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山東諸將不服粟裕,毛主席也束手無策,陳毅:借您一物可解決

2024-04-08歷史

【前言】

1946年,毛主席一封電報發往山東軍區,在收到電報之後,山東野戰軍將士感到十分的詫異,紛紛表示不理解主席的這封電報,個別將領很不服,認為這讓山東全軍很沒面子。

在電報中,毛主席下令山東和華中兩大野戰軍聯合作戰,對於這一點山東的諸位將領其實早就有所耳聞,但是問題就出在聯合作戰時的指揮權上,他們看到總指揮不是陳毅,而是他們都不熟悉的粟裕時非常的氣氛。

雖然陳老總是這場戰役的總司令,但是要知道的是,一場戰役中的指揮才是隊伍的核心,雖然粟裕只是副司令,但是作為戰役指揮的他,卻有著總司令才有的權利,這讓眾人心中很不舒服,山東軍區人傑地靈,怎麽會讓一個外人擔任總指揮呢?

哪怕這些人勉強接受了粟裕的指揮,但內心難免會有排斥感,戰場上任何一個小失誤都可能導致全軍潰敗,這並非危言聳聽。

眼見戰爭即將到來,毛主席也為這件事頭疼,這時陳毅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找毛主席要了一樣東西,此後眾人再也沒有了對粟裕的懷疑,最終在粟裕的指揮下,宿北戰役我軍完勝。

粟裕作為在抗日戰場上戰功赫赫的名將,山東將領為什麽會不歡迎他呢?主席借給了陳毅什麽東西,才讓眾人放下排斥呢?

【部隊的聯合】

1945年,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國家進入休養生息的階段,毛主席和黨中央認為現在不宜再發動戰爭,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犧牲,毛主席決定遠赴重慶與蔣介石進行和平談判,雙方在1946年1月簽署了停戰協定。

可惜一切都是鏡花水月,這不過是國民黨的權宜之計,為之後全面發動內戰拖延時間罷了,1946年6月份國民黨率先撕毀協定,對解放軍發動戰爭,這場戰役被稱為解放戰爭,意為解放全中國。

國民黨一貫有美國的支持,這次內戰也不例外,美帝國主義給國民黨軍提供了大量的物資和裝備,國民黨軍裝備精良,都是美式先進武器,尤其是國民黨軍幾大王牌軍團更是全副武裝,這場戰役國民黨參戰人數高達400萬人。

在敵我雙方實力懸殊的情況下,毛主席認為這場戰役不應該硬碰硬,用遊擊戰的方式是最適合的。

然而戰場往往是瞬息萬變的,當時解放軍聯合作戰的經驗較少,一般都是分散作戰,這給了國民黨軍逐個擊破的可乘之機,優勢如此大的國民黨軍沒有放過這個機會,導致了多處解放區受損嚴重,其中包括我軍的腹地山東解放區。

在抗日戰爭時期,山東就作為解放軍的大後方為軍隊提供兵力和物資的援助,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解放軍實施戰略防禦計劃的中心要塞。

蔣介石深知山東對於我軍的重要性,他不斷向山東增派兵力,企圖用巨大的兵力優勢包圍並蠶食山東解放區,這一舉動對山東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山東是解放軍的立根之本,一旦遺失後果不堪設想。

這個時候山東野戰軍的總司令是陳毅,面對數倍的兵力差距,陳毅的部隊連連受挫,這讓他背負巨大的壓力,也使得山東即將陷入被國民黨軍包圍的危機中。

針對蔣介石增兵的行為,毛主席做出了相應的對抗措施,那就是讓粟裕的華中野戰軍和陳毅的山東野戰軍匯合,一起融入到山東野戰軍中,集中兩軍的力量打破包圍圈,並為反攻做下一步的規劃,毛主席任命粟裕作為新軍的副司令以及戰場的總指揮。

收到主席的命令後,陳毅迅速放棄支援蘇北地區的想法,他快速的與粟裕匯合,兩人一起商量下一步的作戰計劃。

這時接到命令的山東野戰軍將士紛紛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之情,很快就傳來了反對的聲音,有人說這裏是山東,是他們用生命去守護的地方,怎麽輪得到外人來擔任總指揮?

