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以史為鑒,人類文明起源之二:馴化種植起源

2023-12-20歷史

請點選右上角「關註」,以防失聯,並能優先獲得文章推播。

本文為明文辨史在第三屆「西史辨偽與中華文化復興」學術論壇上所作的報告論文的一部份。

農耕種植和馴化養殖是開啟人類文明的主要因素,這都需要物種的馴化。物種起源對於生物學者和人文學者來說都有重要意義。生物學者希望透過確定物種起源,找到它的原始類別和野生近緣種,從而能夠方便地利用這些遺傳資源的寶庫來改良物種,提高產量和品質。人文學者則希望透過物種起源研究來構建人類自己的歷史以及各個族群文化的敘事,甚至把它用作展示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輿論武器。

水稻

人類最早種植的糧食作物是水稻,水稻的馴化種植起源於中國。

水稻的起源,從一百多年前開始,不同國家的學者各懷心事,用著越來越先進的手段,在水稻起源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爭論,像僱用兵一樣投入到中國和印度的大戰之中——起初印度占據優勢,後來中國慢慢占據上風,盡管半路上突然有泰國和南韓加入混戰,但最終,還是中國獲得了勝利,世界公認水稻馴化種植起源於中國。

湖南玉蟾巖遺址出土的古栽培稻的年代距今約1.4萬年~1.8萬年(這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 ,江西仙人洞遺址發現了一些約1.2萬年前的水稻細胞「植矽體」化石,廣東牛欄洞遺址發現了1.1萬年前水稻植矽體化石,而近1萬年前的浙江上山遺址更是出土了大量稻殼。上世紀70年代兩次發掘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率先把中國稻作文化歷史推進到7000年前,與其他國家相比「一騎絕塵」。

黍俗稱黃米。關於黍的發明權,原來學術界聲稱世界上最早的黍是西亞哈拉夫7000年文化層出土的,有7000年的歷史,歐洲出土的黍有5000年歷史,所以學術界認為黍是西亞首先培育種植的。但是,中國興隆溝遺址出土7600年的黍之後,經過多方嚴格測年鑒定表明,西亞和歐洲這兩個地區的黍都沒有早於「4500歲」的,比中國發現最早的黍晚得多。後來又透過基因分析,確定了黍是起源於中國並傳播出去的。

這個西亞黍是在號稱7000年歷史的哈拉夫文化層出土的, 哈拉夫文化主要分布在伊拉克、敘利亞北部和土耳其東南部的山區。 根據實際測年結果,跟西亞黍同一地層的哈拉夫文化層實際歷史應不超過4500年,應該比聲稱的7000年減少2500年。

此外主流公認原產中國的物種還有:粟(小米)、大豆、赤豆、小豆、綠豆、蕎麥、白菜、蘿蔔、桃、杏、李、梨、柑桔、荔枝、 香菇、雞、豬、狗等,不再贅述。再講幾種學術界主流公認西方傳來的物種。

小麥

一般認為栽培小麥起源於9000年前的中東地區,並經中亞傳入中國。但是仔細考究,栽培小麥起源於西亞是不可能的:西亞小麥遺址遺存考古混亂,矛盾重重,把西亞野生小麥種指認為栽培普通小麥;西方史學界人為撥高了西亞栽培小麥遺存的年代;遺傳試驗上的人工培育方法產生的普通小麥不一定是原始先民栽培普通小麥的來源;即使先民栽培小麥是透過遺傳實驗方法獲得的,普通小麥雜交演化也需要幾千年時間,西亞人工栽培小麥時間也不可能那麽早,這更說明了西亞小麥考古造假的問題。

普通小麥染色體數為2n=42,染色體組為AABBDD。中國西藏高原有麥穗很早就自行斷節的普通小麥原始類別,作為雜草散生在普通麥田;新疆伊犁河谷分布有大片節節麥原生群落;而黃河中遊的麥田中早就有節節麥的足跡,俗稱野麥。

