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5年蔣經國去蘇聯要外蒙,史太林:有道理的廢話

2024-04-03歷史

1945年蔣經國去蘇聯要外蒙,史太林:有道理的廢話

1945年8月9日淩晨,中蘇邊境的牡丹江一線,萬炮齊鳴,蘇聯的重炮聲聲呼嘯,染紅了半邊天空。

在大地震顫之際,蘇軍的坦克集群向日軍陣地發動了洶湧沖鋒,緊隨其後的是蘇聯空軍轟炸機群的長驅直入。150萬蘇軍的強勢攻勢讓日本關東軍毫無招架之力。

中午時分,美軍在日本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造成了約7萬人的傷亡。

日本敗勢已定,第二天,即8月10日,裕仁天皇授權日本政府向蘇、美、英、中四國發出投降照會,這一訊息很快透過無線電傳播到全世界。

然而,蘇聯出兵並非毫無代價。在日本投降之前,蘇美英三國在【雅爾達協定】中,史太林已提出了蘇聯出兵日本的條件。

作為一位精明的政治家,史太林充分把握了羅斯福希望蘇聯參與對日作戰的心態,他提出了蘇聯的一系列要求,包括要求歸還庫頁島南部及其附屬島嶼,交還千島群島,恢復蘇聯在中國東北的鐵路權益,以及恢復旅順港和大連的租借權。最引人註目的是,史太林還要求維持外蒙古(即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

蘇聯的這些要求顯露出其明顯的野心,甚至可以媲美老沙皇的要求。然而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在沒有與中國方面進行協商的情況下,史太林、羅斯福和丘吉爾私下達成了這項協定,違背了國際準則。

【雅爾達協定】當時是一份絕對保密的檔,甚至蔣介石都未能看到其全文。直到1945年3月15日,蔣介石透過駐美大使魏道明的電報才了解到了協定的主要內容。

當晚,蔣介石在日記中憤怒地記錄道:「一讀此文,只感痛憤和自省!難道雅爾達會賣華嗎?若是如此,那麽我們抗倭戰爭的理想恐怕只能成為夢幻!」

蔣介石對於由三大國制定的不公平協定感到憤怒,但他意識到自己缺乏膽量和力量來反抗。於是,他只能進行有限的抗爭。

1945年7月,蔣介石派遣宋子文和蔣經國等人前往莫斯科,希望透過談判修改【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有關東北和外蒙問題的條款。然而,談判陷入了僵局,史太林堅決不肯讓步。蔣經國不得已私下與史太林會面,試圖說服他做出讓步。

蔣經國向史太林表示,中國人民為了收復失地而進行了七年的抗戰,但現在日本尚未被趕走,東北和台灣仍未收回。因此,將如此大片土地割讓出去,違背了抗戰的初衷,中國人民絕不會原諒這樣的行為。

史太林對蔣經國的說法表示理解,但同時強調了中國目前缺乏足夠的力量,他說:「如果你們本國有足夠的力量,自己可以打敗日本,我自然不會提出要求。今天你沒有這個力量,還在這裏說這些,就等於廢話。」

面對史太林的傲慢態度,蔣經國決定以理智和邏輯來回應。他直言不諱地問史太林:「你為什麽堅持外蒙古的獨立呢?外蒙古雖然地域遼闊,但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也缺乏物產。」

史太林坦率地回答說,他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出於軍事戰略的考慮。他擔心如果有一個軍事力量從外蒙古向蘇聯進攻,一旦西伯利亞鐵路被切斷,俄國就會陷入危險。

蔣經國試圖勸說史太林,表示日本戰敗後不會再有力量侵略外蒙古,並且中國將與蘇聯簽訂長達30年的友好條約,保證不會對蘇聯構成威脅。然而,史太林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條約是靠不住的,而且中國的統一將使其成為一個快速發展的國家,不容小覷。

史太林進一步指出,即使日本和中國都無法透過外蒙古侵略蘇聯,也不能排除美國借助其中一方的力量進攻蘇聯的可能性。這使得史太林對外蒙古的控制更加堅定。

在與史太林的交談中,蔣經國發現自己無法動情感動史太林,也無法以理智說服他。他意識到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透過實力,但蔣介石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膽量去采取這種方式。因此,經過多次談判後,【中蘇友好條約】最終還是按照【雅爾達協定】的框架簽訂了,而外蒙古也在此後宣告脫離。

蔣經國回憶說,談話結束後,他遇到了史太林的秘書,被問及這次來訪是否有新的發現。

蔣經國回答說:「我曾看到史太林辦公桌後掛著列寧站在坦克上號召人民起義的油畫,但這次來卻看不到了,換成了彼得大帝的畫像。」

對蔣經國來說,史太林曾跟隨列寧進行革命,推翻了沙皇尼古拉二世,但後來卻掛起了尼古拉二世的祖先彼得大帝的畫像,這似乎暗示著史太林發生了某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