因為訊息的閉塞,山東軍大多數將士只是聽說過粟裕,卻很少有人知道有關他的事跡,而且粟裕為人和氣,看起來沒有一點大將的風範,這讓他們很不滿,這樣的人也能擔任總指揮?

他們認為這裏是他們的主場,因為十分熟悉地形,再加上山東軍中也是有幾員猛將的,論起行兵打仗自然是更信服自己人,總不至於被一個「外來者」指揮作戰。

陳毅看到了這一點,他說自己非常信任粟裕,並且粟裕是主席親點的指揮,即便如此,眾將士還是有所疑慮,心中仍不服氣。

這時的山東野戰軍確實人才輩出,從山東軍區建立以來,他們立功無數,山東軍十幾萬人被分成了五個軍區,其中包括許世友,陳士榘、王建安這三員虎將領導的軍區,有這樣的良才在,山東人骨子裏的尊嚴讓他們很難接受粟裕這樣一個外來者。

其中陳士榘是1927年加入的中國共產黨,他曾經參加過第五次反「圍剿」,之後的戰鬥中他更是屢建奇功,抗戰期間他也是勇往無前,從來不知道什麽是怕,直到1942年他擔任了山東濱海軍區的司令員。

將士們認為陳士榘有資歷,有頭腦,戰功不下於粟裕,憑什麽粟裕來當這個指揮,而他們就要任由粟裕安排。

王建安與陳士榘一樣都是山東軍區的頂梁柱,他同樣是1927年加入的中國共產黨,王建安的功勞也不下於粟裕,毫不誇張的說,在場的眾人隨便拎出一個都有著傳奇一般的故事。

並非眾人看不起粟裕,只是身為本地人卻要被外地人指揮,這樣做豈不是讓其他軍區看輕了山東軍嗎,以為山東軍區無人,他們認為這樣很沒面子。

但是他們的經歷已經非同一般,那麽粟裕,這位毛主席欽點的總指揮,又有著怎樣的非凡過往?

【蘇中戰役的勝利】

真正讓毛主席絕對信任粟裕的地方是他在蘇中戰役的表現,當時內戰全面爆發,情況萬分危急,蘇中地區面臨著國民軍數倍於自己的兵力包圍,當時我軍兵力僅有三萬人,而國民黨軍共有12萬部隊。

這樣的局勢下,毛主席並不看好蘇中地區的防禦,甚至做好了放棄蘇中的準備。

毛主席對山東軍區的舒同說: 「蘇中地區在蔣優勢兵力進攻下,有暫時失陷的可能,你們應該早做準備,以免臨時倉卒,損耗過大」 ,說明毛主席當時並沒有心懷希望,他認為眼下保存有生力量才是最重要的。

蘇中戰役的第一場戰鬥前夕,主席對華中軍區說:「現在內線打起來,最好先打幾個勝仗,看出敵人弱點」。

可以透過這句話看出來,主席的想法是透過作戰看出敵人的弱點,從而找出破綻,尋找可乘之機。

讓主席沒有想到的是,半個多月後蘇中傳回了勝利的訊息,主席很高興,但當時整體局面仍不樂觀,主席這個時候說: 「不要勉強作戰,地盤沒了可以打回來」 ,表明了主席對這場戰役仍不看好,也說明了粟裕取得這場勝利的艱難。

第二次戰鬥結束,粟裕依然打贏了,這讓主席喜笑顏開,連連誇贊粟裕是個帥才,並表示一定盡最大努力配合粟裕戰鬥,贏得這場難得的勝利。

後面勝利的五場戰鬥,是整個戰局的轉折點,也是主席心情變好的轉折點,七戰七勝,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人,不但殲敵五萬,更讓國民黨軍談之色變,狠狠打擊了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粟裕大大鼓舞了解放軍的士氣。

戰鬥結束後,看到連續發來的7封戰報,主席心中說不出的感慨,這是一場奇跡般的戰鬥,足以載入史冊。

蘇中戰役後的粟裕多次展現了自己非凡的指揮能力和作戰能力,這讓主席更加看好粟裕,陳毅知道後,不禁贊嘆自己這位老朋友,他知道粟裕是一位難得的帥才,只要有機會,他一定會飛往天空鵬程九萬裏。

