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得山西者得天下

2024-01-16歷史

文 / 子玉

自古能開創基業的帝王,除了個人能力、迎合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外,許多人的成功都是因為吃了地理的紅利。秦人憑借關中大本營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偉業,劉邦同樣以關中為基本盤開創了大漢的基業。和關中一樣,山西也是創業者的天堂,自古得山西者得天下。

山西的東面是太行山,以太行八陘鉗制華北大地;西面是黃河,不僅可以作為防守山西的天然屏障,還可以渡過黃河向長安、河西走廊滲透;北面是長城,更有雁門關、寧武關來共同防守山西的北大門;山西西南面的河東地區更是進入關中的絕佳之地。

總之, 易守難攻是山西的基本特點 ,同時,山西還可以憑借地理優勢俯沖河北、河南和陜西,和關中一樣,不僅防守成本極低,還能夠進一步建立霸業。

梁惠王九年(前362),魏國將國都由安邑遷到了大梁,以遷都大梁為轉折點,魏國從此走上了衰弱之路,不僅迅速從戰國一哥的位置上跌落,此後更是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才能守住國都。

看看安邑和大梁的地理位置就明白了——

安邑位於今天的山西省南部的運城盆地,東南有中條山和王屋山的天然屏障,向西的話渡過黃河就能縱馬關中,況且,吳起當年在任西河太守期間還修建了大量防禦工事,將自少梁 (今陜西韓城) 到陰晉 (今陜西華陰) 的據點連成一片,完全控制了黃河。魏國進可以攻擊關中,退可以做到有效防守。

而大梁就不一樣了,雖然有利於向四方用兵進而爭霸,但也極易遭到列國的進攻,而且防守成本極高。魏國要想做到防守大梁就要始終保持強國的地位,而且還要不斷發動戰爭,進一步延伸魏國的戰略生存空間以給大梁爭取更大的緩沖地帶。

但這在戰國的大爭之世又很難做到,而且需要經濟優勢作為支撐。當魏惠王無法長期呆在七雄的「榜一」又無經濟的長期支撐時,大梁就成了危險之地,用秦國相邦張儀的話來說就是:「大梁根本就是個戰場嘛。」

大梁是四戰之地 圖源/網絡

而且,魏國還需要布置大量的兵力來防守國都,又反過來增加了軍費的支出,為此,張儀也不忘編排魏國,他給防守大梁的魏軍的定義是: 危國之兵

可以說, 離開山西到河南,魏國不僅從霸主地位跌落,更是給亡國埋下了伏筆 ,此後,秦國以遠交近攻戰略為指導是屢屢蠶食魏國的土地。

當時間來到公元前263年,這一年,秦國進攻南韓太行山南的南陽,次年又攻下了野王,將南韓的上黨郡和南韓本土割裂了開來。上黨太守馮亭為了將戰火引向趙國並達到趙韓聯合攻擊秦國的效果於是就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

由於長平之戰趙國的慘敗,人們都將原因歸咎到趙國接收上黨的錯誤決策上。實際上, 趙國接收上黨並沒有錯 ,而是必須動作。因為, 秦趙之間必有一戰 ,而秦國一旦占據上黨就會以上黨為彈板透過太行八陘之一的滏口陘就可以直插河北平原威脅趙國國都邯鄲。

如圖所示 圖源/網絡

到了那時,趙國同樣會面對亡國的風險,還不如接收上黨,將秦軍擋在太行山以西。

怎麽說呢, 趙國的錯誤並不在於接收上黨,而是趙王決戰意誌不堅定,沒有合縱連橫積極爭取援手,同時又在戰略、用人上連續犯錯誤,因此才導致了長平慘敗的結果

至於秦國的成功,不僅是因為秦軍的強大、秦國的經濟優勢、秦王的正確決斷,更重要的是, 長平之戰前,秦國的勢力已經大範圍滲透進山西地區 ,當時,秦國已經經營河東地區長達三十年多之久,完全可以從山西就近征兵、征糧,而且可以透過渭河將糧食運往河洛,然後再透過河內和河東運往長平。

