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虎撐:從遊方郎中的標誌到中醫文化的象征

2024-01-07歷史

虎撐,又名「藥鈴」,是過去遊方郎中身份的標誌。在古代,遊方郎中身背藥籃,手搖虎撐走街串巷,人們便知道是看病的郎中來了。而遊醫們搖動虎撐時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放在胸前搖動,表示是一般的郎中;與肩齊平搖動,表示醫術較高;舉過頭頂搖動,象征醫術非常高明。我們在閱讀「三言二拍」的時候,經常能夠看到「虎撐」。「三言」指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二拍」指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三言二拍」是中國古代最好的書。

說起虎撐的來歷,要追溯到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救治老虎的故事。傳說孫思邈有段時間隱居山林,遍識天下草藥,寫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新本草】等藥書。因他醫術高明,常常藥到病除,人們都尊稱他為「藥王」。

一日,藥王牽馱藥材之毛驢至小山村為人看病,縛其於門外,遂為人診病去矣。未料,毛驢掙脫繩索至山上,遇一大虎。大虎見此活物,大喜,遂食之。食後,大虎躺於山坡上曬太陽,忽覺有物卡於喉嚨,吐不出,咽不下,疼得打滾嘶吼,無奈至山神廟求助山神。山神白眼道:「愚蠢之虎仔,不知深淺,竟吞食藥王之坐騎,汝速去尋藥王。」大虎無奈,只得爬至藥王所在之處。

藥王見大虎並無撲食之意,只是張著大嘴蹲於地,憂傷地註視著他,似乎在乞求何物。藥王見其並無惡意,遂問:「汝不吃吾?」大虎輕輕晃晃頭。藥王醫者仁心,近前檢視,見有一骨卡於虎喉。藥王擼袖,欲伸手取出虎口中之骨,轉念一想,虎乃畜類,萬一疼痛難忍閉口,恐被咬斷胳膊。藥王尋思得一法,取下扁擔上之銅環,放入虎口,伸手穿過銅環,迅速拔出骨頭,又抹上藥膏。藥王取下虎口中之銅環,拍拍虎頭,大虎不住點頭,似乎在答謝這位仁慈之醫生。

虎得救,甚悔食藥王之毛驢,為報藥王救命之恩,自願跟隨藥王,為其馱藥。山間野獸見藥王有虎相隨,皆避之唯恐不及,不復傷藥王。後世人將撐虎口之銅環改造成手搖鈴,成為采藥人和遊方郎中之標誌,所有采藥者和遊方郎中皆持之,以求虎之保護。

藥王出行,總有虎相隨,人皆懼之,皆不找藥王看病。藥王無奈,想一法,令病人將藥渣倒於大門口,並吩咐虎曰:「汝見誰家門口有藥渣,便知吾正在那家為人看病,勿進村,於村頭等吾即可。」虎點頭。自此之後,民間吃中藥皆有將藥渣倒於大門口的風俗。

後人修建藥王廟時,正中供奉著藥王孫思邈的塑像,只見他赤面慈顏,五綹長髯,方巾紅袍,彩帶廣袖,儀態端莊。他身邊有兩個侍童,一個捧著藥缽、一個托著藥包。旁邊還臥著一只大老虎,這只大老虎就是藥王的坐騎,它也成了藥王廟的一尊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