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91年,張學良告訴呂正操:我想回大陸看看,但要先保證這三點

2024-02-04歷史

1991年,張學良告訴呂正操:我想回大陸看看,但要先保證這三點

1991年6月3日,張學良將軍迎來了九十歲的生日。黨中央派遣上將呂正操代表中共前往美國向他表示祝賀。

盡管距離上次見面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但張學良依然一眼認出了呂正操,兩人幾步走到一起,握手寒暄。

隨後,兩位老將軍互相攙扶著步入客廳,坐下交談。

呂正操向張學良展示了祖國為他精心準備的賀禮,同時轉達了鄧穎超等中共領導人的問候。當然,他也未忘此行最重要的任務——勸說張學良返回大陸。

張學良的身份特殊,他渴望回故鄉一探究竟,但又擔心引起過度的政治關註,左右為難。

呂正操並沒有催促或生氣,耐心等待著張學良思考。過了一會兒,張學良開口說:「我可以回去,但有三個條件。」

至於呂正操與張學良的淵源,中共為何派他前去交涉,源於二人感情深厚的歷史。他們初次相識是在1922年,張學良組建軍隊時,呂正操毅然加入,兩人間建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

呂正操的家境貧困,從小就為生計四處勞作,目睹了日本侵略者殘忍對待百姓的場景。這樣的經歷讓他燃起了驅逐侵略者的決心。

1922年,16歲的呂正操得知張學良組建新軍隊,看到機會,毅然加入,並成為張學良的副官處的文書上士。這不僅提升了他的官階,還讓他有機會與張學良親近。

在第一次見面時,呂正操顯得非常緊張,但張學良以和善的態度詢問他的出身,兩人發現竟然都是海城人,增添了一份意外的喜悅。

"我是唐王山後村的人,姓呂。" 呂正操回答著。

張學良點了點頭並離去。

眾所周知,張學良同樣是遼寧鞍山人。當他得知呂正操是同鄉時,他對這位小士兵格外留意。

發現呂正操雖然因家庭原因未受過多教育,但毛筆字卻寫得整潔規整。張學良因此推薦他前往東北講武堂深造。

在講武堂學習軍事與科學文化知識的時期,呂正操建立了良好的基礎,為未來的征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呂正操在講武堂停課後繼續隨軍南征北戰。然而,他對於這種戰爭的參與感到乏味,因此毅然離開軍隊回到故鄉。

當時,呂正操只有二十幾歲,正值青春年華。盡管他的離去讓張學良感到遺憾,但張學良還是派人專門前來邀請他重返部隊。

呂正操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相信張學良,回到部隊成為張學良的副官。從此,兩人的交情逐漸加深。

1927年,呂正操被任命為少校秘書兼宣傳隊長,並於次年調任為「同澤俱樂部」主管。

雖然這些職位並非高層次,但它們使呂正操有機會常常陪伴在張學良身邊,參與一些重要場合,既能增長見識,又能結交朋友。

然而,呂正操並不滿足於這樣的工作,因為他渴望親自參與戰鬥。盡管多次向張學良提出申請,但始終未能得到同意。

呂正操態度堅定,對於張學良的批評並不動搖,反而表現出一種越挫越勇的姿態。張學良無奈地告訴他:「將來會有屬於你的戰鬥!」

盡管張學良這樣說,呂正操並不聽從,最終張學良只得同意他的請求,安排他擔任東北軍十六旅的參謀處處長。

很快,「九一八」事變爆發,蔣介石下令東北軍「絕對不抵抗」,導致東北地區迅速淪陷,這與呂正操最初的願望背道而馳,使他難以接受。

類似呂正操的將領還有很多,他們都不願意眼睜睜地看著故土被敵人占領。

不久後,張學良向身處熱河的呂正操發電報,要求他趕至北京商議對策。

在當天夜裏,呂正操匆匆趕至中南海,向張學良報告前線狀況,並充滿信心地向張學良保證:「我部正在各口堅守長城,喜峰口雖然被敵占領,但我們已奪回,現在士氣高漲,日軍後方空虛,我們完全有能力出其不意地反擊!」

盡管張學良被呂正操的話所說服,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收復熱河」,然而在實施之前,張學良被迫宣布下野,直到1934年才重返國土。