長平之戰後,趙國就已經被秦國鎖死在了河北平原,只能被動做好國都邯鄲的防禦,想爭奪天下,基本屬於做夢。

當秦國同時掌握關中平原和山西高地之後,天下大勢已成定局,秦國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

楚漢爭霸,劉邦之所以能夠打敗項羽不僅是因為對關中大本營的成功經營,更是建立在韓信先後打下山西、河北的基礎上,劉邦同時手握山西、河北和關中,怎能不勝。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的爭霸史也基本是圍繞山西而展開,劉淵、拓跋珪、爾朱榮、高歡都是因為掌握了山西高地才建立了一時霸業,等到北周滅掉北齊占據山西高地之後才真正掌握了主宰天下命運的主動權。

即使是在後來天下一統的局面下,長安政權最大的危機依然來自山西,比如,楊廣即位之後作為並州總管的漢王楊諒馬上就起兵反對楊廣,如果不是楊諒軍事水平實在太次,隋帝國必然得經受長時間的動蕩。

而後來滅亡隋朝的也是來自山西的力量——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大業十三年(617)六月,李淵成立大將軍府,自任大將軍,成立三軍,正式起兵反隋。憑借山西高地的俯沖優勢,李淵迅速就實作了兵入關中控制長安的目標。

當李淵同時掌握山西高地和關中平原之後就已經成為了當年秦國的角色,進可攻退可守,只要不出現大的決策失誤,奪取天下建立帝業是沒有一點問題。

而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李淵也要保證,山西大本營的安全。武德二年(619)4月,劉武周聯合突厥騎兵南下,迅速就占領了山西全境。當時,李淵都準備放棄河東,是李世民的堅決反對和率兵苦戰才使大唐收復了龍興之地山西。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山西高地在手,大唐是根本不能做到對河北竇建德勢力、河南王世充勢力的成功剿滅的。

當然,李淵之所以作出放棄河東的決定也是出於激發秦王鬥誌的考慮,他當然知道河東對於經略天下的重要性了。

怎麽說呢,正是因為有了山西高地,李淵才能成為晚出場但卻能笑到最後的角色。自古得山西者得天下在李淵身上體現的是淋漓盡致。

當大唐王朝爆發安史之亂時,山西再一次成為焦點,由於安祿山沒有拿下山西導致了唐軍雖然遺失了兩京 (長安、洛陽) 但依然能夠掌握戰略主動權,唐軍憑借山西高地對河北和河南的叛軍是頻頻亮劍。

開啟地圖,安祿山面對的其實就是一個死局: 他的勢力範圍是一條連線範陽、洛陽、長安並在洛陽地帶轉折的長線,很容易陷入被唐軍從收尾同時攻擊的危局

如圖所示 圖源/網絡

而如果安祿山拿下了山西,不僅能夠保證長安和洛陽的安全,還可以利用山西高地的俯沖之勢對河北、河南、關中及時進行支援。

怎麽說呢,不管安祿山個人的能力如何,他沒有集中全力拿下山西絕對是導致其失敗的關鍵因素。

當五代的亂局開啟之後,唱主角的依然是山西勢力: 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是出自於李克用的河東集團 ,一部五代史,就是河東沙陀軍唱主角的歷史。

為什麽說就連遼太宗耶律德光這種猛人都無法在河南立足,本質原因就是, 他沒有降服河東節度使劉知遠這個強藩 。在無法掌控山西高地的情況下,耶律德光只能撤出開封。

當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建立北漢王朝之後,契丹對其的支持簡直就是全力以赴,原因就是: 契丹以河東為緩沖地帶進可以攻擊中原,退可以保證河北的安全

這也是趙匡胤兄弟為什麽非要拿下北漢的原因,因為,如果不能掌握山西,趙宋官家根本就無法正常睡覺。

後來,北宋的滅亡也是在太原失陷之後成為定局的。

此後,山西還將作為戰略要地屢屢左右天下的命運。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