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我死後中國會是什麽樣子?鄧小平回答後,毛主席:英雄所見略同

2024-01-04歷史

前言

在1973年年,時值中共十大會議剛結束不久,國內政局動蕩不安,主席深感需要找尋一位可靠之人來處理國家重要事務。

經過深思熟慮,他最終選定了鄧小平先生擔當此任。

然而,此事關乎重大,主席仍然決定對鄧小平進行一次考驗,於是向鄧公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

「請問您的看法,倘若在我辭世後,中國將會走向何方呢?」

而鄧小平先生的回答,顯然令主席非常滿意,鄧小平也因此得到了主席的高度重視與信任。

那麽,究竟鄧小平先生給出了怎樣深入人心的答案呢?這位歷史性的偉人究竟有著怎樣波瀾壯闊、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呢?

主席簽訂火葬條約,笑談生死

早在數十年前,即1961年,毛澤東便開始深入思考自身的身後事。

當時正值1961年,毛澤東會晤了英王國陸軍元帥,被譽為 「沙漠狐貍」 的蒙哥馬利。

在這次具有深遠意義的會談中,毛澤東針對年齡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他結合中國古代俗語指出,通常人們認為七十三歲與八十四歲分別是人生中的兩個關鍵關口。

在此次對話過程中,盡管毛澤東露出歡笑聲,坦然地表示 「我始終準備好迎接離世」。

毛澤東甚至對離去的原因做出了詳盡易懂的分析: 有可能是敵人的暗殺,或是因乘坐飛機發生事故,或是搭乘火車遭到翻覆,也許是在遊泳時不幸溺亡,亦或在遭受疾病困擾期間感染細菌病毒而故去等諸般可能。顯然,毛澤東從未對離世有所恐懼。

關於他的離世如何處理,毛澤東則以輕松幽默的方式闡述道:追悼會將如期舉行,且氣氛應呈現熱鬧而莊重;遺體需進行火化處理,以水為媒介,以魚類為陪伴者,讓已逝身軀回歸自然。

事實上,早在1956年的4月27日,毛澤東已然簽署了一份倡導火葬的聲明書,並得到136位元同仁的積極贊同。

毛澤東勇為人先,邁出重要一步,有力印證了他對死亡話題並非避諱。

身臨現場的蒙哥馬利為之震驚不已: 他感到,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的領袖,毛澤東何以如此輕松、幽默感十足以及勇氣非凡呢?他完全毫無懼色!

正如毛澤東後來所言,生死乃常理。

面臨離世之際,非但不應沈痛悲傷,更當心態樂觀,衣著得體,理直氣壯地說道:此乃是一場偉大的勝利!

毛澤東進一步解析,若人人皆長生不死,必將導致地球人口膨脹至無法容納的地步。

對於自身可能遭遇的離世,毛澤東從未有過畏懼之心,反倒對此欣喜若狂。

因為這恰好證明了辯證法則的完勝,彰顯了自然科學的嚴謹求實精神! 這可謂是毛澤東卓越領導的體現。

區別於過往那些試圖透過各種手段延長壽命的領袖們,毛澤東並未對離世與否之事過度渲染,從而避免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

同時,他也沒有效仿那些易受傳統觀念束縛、恪守封建迷信思想的老年人,他視此事為稀松平常、無可避免之事。

既然旁人均未提及,那他便主動揭曉答案吧!