新疆稻麥、一種波蘭小麥類別的六倍體小麥,西藏半野生小麥、一種斷穗軸的雜草型六倍體小麥,雲南鐵殼麥、一種六倍體包殼小麥,及四川白麥子、一種圓穎多花六倍體小麥,都是分布於中國的特殊類別普通小麥。這幾個中國特有小麥,染色體數都是42,都屬於AABBDD組型麥的原始性狀,因此有學者認為中國特有普通小麥完全可能起源於中國。這些都可能是中國普通小麥栽培種的野生祖型來源。

科學實踐已經證明,生長在中國黃土高原的野黑麥,完全可能是普通小麥的祖先型。科學家們將野黑麥與普通小麥雜交培育高產優良的多倍體小黑麥的實驗早已獲得成功。在黃河流域,甚至有更多與普通小麥親緣密切的禾本科野生植物,諸如野黑麥、鵝冠草以及羊草屬的小麥草,等等。尤其是植物學特征與普通小麥栽培種親緣最接近的小麥草,自1953年以來,在河南的盧氏縣、三門峽、洛陽以及陜西的寶雞、西安各地相繼都有大量發現。

早在本世紀初,蘇聯學者根據前進演化和遺傳理論提出,凡是集中分布一個物種的大量顯性基因的地區,就可能是它的起源中心。中國的學者們還註意到,在小麥草分布密集的黃河兩岸,同時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遺存。「小麥草就像一種古老的活化石殘存在中國文化發祥地的各個地區」。表明了它們很可能早已為我們的先民們所采集和栽種。

在西亞,發現小麥遺存的附近150公裏範圍內,都沒有發現野生的一粒小麥、二粒小麥,恰恰缺乏由野生一粒小麥、二粒小麥演化為普通栽培小麥的證據。而在中國,發現普通小麥遺存的附近就有野小麥,這正好說明栽培普通小麥由野小麥前進演化而來的合理性。

下表綜合了一些考古遺址中發現的早期小麥遺存:

中國先秦考古遺址出土炭化麥遺存統計表,摘自【中國早期小麥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年代最早的小麥遺存是河南陜縣廟底溝距今7000年前後的麥類植物印痕,此外還有甘肅天水西山坪遺址(距今4800年)、甘肅民樂東灰山(距今5000-4000年)、陜西武功趙家來(距今4400-4000年)、歧山周原、山東茌平教場鋪、膠州趙家莊和日照兩城鎮;此後的夏商周時期不僅有小麥遺存還有大麥遺存,有二裏頭文化的河南登封王城崗、洛陽皂角樹、偃師二裏頭(二裏頭文化三期),商代的河南偃師二裏頭、陜西歧山周原、西藏昌果溝,周代的安徽亳縣釣魚台、青海豐台等。

中國栽培種植普通小麥的條件充分,遺存年代早,只有中國才可能是栽培普通小麥的起源地。

詳見明文辨史文章【中華農耕文明真相——中國小麥是西方傳來的嗎?】、【日本學者力證中國小麥西域傳來——其中潛藏內亞史觀值得警惕】。

大麥

中國科學院西藏綜合考察隊在西藏,四川甘孜州農科所在甘孜分別發現了包括野生二棱大麥在內的各種類別野生大麥。中國青藏高原幾乎存在世界已發現的各種近緣野生大麥,包括野生二陵大麥、野生瓶形大麥和野生六大麥幾種主要類別和變種,而且有一些是新變種。

青藏幾種野生大麥變種,從二棱大麥到六棱大麥的突變,在野生狀態下已經產生,而不是在栽培過程中產生的。中國的栽培大麥是以野生二棱大麥為起點, 自成一個前進演化體系。

青藏野生二棱大麥與中東野生二棱大麥最大的區別在於它的春性和小穗軸長毛,這兩個性狀與中國大多數栽培大麥所具的該性狀在遺傳上是完全一致的。中東野生二大麥是冬性或半冬性的,中國大麥的春性基因 Sp對中東大麥的春性基因 s 和性基因 Sh 都是上位性的。因此中國的栽培大麥不可能由中東的野生二大麥前進演化而來,也不可能從中東栽培大麥傳入。