張學良對呂正操的英勇和善戰品質深感贊賞,因此在回國後仍然給予他高度重用。

半個世紀的分別

在西安事變爆發之前,張學良並未透露給呂正操自己的計劃,但呂正操憑直覺察覺到一些事情即將發生。

直到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扣留,被迫釋出停戰令,呂正操才領悟到了張學良的計劃。他感到既驚又喜,認為終於可以投入抗日戰鬥了。

呂正操在西安親身經歷了一系列激動人心、動蕩不安的日夜,與張學良一同與中共代表團多次接觸,結識了周恩來、劉鼎、宋黎等人。在這過程中,他對國共兩黨都有了全新的認識。

誰是真正抗日的,誰是虛假和平的,一切都昭然若揭。呂正操與中共的抗日理念契合,因此他曾向中共中央遞交過一次入黨申請。

隨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張學良宣布親自護送蔣介石返回南京,引起了部下的反對。

面對眾多反對聲音,張學良將個人生死榮辱置之度外,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目的是讓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呂正操對此深感欽佩,他意識到擋不住張學良,向他承諾:「我們等你一星期,如果你不回來,我就回河北指揮部隊。」

然而,盡管張學良35歲,呂正操31歲,張學良一去就再未回來。

此後的半個世紀裏,張學良一直被軟禁,而呂正操則忙於對抗敵人,二人始終未能相見。

1937年5月,呂正操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多次與敵軍激戰。

由於他在抗戰中表現英勇、全域考慮周到,成為一方抗日名將。

新中國成立後,呂正操被授予上將軍銜,負責鐵路運輸。

盡管張學良與呂正操已經有五十多年未曾見面,但他們之間的聯系從未中斷。最初透過熟人傳遞資訊,後來隨著改革開放,張學良的侄女張閭蘅能夠在大陸與台灣之間自由往來,使得他們的聯系更加緊密。

