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後,是皇帝的正妻,是一國之母,尊貴無比。
而歷朝歷代的皇後,為了和皇帝相配,也大多數出身高貴。
漢朝的皇後,大多是外戚或者權臣的女兒;唐朝的皇後,多是世家女;宋朝的皇後,基本是武將之後。
然而,明朝卻是一個特例。
明朝的皇後,基本上是小門小戶的女兒,出身平平。
這是為什麽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明朝皇後出身的變遷史。畢竟,明朝並不是所有的皇後,都出身民間。
01、明朝出身最顯赫的皇後,是朱棣的徐皇後
仁孝文皇後徐氏,是名將徐達的女兒。
徐達,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曾被朱元璋稱贊為「萬裏長城」,後世很多人認為,他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
徐氏作為徐達的長女,自幼飽讀詩書,天賦非凡,被稱為「女諸生」。稍微長大一些,就被馬皇後接到宮裏,悉心培養。
洪武九年,15歲的徐氏被冊封為燕王妃,與朱棣完婚。
靖難之後,朱棣登基,徐氏也被封為皇後。
她是明朝出身最顯赫的皇後。她的出身,代表了朱元璋早期對待功臣的一種思路:與皇室聯姻,作為獎賞。
當然,徐皇後並不是作為未來皇後,被朱元璋選中的。
朱元璋登基初期,未來的皇後,是太子朱標的原配太子妃,常氏。
常氏,是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的女兒。早在朱元璋還是郭子興手下的時候,常遇春就已經跟隨朱元璋了,並和朱元璋定下了兒女親家。
常氏在17歲那年,嫁給太子朱標,被冊封為太子妃。若不是她和朱標雙雙早逝,她本該是明朝出身最顯赫的皇後。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朱元璋為兒子們娶的正妻,基本上都是勛臣之後。
例如,明朝開國「六王」,除了李文忠和沐英之外,都把女兒嫁入了皇家。
而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朱標都要叫他一聲「大哥」。他們本就和皇家關系密切。
可以說,在朱元璋登基初期,朱元璋把和皇家聯姻,作為獎賞功臣的手段之一。
此時即便不是朱標繼位,而是其他皇子上位,明朝未來的皇後,都是出身非常顯赫的。
不過,等到朱標的原配太子妃常氏繼位之後,我們就會發現,朱元璋的思路,已經發生了變化。
他沒有給太子指婚一個高門貴女,而是直接把朱標的側妃呂氏扶正了。
呂氏,是太常寺卿呂本的女兒。明朝的太常寺,負責掌管祭祀和禮樂,沒有多少權力,太常寺卿則是正三品官。
呂本在史書上最大的存在感,就是他這個當上了太子妃的女兒。
要知道,呂氏當上了太子妃,那就是未來的皇後。從這時候開始,朱元璋已經有意在控制未來皇後的出身了。
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把朱允炆立為了皇太孫。
他為朱允炆選定的皇太孫妃,比呂氏的出身還低,是光祿少卿馬全的女兒。
明朝的光祿寺,負責膳食,而光祿少卿,只是一個副職,是從四品。
可以說,從這時候開始,朱元璋對明朝未來皇後的出身,已經從追求高門貴女、勛臣之後,變成了沒有勢力、沒有家族可倚仗。
而他的兒子,朱棣,則繼承了他的這種思路。
02、自朱瞻基起,後妃基本出身平平
朱棣的太子是朱高熾。然而朱高熾大婚的時候,還是燕王世子,他妻子的出身,不太具有代表性。
並且,雖然朱高熾的妻子出身不高,但是朱高熾的後宮,還是有勛臣之後的,那就是他最寵愛的郭貴妃。
這或許是因為,剛剛坐穩皇位的朱棣,需要勛臣的支持。
而等到朱棣的皇太孫朱瞻基長大成人,在皇太孫妃,也就是未來皇後的候選名單上,就再也沒有高門貴女了。
朱瞻基的太孫妃,一共有2個候選人。
