村上有惡霸前來的時候,楊開華便是手持紅纓槍,靠著自小習得的三十六路楊氏武藝與村民將這群惡霸趕跑的。

結語

從979年北宋徹底統一境內各個政權到1074年楊文廣去世,楊氏三門為北宋鎮守邊疆一百余年,麟州故城作為古代邊塞的重要軍事堡壘,楊氏家族的忠烈勇毅也以此為根基生根發芽,影響著無數的後人,楊氏後人也在繼續傳承著先祖的榮耀。如今當年的軍城遺址被發現,關於楊氏家族的更多故事也可能得以見天日。

堅持原創不易,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註作者,閱讀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