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八年,八歲的康熙登基為帝。他稚嫩的面容和弱小的年紀,使人們很難聯想到一個國家的君王應有的威嚴和睿智。因此,政務的管理自然無法由他親自把持,而是交由有經驗的大臣來處理。
這位人物正是康熙的祖母孝莊皇太後。作為已故皇帝世祖的遺孀,孝莊具有足夠的權威和威望,足以統禦百官。更為關鍵的是,在世祖臨終之際,他曾嚴詞命令孝莊要好好輔佐年幼的康熙執政。
孝莊雖地位顯赫,卻未因此而驕縱自己。她恪盡職守,治理朝綱嚴肅有加。即便是親自執政,也懂得廣納賢能,以百官與宦官為輔來分擔國事。
康熙雖名為皇帝,但多年來,朝政大小事無一不經孝莊之手來打理和決斷。
孝莊作為一個年老體弱的女人,行為表現實在令人敬佩。她遵循世祖的遺訓,承擔起輔佐年幼帝王的重要職責,以維護大清王朝的正常運轉。
正是因為她年復一年的輔政,康熙皇帝才能逐漸成為一位獨當一面的統治者,這為他後來卓越的歷史貢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長達二十多年的輔政期間,孝莊嚴格要求自己,以不斷進取、殫精竭慮來主持朝政。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大清朝的國力日漸強盛,太平盛世逐漸到來。
在孝莊的輔佐下,康熙從稚齡逐漸成長為一位真正的賢明君主。
然而,隨著年紀的增長,孝莊逐漸看清了康熙的一個缺點:他對二兒子胤禛的寵愛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
當年,年少的胤禛無謀無策,做了許多荒唐過激的事情。例如,他私自買賣田地,賺取暴利,還豢養了許多小妾,強搶民女納入後院。
這些行為按理說都是死罪,但康熙卻一直對他滿懷寬恕,視而不見。
有一次,孝莊曾勸說康熙嚴厲懲治胤禛,以讓他重新了解皇家子弟的分寸。然而康熙仍然忍受著孝莊的嚴厲言辭,並為胤禛聘請了一位老師,希望能讓他重回儲君候選人之列。
看到這一切,孝莊禁不住深深的嘆了一口氣。她明白康熙對胤禛的偏愛已經到了盲目不負責任的地步。如果日後真的讓胤禛這種放蕩不羈的人做了皇帝,那麽朝綱就要遭殃了。
雖然現在康熙治理國家很有方,但一旦他百年歸世,國家的前途又將如何?
康熙對胤禛的偏愛日益嚴重,孝莊憂心忡忡。她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而康熙似乎還未意識到儲君人選的重要性。臨終前,她給康熙留下兩大遺囑,希望他能認識到改過自新的重要性。
第一個遺囑則是關於儲君人選的問題。孝莊語重心長地告訴康熙,「皇帝統禦大邦,自應以禮為先,而推選儲君繼承人,更是頭等大事。
這決不能徇私,而要視臣工之優劣高下這就好比狼群選擇狼王一樣,唯有實力最強者才配統領全群」。
孝莊太後的這番話無疑是在批評康熙對胤禛的放縱,她深怕康熙因為個人的私欲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從而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
「朕雖然算不上是聖人明君,但朕看您的這些子孫中,胤禛並非是最優秀的那一個。」孝莊語氣堅決,「您指望他小時候放肆,長大後就會變得英明,這未免有些天真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性,即使我們盡力教導,也很難讓他們完全符合我們的期望」。
孝莊明白胤禛的本性就是放蕩無度,要在短時間內改變他的作風是極其困難的。於是她希望康熙能以更全面的視角審視整個朝廷,選擇出最優秀的人才來委以重任,而不是被個人的私心所蒙蔽。
就像狼群選擇狼王一樣,只有經過激烈的內部鬥爭,才能選出最優秀的領導者,才能讓每個人都能發揮出自己的才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孝莊臨終前除了叮囑儲君人選的重要性外,還留下了第二個遺囑,即關於用人之道的問題。