所以在毛主席看來,轉變山東戰局的一定是粟裕,不只是他有轉危為安的能力,更是在於他和陳毅的配合上, 毛主席曾說:「 二人合則戰無不勝 ,可以看出來他們配合的默契,這種默契不是千軍萬馬就可以比擬的。

然而毛主席卻忽略了山東野戰軍眾將士們的問題,他們並沒有聽說過粟裕的事跡,所以紛紛排斥這個外來者,這讓毛主席很頭疼,不知該如何勸阻。

雖然有著自己的命令,但是人都是有自己的情感的,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如果因為不服從這一點導致士兵陽奉陰違,那麽這場戰爭已經沒有打的必要了。

粟裕卻對這件事絲毫不在意,他每天都在觀摩地圖,或者不斷地去模擬作戰場景,在他的思想世界裏,不放過任何一點細節,哪怕是一處不起眼的山坡。

【緩和矛盾】

這就是毛主席信任粟裕的主要原因,當一個人對某件事可以做到專心致誌,就會散發出不一樣的力量,所以毛主席認為粟裕能夠在戰局中找到突破口,靠的就是這種專註的力量。

毛主席對陳毅說,山東你最熟悉了,粟裕也是你最好的朋友,你要想辦法平衡一下雙方的關系,一定要讓粟裕的指揮落到實處,不要讓眾人有反對的情緒。

陳毅也在冥思苦想該怎麽解決這種矛盾,粟裕仍是一心揣摩戰場,尋找可戰之機,正好這時【三個月總結】送來了,這是毛主席親自起草總結的關於當前工作的指示,看到電報的一瞬間,陳毅靈機一動,他要去尋求主席的幫助。

陳毅之前就對眾人解釋過,粟裕是難得的好將領,他比我擅長指揮,你們是不知道他啊,如果你們知道他的事跡後就不會這樣想了。

陳毅向毛主席請示,請求借他一份戰報,是關於粟裕七戰七捷的戰報,說只要有了這份戰報,就可以讓山東軍眾人信服,毛主席聽了後很驚訝,一份戰報就可以解決掉這件事?

陳毅向毛主席打包票,表示完全沒問題,等到再次開會的時候,陳毅對眾位將領說,我們的一生都是在學習中度過的,尤其是對先進知識的學習。

接著他把蘇中戰役的電報讀了一遍,聽到戰場上時局的變化,眾人心中一驚,仿佛身臨其境,面臨那數之不盡的危機,又聽到毛主席的心裏話,更陷於主席那對戰局失利的悲傷中,直到聽到第一次勝利後,眾人的情緒才漸漸緩和。

隨著戰報內容的轉變,眾人的心情也跟著轉變,他們看出了其中的兇險,行軍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會跌下深淵,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等到陳毅讀完七次大捷的電報後,眾人還沈浸在戰局當中無法自拔,紛紛把自己代入粟裕的角色中,他們覺得任何語言都不足以形容這場奇跡的勝利。

陳毅這時卻賣了個關子,只對眾將士說這位是我軍中的奇人,他問向眾人如果這樣的人才來到軍中擔任指揮,還有人會反對他嗎?

有聰明的人已經知道了這個人是誰,這時陳毅就把粟裕拉了過來,讓他親自講述這場戰役的心得,眾人紛紛發自內心的鼓掌歡迎,粟裕很是感動,給眾人講解了自己對戰場的看法。

【宿北戰役的勝利】

此後眾將士不再對粟裕冷眼旁觀,有時遇到後還會熱情的打招呼喊上一聲粟指揮,粟裕並沒有因此而盛氣淩人,反而更加和氣。

他自己心裏明白,若拿不出真本事,必然會丟毛主席的臉面,更會辜負陳毅對自己的信任。

雙方雖然是聯合作戰,但是大部份時間都是分為兩個戰場,彼此間更多的是戰略上的配合,可是一旦有什麽動作,陳毅和粟裕只需一個眼神就知道對方的想法,這是長年累月的默契,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擁有的。

參加這場戰役的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參戰人員大概是11萬人,反觀國民黨軍則有25個半旅的作戰人員參加,人數差距巨大,武器補給方面更是相差甚遠,國民黨軍戴誌奇的整編第69師,戰士所用的全部都是美械日械武器。