單倍型分析顯示,世界栽培大麥中廣泛分布著西藏野生大麥的特有單倍型。此外,基因擴增模型、序列比較、系統發育和群體結構分析也揭示了世界栽培大麥與西藏野生大麥之間的密切關系。因此,研究結果支持青藏高原是栽培大麥的馴化中心之一。

詳見明文辨史文章【中國大麥(青稞)被宣傳成西亞傳來——植物和基因研究都證明不是】。

高粱

中國高粱與印度高粱雜交的後代結實率都很低,或者有的根本不結實,這說明中國高粱與印度高粱不存在遺傳前進演化關系,中國的高粱有自己的祖本。

中國海南島、西南山區、黃河流域以及華北地區皆發現了野生高粱。中國具有粒用、帚用、糖用、工藝用、糯質等豐富的農家品種資源。無論是散穗或緊穗、高稈或矮稈、早熟或晚熟、白粒或紅粒、糯質或非糯質等,它們與國外其它類別(南非、西、北非、中印、加利和達索等)比較,具有著自己共同的和與國外高粱不同的特征特性。

中國栽培型高粱具有的特點或是來自中國的野生祖先,或是帶著漫長人工選擇的墨點,這都足以證明中國高粱古老的前進演化歷史。具有豐富類別的中國高粱,同時也具有較高的前進演化程度,如果沒有長期的栽培歷史,只是在短短的幾百年內就前進演化出了多種類別,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中國栽培高粱是起源於中國的。

從1931 年起,我考古工作者相繼發掘出土大量炭化高粱遺存,對高粱起源提供了有力證據。

根據對古文獻的解讀,粱是不同於粟、黍、稷、稻而單獨存在的谷物,先秦稱粱,兩漢稱粱秫即今之高粱。最早稱謂「高粱」一詞,源於【黃帝內經·素問】和【孟子】。

高粱名稱在多數國家發音為「Kaolia-ng」、「Kaulian」、「Gaolang」、「Gaolian」和「Gaolyan」等,都與中國的「高粱」發音相似。這顯然是由於其他國家從中國輸入高粱,並仍保持著原發音。

詳見明文辨史文章【馴化種植高粱起源於非洲?分析顯示中國高粱是獨立起源】。

番茄

一般認為番茄起源於南美,番茄是美洲大陸的特有產物,16世紀從秘魯傳入意大利,17世紀由意大利傳入中國、爪哇,18世紀傳入英國、法國、北美和日本。番茄在16世紀末或17世紀初的明萬歷年間傳入中國。

1978年在中國的武陵山區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發現了野生番茄;1994年調查了野生番茄的分布情況,在湖南省的張家界市、花垣縣、保清縣、龍山縣、永順縣,四川省的秀山縣,貴州省的松桃縣均有番茄野生種存在。

1983年7月,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在四川成都北門外的鳳凰山發掘一個西漢漢武帝時期古墓,在底室之內發現了四只藤笥和五只竹笥,裏面裝有一些已經碳化的植物種子,後來藤竹笥裏居然冒出了幾株嫩芽,將這些小嫩芽進行了精心培育後,結出了番茄果實。

這些番茄的形狀跟現在番茄相似,專家嘗了之後說味道和現在的西紅柿不相上下。經過測定卻發現,古今兩種番茄在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種類上卻存在很大差別。當今的番茄含有磷和氯,而西漢的則有汞和砷,因此可以斷定,這些的確是中國番茄的「始祖」、是最原始的人工栽培番茄。它比現代的西紅柿多了汞、砷,具有很強的原始性。