可以說,毛澤東早已做好了接受厄運降臨的心理準備。他毫不畏懼離世的到來,唯一的憂慮則是全心全意熱愛的新中國及無數深受其恩澤的中國民眾。

毛主席考問鄧小平

那是一個時光如梭的日子,偉大的周恩來總理,盡管已然走過人生的第七個難關,邁入了古稀之年,但他依然堅守在國務院的工作崗位,帶病忘我地投入緊張的工作。

長時間的辛勤付出使得總理的身體逐漸滑坡,數度面臨便血的困擾。

就在第二年的五月份,不幸的訊息傳來,周恩來總理被確診患有膀胱癌,這無疑雪上加霜,他的健康狀況急劇下降。

然而,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正值青黃不接之際,急需能夠擔當大任的核心幹部。

面對這種困境,周恩來總理忍受著身體的不適,咬緊牙關堅持不懈地繼續工作。

在總理無私的推薦與推廣之下,遠赴江西休養的鄧小平重新引起了中共中央領導層的關註。

於是,在1973年3月10日,周恩來總理親手向毛主席寫信,詳細匯報了政治局關於請求鄧小平同誌重回工作崗位的全體會議結果。

在這次會議期間,所有人都達成了共識,堅決支持鄧小平的回歸。

最終,毛主席再度撥動手中的筆,在報告上碩大的字型有力地寫下了「同意」兩個字。

不久之後,已年逾花甲的鄧小平收到了來自中央的通知,要求他盡快返回北京投身於工作之中。

聽到這個訊息後,鄧小平原先歡喜的心情溢於言表,幾天後便攜帶全家踏上了開往北京的列車。

隨著鄧小平的回歸,周恩來總理終於得到了寶貴的休息時間,他隨後向中央政治局申請了半個月的醫療假期。

然而與此同時,剛剛抵達北京的鄧小平肩負重任,他恢復了原來的國務院副總理職務,與葉劍英元帥共同負責中央的日常工作。

到了同年3月下旬,周恩來總理身體稍有恢復,即深入交談。就任後的鄧小平正式接手周恩來總理移交給他的各項工作。

盡管離開工作崗位已有三年之久,鄧公卻依舊能力非凡,憑借深厚的工作經驗,使他在處理中央的各類事務時熟稔自若,令周恩來總理深感安心。

毛主席對於鄧公的出色表現贊不絕口。在中共十大會議結束後,毛主席親自邀請鄧小平同誌進行了會面。

盡管這次看似是一場朋友之間的聚會以及上級和下屬之間的工作交流,但實際上它也是毛主席對鄧小平的一次重大考驗。

而此時的毛主席已經步入八十高齡,他必須要為中國共產黨中央下一屆領導核心人選進行深入思考。

顯然,鄧公有幸成為毛主席心中的理想之人選。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毛主席和鄧小平漫步走進了他的書房。兩人談笑風生,分享了許多革命戰爭時期的感人故事。

談到正酣時,毛主席突然轉變話題,詢問鄧小平: 「當我離世以後,中國將會呈現怎樣的圖景呢?」

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問題,鄧公並未畏縮不前或者用其他言語作答,他迅速而直接地回應道: 「我們恐怕應該註意一下軍隊方面的問題。」

毛主席聽後頓時粲然大笑,英雄所見略同,鄧小平的回答與毛主席的設想不謀而合。

從1955年軍隊改革以來,各大軍區幾乎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人員調動,司令員們甚至很少離開他們的駐地。

盡管這幾位將領都曾立下過赫赫戰功並始終對中國共產黨及其建立的新中國忠誠無二,然而毛澤東主席依然深感憂慮,因為他預見到一旦自己離世,軍隊中可能會出現一些難以掌控的局面。

更為關鍵的一點在於,若軍隊長期缺乏變革,難免會滋生出消極情緒,從而影響到其士氣與戰鬥能力。

正因如此,具有遠見卓識的鄧小平總書記及時洞察到了這一潛在問題。

自那次重要交談之後不久,毛澤東主席便著手認真思量起讓鄧小平在部隊擔任職務並參與黨中央政治局工作的可能性。

經過近半個多月的輾轉思考,毛澤東終於堅定了信心,決定任命鄧小平同誌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以及國務院副總理。

緊接著,毛澤東主席再次就軍隊問題向鄧小平投擲疑問,顯然是希望能夠聽取他的處置意見。

那麽,在這段時期內,兩位傑出領導人之間究竟展開了哪些深入而富有成效的對話呢?

對於令他們深深擔憂的軍隊問題,又應如何尋求妥善解決之道呢?

軍區大變動

在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九十周年之際,我們回顧那個非凡的年代——1973 年 12 月 18 日。

當天,中國各大軍區的決策層都收到了來自首都北京的一份特別檔,這份檔的尾部明確指出: "所有檔內容必須嚴格保密,因此北京方面將會派遣專機進行運送。"

處理完這封特殊緊迫的檔後,中國八大軍區的司令員們沒有絲毫猶豫,他們積極響應領袖毛澤東的指令,迅速奔赴北京,以便順利進行檔內容的送出與傳達,此次事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八大軍區的司令員在北京會面時,偉大的領袖毛澤東率領中國共產黨的最高決策層成員,包括政治局委員在內,親自與各位司令員以及政委召開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內部會議。

這些八大軍區的司令員都是久經戰火洗禮的老兵,在革命年代,他們都是毛澤東最親信、最緊密的戰友。

毛澤東一見眾位戰友便開始回憶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時光,整個會議室的氛圍瞬間變得生機勃勃。

這次看起來輕松愉悅的交談並非表面簡單,實際上毛澤東有著更深遠的用意。他希望透過這個機會,將各大軍區的指揮官調離原有的崗位,讓他們前往其他軍區繼續做出更大的貢獻。

這一決定並非易事,它牽涉到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自 1955 年中國軍隊改革以來,各大軍區的司令員幾乎從未改變過其所在地區的責任分工。

其中一部份司令員甚至已經在同一個軍區內堅守數十年之久。

盡管這些軍方高層在領導地方軍事建設方面做出了大量貢獻,然而長期在同一地區工作容易導致諸多問題的產生。

隨著1973 年 12 月 22 日會議的圓滿落幕,中國國務院總理鄧小平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指示,釋出了關於調整八大軍區司令員職務的重要命令,並立即實施相關措施。

