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一曲絕響知音少:古琴裏的中國史,嵇康被司馬昭祭旗前的絕唱

2024-05-15歷史

在那個戰火紛飛、英雄輩出的古代,曾有一位琴藝超群的大俠,他的一生充滿了波折和傳奇。這位大俠名叫嵇康,他的最後一次琴聲,竟是在走向刑場的路上彈出的【廣陵散】。在那個亂世中,他用琴聲表達了自己的堅持和抗爭。嵇康的故事,不僅是一段悲壯的歷史,更是一曲淒美的絕響。他為何要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彈奏這曲【廣陵散】?

公元263年的一個清晨,洛陽城內的氣氛格外沈重,今天,是嵇康赴刑的日子。嵇康,這個名字在當時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不僅是竹林七賢之一,更是一位琴藝高超的文人。命運似乎總愛與英雄作對,他因直言不諱,終遭權臣司馬昭的嫉恨。

提起嵇康,不得不提到那場政變。249年,司馬懿一舉手,曹魏的江山便易主了,從此司馬家族開始握有重權。而嵇康,因早年與曹魏有著姻親關系,卻始終對司馬家族保持著冷漠與拒絕。這種態度,自然不被司馬昭所容。多次征召未果後,司馬昭決定用死刑來警示那些仍舊忠於舊主的大臣們,而嵇康,就成了那個被祭旗的物件。

生命的最後一刻,嵇康面對死亡卻異常平靜。他看了看日影,知道行刑的時間還未到,便向前來送別的兄長嵇喜請求了一張古琴。當琴聲響起,所有聽到的人都為之動容。他彈奏的是【廣陵散】,這是一首古老而復雜的曲子,傳說中只有真正的琴師才能駕馭它的每一個音符。而嵇康,正是這樣的琴師。曲終人不散,嵇康的最後一句話是對未曾傳授【廣陵散】的遺憾,「以前袁孝尼想向我學習這首曲子,我卻每每固執不肯授傳他,可惜啊,【廣陵散】於今絕矣!」

古琴,作為中國的國樂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復雜的制作工藝。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琴就已經在中原地區廣泛流傳。不同於今天的古琴,那時的琴往往只有五到十弦,而且沒有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十三個徽位,這使得古時的琴聲難以發揮出現代琴曲中的那種豐富和層次感。但即便如此,古琴仍以其獨有的魅力,折服了無數文人墨客。

據考古發現,如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以及1970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七弦琴,都讓我們得以窺見古琴的發展史。這些古琴的形制和今天的琴有著顯著的不同,比如它們的琴面上沒有現代古琴的十三徽位,這些琴更多用於演奏散音,而不能像現代琴那樣演奏按音和泛音。

嵇康所處的年代,古琴已經逐漸接近成熟,但仍保留著一些早期的特點。他的琴藝不僅僅是技術的展示,更是他個人情感和態度的表達。可以說,嵇康透過他的琴聲,表達了對時代的不滿和對命運的抗爭。而【廣陵散】的演奏,更是他生命中的最後宣言,透過這首古琴曲,他留下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最後情感。

嵇康的故事不僅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他的琴聲如同一股清流,穿越千年的時空,觸動今人的心弦。這不禁讓人思考,古琴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何以如此之重?為何一個即將死去的人,還要用彈奏古琴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最後心聲?

嵇康的最後一曲【廣陵散】,不只是一段音樂,更是一種精神的傳達。在他的琴聲中,我們聽到了不屈不撓的反抗,聽到了對美好世界的無限向往。透過了解嵇康和他的古琴故事,我們不僅深入了解了中國古代音樂的魅力,也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態度和精神追求。嵇康雖然一去不復返,但他的琴聲和故事,卻成為了永恒的旋律,在歷史的長河中回蕩。這是否也告訴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雖短暫,但只要有足夠的勇氣和執著,就能在這世界留下屬於自己的獨特銘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