孝莊開誠布公地說:「皇家舊臣大多懂得分寸,盡忠職守。即使有時犯錯,也不需要動輒殺戮以絕後患,而應該選擇從寬處理。」
孝莊深知康熙性格仁厚,不喜苛刻行事,所以才會如此開導他。之後,她語重心長地說:"然而,朝中大臣官場閱歷久了,難免會驕傲放縱。
天下英才,其實並不愚鈍您應當小心裙釵之事,不要被私黨蒙蔽了雙眼"。
孝莊皇後的意思是,大臣有過小錯雖然可以原諒,但絕不能因此就對他們的不良行為持放任態度。相反,康熙應該時時刻刻尋求用人之道的革新,精心挑選出德才兼備的人才,不要被朝中的某些私黨所迷惑而看不清事實。
她希望康熙能有危機意識,避免大臣在朝中任職太久而產生惰性和驕縱。相反,要及時進行人才選拔和更新,任用那些賢明有能的人,才能國泰民安,長治久安。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日後因人才出現問題而釀成大錯。
孝莊這兩大遺囑,無疑對未來做出了極高的預見。遺憾的是,盡管康熙一一承諾,卻未能在實踐中完全貫徹。
盡管孝莊的遺囑充滿了智慧和深情,但康熙並沒有完全按照遺囑的指示去執行。尤其在決定儲君人選這個重要問題上,他對遺囑視而不見,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回想起這件往事,康熙內心實在是頗為羞愧。當年孝莊的諄諄教誨,他雖然也是一一點頭應承,然而私底下卻並未真正地將那些話放在心上,只是當作耳邊風。
在他的心中,雖然胤禛年少時略顯放肆,但聰慧過人,將在未來一天回歸正途,成為一代太子人選。因此,當孝莊突然話鋒一轉,提醒他不要因為偏愛而忽視大局時,康熙只是暫時應付,並未完全接受她的建議。
時間一長,康熙對胤禛的管束和要求逐漸放松,他的生活也變得越發放蕩。他養了許多嬪妃,生活奢侈糜爛,任意妄為。
有時康熙對胤禛的作風有些微詞,但看胤禛滿口答應,誓言將會改過自新,康熙便將心頭大石一一放下。而對於朝中上下對胤禛儲君資格的質疑,康熙卻視而不見,絲毫不以為意。
然而有一天,胤禛做了一件大事,他不只是非法買賣田地,還用盡手段將不少民女納入自己的後院。這一下康熙憤怒了,差點兒就親手處決他。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孝莊遺言中有關儲君人選的話題再次被人們提起。「皇室儲君,應該選優待之,如同狼群擇狼王。」
盡管孝莊的遺囑被重新提起,康熙仍未真正覺悟。他只是憤怒地斥責了胤禛,並命令他從此要端正作風,然後為他找了一位師傅,期望有一天他能成為儲君的候選人。
朝廷上下對於胤禛是否有資格成為皇儲的問題有諸多詬病,然而康熙對於這些言論充耳不聞,依舊我行我素,並未考慮革故鼎新的問題。
就這樣,十余年過去了。到了康熙晚年,這些問題終於激化成了一場被後人稱為「九子奪嫡」的歷史慘劇。
康熙原本已決定讓胤禛繼承皇位,成為儲君,但胤禛的為人作風始終未能得到康熙期待的改變,與此同時,其他皇子,如八阿哥雍正等,其實力和能力卻日益顯現出來。
於是,在一場生死決鬥中,雍正以鐵腕手段拼殺而出,終於成為新的儲君繼承人。而原先的繼承人,以及他的追隨者,立刻被無情地鎮壓,掀起一場驚天動地的顛倒覆滅。
這次朝廷上的兄弟鬩墻,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悲劇,無疑是孝莊生前所預見的「狼群內鬥」的延續。然而,在她離世後,康熙卻沒有遵循她的遺囑來挑選繼承人,反而獨斷專行,導致了這場最終釀成的重大災難。
康熙未能虛心聽從孝莊教誨,放下私心選擇授人以優,最終導致歷史留下了難以置信的遺憾。令人惋惜的是,孝莊所留下的兩大遺囑,康熙並未完全遵循,結果釀成了朝綱大亂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