西漢人工栽培番茄的發現,為中國古植物學家和蔬菜專家們開啟了一條新的思路,他們開始在雲南、四川、廣西的山區尋找西紅柿中國遠祖的後代,以後陸續發現了幾種比西漢西紅柿原始的「小酸果」。

成都考古發現了兩千年前的西漢人工栽培番茄,和中國的野生番茄發現,都說明中國2000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人工栽培的番茄了。所以番茄不是美洲大陸獨有的產物,中國的番茄也未必是從美洲傳入的。

詳見明文辨史文章【番茄是美洲大陸獨有並傳入中國的嗎——考古和植物發現絕對不是】。

核桃

一般的說法是核桃原產於西亞東歐地區,由漢代張騫引進中原地區。

但是中國考古出土了很多核桃遺存,至少已經有10000多年歷史了。如1980年河北文物考古隊在河北省太行山東麓的武安縣磁山遺址考古挖掘出土了遺存的炭化核桃堅果殼,據中科院C14實驗室鑒定,距今7335±100年。

中國發現的西漢以前核桃植物大遺存相關資訊見下表。

西漢以前遺址出土核桃大遺存資訊表

中國西漢時期以前的核桃花粉遺存資訊見下表:

西漢時期以前的核桃花粉遺存資訊表

另外從核桃植物化石、孢粉化石發現說明中國早在古近紀漸新世就有核桃分布,距今至少有1200萬年的歷史。而且中國至今還有很多野核桃林,中國東部到西南部山地應是核桃屬的起源地分布中心,世界的核桃都是從此地擴散出去的。

張騫第一次出使時到過現今中國域外,但是因為路途遙遠,從印度、伊朗等國外帶回核桃栽培繁衍成功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另外兩次出使張騫並沒有走出現今中國域外。

這充分說明中國核桃歷史悠久,中國才應是栽培核桃的起源地。

詳見明文辨史文章【核桃是張騫從西域引入中國的嗎——考古和古生物研究發現絕對不是】。

綜上所述,隨著明清民國的中華文明西來說,中國所有物種都被認為是西方傳來的。隨著中國實力強盛,考古和科研的發展,有的物種已經改變認識,明確為中國起源,但是仍有不少物種被學界主流認為是西方傳來。而且這些觀點並不具有強有力的證據,甚至跟考古和科研發現是相悖的。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厘清。

不僅是我們馴化了物種,物種也馴化了我們。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發展催生了農業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灌溉水利、天文歷法、聚居村落、祭祀墓葬等的發展,使得中國先民從狩獵采集活動為主轉向種植養殖活動為主。最早興起的稻、黍、粟種植,以及雞、豬、狗等的養殖共同構成了中華農耕文明,催生和發展了中華燦爛輝煌的文明。

參考文獻:

【中國核桃的歷史淵源、文化及發展】,【農業考古】,2021-12-26,王樹芝

【中國核桃起源問題探究】,西北園藝(果樹),2015-12-10,王根憲

【多維視野下的農業起源與傳播研究———農業起源與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農史】,2013.1,何紅中,沈誌忠

【中國早期小麥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農業考古】, 2007(04),靳桂雲

【番茄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研究】,南京農業大學,2007.6.1,劉玉霞

【番茄起源、傳播及分類的回顧】,【作物品種資源】,1999年.03期,趙淩俠,李景富

【王巍:文化交流與中華文明的形成——在蘭州的演講】,【歷史網】,王巍,文章連結:
http://his.newdu.com/a/202212/25/2968024.html

請點選右上角「關註」,以防失聯,並能優先獲得文章推播,一起辨析發現真實的歷史文化!

本文版權屬於「明文辨史」所有,歡迎分享、轉載或參照,如果轉載或參照請註明來源於「明文辨史」!

請在今日頭條和微信公眾號正選72小時後轉載或參照,否則可能引發平台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