胡璉的整編第11師更是國民黨軍五大王牌部隊之一,戰鬥力之強可見一般,手握美軍高端裝備,就連後勤補給都是解放軍無法比擬的。

並且離戰區不遠還有國民黨軍的外援部隊,負責參與援助的是國民黨軍最精率的部隊,張靈甫所帶的第74師,這支部隊是蔣介石的心腹部隊,不知耗費了多少心血培育出來的,綜合各方面來看解放軍是沒有一點勝算的。

當時國民黨軍整編的第11師就有440門火炮,縱觀我軍僅有46門炮,92支衝鋒槍,更缺乏後勤補給。

雖然差距如此巨大,但是解放軍將士也沒有漏出一絲膽怯,長年累月的戰鬥早已讓他們忘記了害怕是什麽,他們的內心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保家衛國。

粟裕在不斷的研究地圖,手中標註的關鍵區域被他圈畫了一次又一次,他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陳毅一天大部份時間就跟在他身邊,為的是粟裕有了方案可以第一時間與他協商,全軍上下也漸漸緊張起來,軍中彌漫出一種肅殺的氛圍。

在多次協商作戰計劃無果後,粟裕提出了一個新的作戰方針,那就是還原蘇中戰役的場景,利用國民黨軍輕敵的思想,進行快速的遊擊戰。

想要取得勝利的關鍵就是消滅掉國民軍的有生力量,攻取11師是不現實的,或者說現在還不到時候,唯一的選擇就是剿滅第69師,這裏還有一個關鍵點。

那就是69師雖然是精率部隊,但是69師的兵力是經過整編來的,其中混雜了其他編隊的士兵,雖然依舊強勁,但畢竟沒有經過系統化的訓練,整體作戰能力對比其他經營部隊是偏弱的,這也是解放軍的突破口。

粟裕經過和陳毅以及眾將士的的商議,全軍決定采用粟裕的辦法,不止是因為粟裕獲取過蘇中戰役的勝利,有這方面的作戰經驗,還有一點就是因為葉飛。

葉飛所率的第一縱隊向來是精英中的精英,每一次的作戰都有他的身影,如果需要一支足以拖住第11師的部隊,那麽這個任務非葉飛莫屬。

在粟裕和陳毅確定了作戰方針後,由葉飛所率的第一縱隊以及華野第9縱隊負責拖住胡璉的第11師,為消滅第69師創造時間和條件,葉飛他們埋伏在離戰場不遠的地方,靜靜等待第11師的到來。

戰鬥打響後,戴之奇的69師被牢牢的困在原地,面對解放軍四面八方的包圍,他所有的希望都在胡璉的第11師身上。

胡璉在戰鬥之初就發現了被包圍的69師,他當即下令全軍去增援戴之奇,但是就在離正面戰場兩公裏的地方,他遇到了葉飛與第九縱隊的攔截,縱使他拼盡全力,用盡全身解數也不得寸進,哪怕不計傷亡也突破不了葉飛的防線。

胡璉不甘心的看向戰場,他知道自己敗了,只能眼睜睜看著69師被一點點的吞沒,卻沒有一點辦法。

戴之奇看到了援軍沒有突破的希望,眼下自己的兵力已經所剩無幾,他絕望地閉上了眼睛,過了一會緩緩睜開,他擡起顫抖的手最終決定自殺,隨著他的身亡,剩下的士兵完全放棄了掙紮,當即69師2.1萬人被全軍覆沒。

毛主席知道這個訊息後,對著其他領導人說到:「我就說我沒有看錯人吧,你看,粟裕總是讓人驚喜」。

這場戰鬥徹底打破了蔣介石對快速占領山東的幻想,也開啟了解放戰爭新的局面。

【結尾】

粟裕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正是他熱愛學習的精神讓他時刻處於清醒狀態,並且可以快速的尋找出敵人的弱點,給出致命一擊,從而創造勝利的機會。

這場大戰被評價為整個華東戰區的轉折點,毛主席的精明決策和陳毅的信任都是粟裕成功的因素之一,但更多的我們應該銘記歷史,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