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滅掉羅馬帝國,第一位日耳曼蠻族國王,奧多亞克到底是哪來的?

2023-12-21歷史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 | 古跡探騎

編輯 | 古跡探騎

奧多亞克的族屬記載於史料中並不多見,史學家多以名字直接稱呼奧多亞克。較少的史料記載使得定義奧多亞克族屬有些困難。

一些史學家對奧多亞克的稱呼更具有迷惑性,奧多亞克被稱呼為哥特人、魯吉人的王。 將奧多亞克的族屬歸為他率領的族群, 是容易出現的失誤。正確判斷奧多亞克的族屬,就可以了解奧多亞克成長過程中受到的環境影響。

一、奧多亞克的族屬

生父是判斷奧多亞克族屬的最好證據,奧多亞克的父親名叫艾德科,是斯基力人,母親是圖林根人。

艾德科這一名字曾見於普裏斯庫斯的史料中,他作為匈人王阿提拉 的使節出使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欲以艾德科為內應,刺殺匈人王阿提拉。

這一事件 反映了艾德科在匈人中的重要地位。 在匈人帝國解體後,艾德科的身份發生了改變。蠻族族群有著靈活的認同,奧多亞克的斯基力人身份與匈人的身份有著一定的重合。

斯基力人屬於較早加入匈人政治組織的族群,在匈王烏爾丁時期,斯基力人就與匈人軍隊一道,因此斯基力人屬於匈人的核心族群之一。作為斯基力人的奧多亞克,他是在匈人政治體之中成長起來的,他的政策取向自然也會受到匈人政治體的影響。

匈人政治組織下的各個族群,與進入羅馬帝國的「蠻族」在發展自身方面是有所不同的,前者在羅馬帝國境外尋找財富,後者在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土地。

匈人政治組織的發展動力,源於從羅馬世界而來的財富,這些財富或是透過掠奪,或是透過貢品,匈人並不直接占有羅馬帝國生產財富的「來源」。

與匈人相反,進入羅馬帝國的「蠻族」則渴求生存下來的土地,這種生存方式破壞了羅馬世界財富的來源。這兩種生存策略的不同,也是奧多亞克在掌握意大利政局後施行政策的出發點之一。

作為一個逐漸龐大起來的匈人政治組織,在阿提拉時期的匈人已經如同一個帝國一般龐大,各個族群只是匈人政治組織的一份子。在與羅馬帝國的外交關系上,各個族群並沒有太多的自主權,因此奧多亞克的父親艾德科,最早是以匈人使節的身份出現於史料中的。

匈人政治組織的解體,對於曾在匈人之中的族群而言是一種新的挑戰與契機。

匈人帝國內部族群的政治走向大概分為三種,一種是繼承匈人的事業,在羅馬帝國境外重新組織起足夠強大的力量,透過外部邊疆戰略繼續謀得羅馬帝國的財富;

一種是加速匈人政治組織的瓦解,保持較小的政治組織,繼續生活在羅馬帝國境外;

最後一種則是效仿曾進入羅馬世界的「蠻族」,透過在羅馬帝國境內的活動取得更好的生存環境。阿提拉的子嗣走向了第一種,寄希望於整合諸多蠻族族群來重現阿提拉的帝國。

然而,他們先在內戰中失敗,繼而被東羅馬帝國與東哥特人相繼打敗,阿提拉幼子的頭顱被插上尖矛送往君士坦丁堡。

格皮德人選擇了第二種,他們的國王是內戰中反抗匈人的領袖,在與聯軍戰勝匈人後,他們贏得了自由。

東哥特人則選擇了第三種,不論是色雷斯哥特人首領斯特拉波還是阿馬爾家族的狄奧多歷克,他們都在東羅馬帝國境內逗留了相當長的時間。

狄奧多歷克最終在意大利建立了東哥特王國,這與其他進入羅馬帝國境內的蠻族最終采取的舉措是相似的。

奧多亞克之父艾德科的舉措與阿提拉的子嗣相似,從謀得利益上講,領導斯基力人襲擊哥特人並不劃算。

即便斯基力人戰勝了哥特人,也不會獲得多少財富,與哥特人的戰爭應是出於圖謀控制與重組。盡管東哥特人首領瓦拉米爾死於戰爭,但斯基力人卻在戰爭中失敗了。

斯基力人的失敗,說明在羅馬帝國境外重組一個大政治體已不可能,只有大政治體能夠有效使用的邊疆策略也不能施行。

因此,對分解羅馬帝國更有興趣的蠻族族群湧入羅馬帝國,奧多亞克轉向了西羅馬帝國境內的軍事冒險,這時的奧多亞克勢必與羅馬帝國境內的蠻族人進行合作。

圖爾的格裏高利記載,奧多亞克在高盧與法蘭克人首領希爾戴歷達成結為同盟。 後在聖人塞維林的啟發之下,奧多亞克前往意大利尋求他政治野心的實作。

意大利地區的蠻族成分復雜,由赫魯力人、哥特人、斯基力人等眾多族群組成,奧多亞克也會被稱呼為多個族群的首領,可以印證蠻族成分復雜的說法。

在未掌權前,奧多亞克在意大利以一位軍隊首領的身份出現,一名僱用軍領袖符合奧多亞克彼時的政治身份。

透過迎合在意大利地區的其他蠻族族群,奧多亞克掌握了意大利的政權,這時的奧多亞克所代表的族群有了進一步的擴大。奧多亞克的斯基力人身份是可以確定的。

透過分析,奧多亞克成長的環境使得他不會對羅馬帝國有過多文化上的認同,曾生活的匈人政治組織,傾向於維持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成長環境給奧多亞克帶來的應是功利的政治取向。