每當張閭蘅來北京,總會專程去探望呂正操,向他講述張學良在台灣的情況,帶去一些問候。

「我大爺知道我常來大陸經商,曾跟我說在大陸有兩個部屬他非常想念,一個是呂正操,一個是萬毅,讓我找機會代他去看望看望。」張閭蘅說。

呂正操聽後深感感動,他讓張閭蘅代他向張學良轉達問候,並送去了一副健身球和幾聽茶葉。

呂正操經常在信中表示,期待張學良「走出台灣小天地」並「回家鄉看看」。

盡管張學良也表達過回大陸的願望,但由於身份特殊和政策限制,一直未能實作。

1991年,張學良在台灣的處境發生變化,獲得前往美國探親的機會。

在臨行前,張學良在桃園機場接受記者采訪,提到了想要回大陸探親的願望。中共中央對此高度重視,鄧小平特別囑咐鄧穎超處理此事。

黨中央認為呂正操是最合適的人選,因此派他前往美國與張學良詳談。同時,呂正操從張學良侄女處了解到,張學良本人願意與大陸人員見面。

呂正操打點好一切後,以「為張學良祝壽」的私人名義,秘密訪美。考慮政治等因素,他不希望拜訪顯得太過官方。

在舊金山,呂正操與張學良三次會面。5月29日上午,呂正操在張閭蘅的陪同下來到張學良所在的公寓樓下。

電梯門開啟時,呂正操看到了站在門口的張學良,迅速走出電梯,握住了張學良顫抖的手。

自西安事變一別,已過去五十四年,兩位老人從青絲變成雪鬢,臉上布滿皺紋。張學良90歲,呂正操86歲。

在靜默中站立片刻後,兩人攙扶著走進客廳落座。呂正操開口:「西安一別,今天正好五十四年五個月零四天,雙‘五四’,好兆頭!」

貝太太補充說:「張將軍聽說呂將軍今天要來,激動得一夜都沒睡好!」

作為首次見面,兩人聊著家常閑話,氣氛十分溫馨。在談到抗日戰爭時期呂正操的表現時,張學良很滿意:「聽說你有個外號,叫‘地老鼠’?」

呂正操笑著回應:「‘地老鼠’是人民賦予的創意,我個人能有什麽功勞?都是人民的功勞!」

在交談了一段時間後,呂正操取出了為張學良準備的生日禮物,其中包括【中國京劇大全】、名家京劇錄音帶、名茶、名畫以及書法名家的字帖等。

這些禮物都是根據張學良的興趣而精心挑選的,張學良自然非常喜歡。

午間到來,張學良邀請呂正操共進午餐,兩人邊用餐邊聊,就像是多年未見的老友,彼此間有著說不盡的話題。

在談話中,張學良突然問起:「你怎麽跑到周恩來那邊去了?」

呂正操解釋道:「當年你送蔣介石回南京時,我就不相信他會放你回來。你離開後,東北軍陷入混亂。我匆忙趕回冀中,接受了共產黨的指導,趁著國民黨軍隊南撤的時機,帶領部隊脫離東北軍的五十三軍,留在冀中,開始了敵後抗日鬥爭。」

張學良點頭表示理解,對呂正操帶領部份東北軍參與抗日感到欣慰。

午飯過後,兩人繼續聊了很久,呂正操才告別離去,他們約定第二天下午再次見面,選擇一個更加寧靜的地方。

第二天下午,呂正操如約在一家銀行經理辦公室見到了張學良。呂正操攜帶著鄧穎超交付的信件,轉交給了張學良,同時傳達了祖國對他的問候與祝福。

張學良的視力已經很差,需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信中的內容。讀完後,他感慨地說:「周恩來我很熟悉。這個人很好。請代我問候鄧女士。」

呂正操補充說:「周總理臨終前囑托過,‘不要忘記在台灣的老朋友’。」

張學良嘆了口氣:「我很想回去,但現在時機尚不成熟。一動就會牽涉到大陸、台灣兩個方面。我不願讓個人事務引起政治上的復雜。」

呂正操點頭表示理解,他提醒張學良將信放在更安全的地方,以防被他人看到。但張學良卻淡然回答:「不礙事,沒什麽關系。」

接著,張學良準備了紙筆,寫了一封回信給鄧穎超,表示「一有機緣,定當踏上故土」。

聊天中,閻明光進來建議張學良去上海看名醫「東方一只眼」治療眼疾,給了張學良回大陸的一個理由。張學良對此表示贊同:「我有個決定,想回大陸去看眼睛!」

呂正操聽到這個決定非常高興,表示可以提供各種便利條件,隨時歡迎張學良回來治病和探親。

張學良卻不同意呂正操的提議,搖了搖頭表示:「我不需要特權,我只是一個普通百姓。」

隨後,張學良提出了他回大陸的三個條件:不需要歡迎,不見記者,不要來奉承他。

呂正操聽了這些條件,故意皺眉表示為難,戲謔地說:「不見記者可以,但你一下飛機,老百姓就認出你了,會圍著你不讓你走!」

大家歡笑不已。

因為張學良當天晚上還有一個宴會,有些在美華僑為他慶生,所以短暫交流後,呂正操告別離開了。

原以為事情就此定下,但當天晚上張學良卻派人傳話給呂正操,想再次見面。

這一次,呂正操特地邀請張學良前往中國大使館,也是呂正操的住處,兩人再度見面。張學良非常開心,因為這次回訪實際上是實作了他回大陸的心願。

第三次見面,張學良還送了禮物,是台灣產的鳳梨酥。

這次的談話主要集中在大陸與台灣問題上,雖然他們在一些問題上有分歧,但在國家統一和反對「台獨」問題上觀點高度一致。

張學良說:「我認為大陸和台灣遲早會統一,不能長期如此。兩岸總有一天會實作統一,只是時間問題。」

同時,他詢問了中共中央的政策和方法,打算回台灣時轉告當局,促進兩岸統一。

他們談了數小時才分開,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是他們生命中最後一次見面。

呂正操不久後回國報告,張學良探親結束,也返回了台灣。

呂正操向中共中央報告了張學良的想法和動向,中央非常重視,為他順利返回大陸做好準備。

然而,遺憾的是,張學良未能如願回大陸,就在病逝前返回了台灣...

結語 這對「世紀好友」張學良與呂正操,長達數十年的深厚情誼,盡管張學良未能如願回故鄉,但能在生命最後時刻與呂正操再次相見,也算是了卻了一樁心願。

張學良將軍一生低調為人,為國為民,三個條件也充分展現了他的謙遜態度。即便將軍早已去世多年,他仍然受到世代歌頌和後人的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