雖然這道命令原文僅寥寥幾行,但是各大軍區的軍官都必須嚴格履行。於是不久,各地域間的對調工作便順利地完成。

八個軍區司令的對調

在這份調動命令的首要條款中,所提及的姓名分別為韓先楚和皮定均。韓先楚乃是福建軍區的上級領導,同樣,皮定均亦是蘭州軍區的指揮官。

這兩位高級將領職位互換的主要原因在於:在新中國建國初期,皮定均即已擔當過福州軍區的最高統帥,而韓先楚入主福建軍區則相對較晚。

針對福州軍區的重要性,鄧小平決策將熟悉此地情況的皮定均調任至此地。

在調動命令的次要部份,所涉及的人員分別為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及廣州軍區司令員丁盛。

眾所周知,找到一名能勝任許世友職務的調派人員並非易事。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上將許世友自新中國建立伊始,即任命至南京軍區參與工作。

從個人資歷來看,他在所有司令員之間無疑居於領先地位。

然而,鑒於許世友個性坦蕩豪爽,不拘小節,鄧小平特意為其安排了秉性相似的丁盛,從而確保他們在交換崗位過程中的協調順暢,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事實也充分印證了鄧小平的周密考量,許世友和丁盛在職位調整過程中配合無間,未出現任何摩擦。

根據許世友親自表述,在廣州軍區或南京軍區工作,對他來說並未產生顯著差異。

處理完許世友的調動事宜後,接下來便是與他地位相當的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誌協同工作。

如同許世友一樣,楊得誌在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在濟南軍區供職。

不過,尋找楊得誌的替任者還是較為輕松,鄧小平在第一時間便想到武漢軍區司令員曾思玉。

作為楊得誌將軍曾經的下屬,曾思玉與楊得誌之間有著深厚的聯系,在過去的十余年裏,他們依然保持頻繁的往來。相信他們兩人的角色互換應該不會出現太大問題。

這份調動命令的結尾部份,介紹了沈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和北京軍區司令員李德生的職務變動。

作為名單上最後兩位需要調整職位的領導,此次調動正巧非常適宜。

一方面,他們二人既是多年共事的戰友;另一方面,考慮到沈陽軍區和北京軍區在戰略上的獨特性質,他們作為相鄰兩個區域的隊伍,自然最為適宜。

在調動令宣讀完畢後,成都軍區司令秦基偉略顯疑惑地問道:「我呢?我不需要調動嗎?」

在一旁的雲南省軍區總司令王必成以及新疆自治區軍區總司令楊勇,也紛紛表達觀點,認為這份名單裏並未收錄他們二人,這到底是為何呢?

對此問題,鄧小平給予回應,表示:「實際上,我和主席針對這個問題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決定是因為:你們三個人所在的軍區相較於其他軍區有著獨特性,因為它們所處的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所以在沒有必須進行調整的特殊情況下,盡量維持現狀,以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糾葛和疑慮。」

三個軍區總司令聽完鄧小平解釋後,心中不禁豁然開朗,這次調動命令的規劃工作也因此得到了他們的理解,於是也就不再繼續詢問這次調動命令的具體細節。

值得慶幸的是,這次調動命令的擬定非常成功,而在各大軍區總司令的職務調整過程中,並未出現任何預料之外的波折。

總計八大軍區的司令員職位調整工作,在會議結束後的短短十日內就全部順利且有序地完成了。

在毛主席再度前往地方進行視察之時,此前曾發生過的命令無法有效傳達落實的情況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各個軍隊之間的權威領導權力,再一次被黨中央牢牢掌握在手中。

此次鄧小平在安排調動工作的擬定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突出的政治智慧,贏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贊許,從此以後,毛主席開始逐步將自己的權力逐一移交給鄧小平。

這次軍區總司令職位調動事宜,充分彰顯了鄧小平與毛主席兩位領導人在處理國家事務方面的卓越洞察力。

正因如此,當周恩來總理與毛主席相繼離世,新中國處於危機之中的關鍵時刻,鄧小平才能肩負起重任,重新承擔起支撐新中國發展的重擔,帶領著全國民眾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前進。

總結

毛澤東同誌於中共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後針對鄧小平糊王震兩位卓越人士的突然提問,並非一時興起之舉,實為深思熟慮之後的嚴肅詢問。

我們偉大的鄧小平同誌,這位歷經滄桑、閱歷豐富、風雨兼程的老革命家,始終秉持著「先國家大事而憂,後天下福祉而樂」的高尚情懷。

他曾經多次投身於基層實踐活動,深入基層、貼近民眾,這些實際工作經驗使其能夠以謙虛務實的心態,堅定地把握住歷史行程的正確方向。

因此,毛主席與鄧公的觀點不謀而合,被譽為「英雄所見略同」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