奧多亞克所率領的部隊,是一個成分復雜、由各種不同族群組成的「聯軍」。奧多亞克率領的這種部隊,在羅馬帝國晚期存在於各種蠻族政治體之中。

一個蠻族首領采取的行動,並不僅僅要從他自身出發,更能夠影響奧多亞克決策的,應該是所支持他的政治團體。在沒有控制意大利之前,這個團體是他的率領的蠻族團體,在奧多亞克控制意大利後,影響他決策的政治團體會更多。

二、蠻族對羅馬帝國的認同

歷史研究普遍認為蠻族是滅亡羅馬帝國的要素之一,將 476 年斯基力人奧多亞克廢黜羅穆路斯皇帝作為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誌。

在傳統的歷史研究觀點中,蠻族與羅馬帝國似乎帶有一種天然的對立,奧多亞克勢必會因為他的蠻族身份廢黜羅穆路斯皇帝。

然而,帶有蠻族血統的軍官掌握羅馬帝國大權的政治現象在羅馬帝國的歷史屢見不鮮,這種相對特殊的身份的確帶來了羅馬帝國內部的爭議,卻也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

奧多亞克執政之前,意大利地區的軍事強人已經屢屢出現,這些軍事強人許多都帶有著蠻族血統。

透過考察奧多亞克之前軍事強人的舉措,可以看到在羅馬帝國尚有生命力之時,蠻族軍事將領對羅馬帝國十分忠誠。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羅馬帝國的利益在蠻族軍事強人心中的重要性才開始逐漸減弱,羅馬皇帝所代表的權威性與政治象征也在逐漸的消失,廢黜羅馬皇帝的政治行為發生的更加頻繁。

盡管奧多亞克之前的蠻族將領也廢黜過羅馬皇帝,但仍然會擁立新的皇帝,這種情況直到奧多亞克的上台才發生了改變。

奧多亞克執政之初,西羅馬帝國皇帝所能代表的權威到達了最低點。斯提裏科是霍諾留時期的主要政治人物,他有著汪達爾人的血統,然而他的作為卻並未體現出蠻族與羅馬帝國的對立。

斯提裏科率領西羅馬帝國的軍隊抵禦蠻族人的侵略,先後與阿拿歷、達拉蓋蘇斯領導的哥特人作戰。

斯提裏科還熱衷於恢復西羅馬帝國與東羅馬帝國的聯合,最主要的證據便是他試圖以東羅馬皇帝阿卡狄烏斯之死為契機掌握東羅馬帝國的政局,將帝國再次統一起來。

5 世紀中期,意大利野戰軍的指揮官裏西梅爾(Ricimer)與斯提裏科的地位相似,但更加從心所欲。裏西梅爾的母親是蘇維匯公主的後裔,而妹妹則嫁入勃艮第的皇室。

裏西梅爾支持莫裏喬安(Majorian)稱帝又將其廢黜,並殺死了這位曾經的同謀。 裏西梅爾在短暫的扶持塞維魯後,又擁護東羅馬指派的安提莫斯皇帝。

安提莫斯到達意大利後,雙方進行了政治聯姻,裏西梅爾成為安提莫斯的女婿。然而,當安提莫斯收復北非的軍事行動慘淡收場後,裏西梅爾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與之敵對。

裏西梅爾之後,西羅馬帝國政局變得更加混亂。勃艮第人貢多巴德(Gundobad)成為皇帝的擁立者。由於老勃艮第國王的去世,貢多巴德選擇回到勃艮第爭奪王位,放棄了西羅馬帝國有關皇位的權力爭奪。

比起在意大利角逐權力,貢多巴德認為回到勃艮第王國才是更為實在的,西羅馬帝國已經衰落到如此程度,連帝國中心權力的角逐都不再能吸引一個蠻族王國的繼承者了。

在達爾馬提亞的內波斯成為了西羅馬帝國新的皇帝,他任命了奧瑞斯特(Orestes)

作為高級軍事將領。奧瑞斯特曾作為匈王阿提拉的使節,這位占據高位的蠻族將領的背叛則更為幹脆。內波斯僅僅在意大利執政一年,便不得已返回了達爾馬提亞,奧瑞斯特使自己的兒子羅穆路斯登上了皇位。

出於向羅馬貴族的示好,他拒絕了蠻族人的土地要求,這也導致了奧瑞斯特的敗亡。意大利的僱用軍首領,出身於斯基力王室的奧多亞克利用了這一點,擊敗並殺死了奧瑞斯特,廢除了羅穆路斯皇帝。

總結

研究奧多亞克之前有著蠻族身份的軍事強人可以看到,身居高位的蠻族軍事強人與羅馬帝國並非是天然對立的,甚至會選擇擁護羅馬帝國。

奧多亞克對羅馬皇帝的廢黜,並不是因為他的蠻族身份,而是出於政治上的考量。對羅馬帝國的認同的確是隨著西羅馬帝國的衰落而逐漸減弱的,蠻族身份的軍事強人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才發生了改變。

參考文獻

[1] [英]I. E. S.愛德華茲、C. J.嘉德、N. G. L.哈蒙德:【劍橋古代史】,汪連興、張春梅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年版。

[2] [德]哈特溫·布蘭特:【古典時代的終結,羅馬帝國晚期的歷史】,周銳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8 年版。

[3] [古羅馬]佐西莫斯:【羅馬新史】,謝品巍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 [拜占庭]莫裏斯一世:【戰略】,王子午譯,北京:台海出版社,2019 年版。

免責聲明:

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