其一,胡善祥。她的父親只是個錦衣衛百戶,且他進宮的時候,她的父親早已離職回家。
其二,孫氏。她的父親,只是永城縣一個小小的主簿。
最終,胡善祥為太孫妃,孫氏為太孫嬪。而朱瞻基的後宮,再也沒有了出身顯赫的妃子。
從那以後,明朝再也沒有出過出身顯赫的皇後。我們來看看朱瞻基之後,明朝歷代皇後,都是什麽出身:
明英宗錢皇後,父親是都指揮僉事。雖然她家從曾祖父起,連續3代跟隨朱棣,還上過戰場,但是官職一直不高。
明代宗汪皇後,家族世代是金吾左衛指揮使;杭皇後,其父直到女兒當皇後之後才有官職記載。
明憲宗吳皇後,父親是羽林前衛指揮使;王皇後,父親是金吾左衛指揮使。
明孝宗張皇後,以鄉貢進入國子監,卻屢試不第。
明武宗夏皇後,其父在女兒當了皇後之後,才有官職記載。
明世宗(嘉靖)陳皇後,父親是個屢試不第的秀才;張皇後,父親只留下了一個名字;方皇後,其父在女兒進宮後才有官職記載。
明穆宗(隆慶)李皇後,父親是錦衣衛百戶;陳皇後,父親是個屢試不第的秀才。
明神宗(萬歷)王皇後,父親是工部所屬的文思院副使。
明光宗(泰昌)沒來得及立皇後,原配太子妃郭氏的父親是錦衣衛指揮僉事。
明熹宗(天啟)張皇後,父親是個屢試不第的秀才。
崇禎的周皇後,其父在女兒當皇後之後才有官職記載。
史書裏是這麽說明朝的皇後出身的: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
不過,從上面列出來的明朝各位皇後來看,明朝這些皇後的出身,最常見的,一個是錦衣衛或指揮使,一個是屢試不第的秀才。
她們並不是完全的平民出身,家裏多少有點地位,但沒有一個是高門大戶。
我想,這可能是明朝的宮廷考慮到,真正的平民女子,不見得適合宮廷生活。
而像這些官吏之家,或者是書香世家的女子,培養出來的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既沒有顯赫的背景讓皇帝擔心,又不至於難以適應宮廷。
這是明朝皇帝挑選皇後的理想樣版。
03、明朝皇後為何大多出身平平?
我們可以看到,明朝的皇後,除了朱棣的徐皇後這個特例之外,基本上都是出身於小門小戶。
這和其他朝代形成鮮明對比。
其他的朝代,雖然也會出現像衛子夫、趙飛燕、劉娥這樣出身十分低微的皇後,但是這樣的例子不算多,且她們大多是繼後。
很少有像明朝的皇後那樣,無論是原配皇後還是繼後,除了開國之初需要勛臣的支持之外,基本上沒有高門貴女。
這是為什麽呢?
我想,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其一,防止後宮幹政。
明朝防範後宮幹政,就如同防洪水猛獸一般。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裏明確規定:凡皇後止許內治宮中諸等婦女人,宮門外一應事務,毋得幹預。
為了切斷後妃和外界的聯系,朱元璋還在皇明祖訓立做了很多苛刻的規定,比如後妃不能和大臣見面或聯系,不能向宮外傳遞文貼。
哪怕是生病了,也不許傳喚禦醫進宮看病,只能描述自己的癥狀去取藥。
從小戶人家裏選皇後,就是明朝防止後宮幹政的方式之一。
小戶人家的女兒,從小沒有接觸過朝政,所以很難對朝政有發言權。
又沒有什麽家族勢力,自然也很難有權臣或者重臣支持她們幹預朝政。
而且,她們的家族沒什麽大人物,皇帝想限制她們的自由,或者苛待她們,也是無所顧忌。
明朝也成了自秦漢以來,沒有二世而亡的大朝代裏,唯一一個沒有太後垂簾聽政的朝代。
其二,防止外戚坐大。
自從漢朝以來,外戚,一直是讓皇帝們頭疼的問題。
漢朝的王莽,北周的楊堅,都是憑借外戚的分身,扶搖直上,最終篡位。
唐朝的長孫無忌,也一度讓皇帝頭疼不已。
從宋朝開始,外戚不允許擔任朝廷裏的重要職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宋朝也就沒有什麽有名的、能夠禍亂朝綱的外戚了。
到了明朝,不僅吸取了宋朝的經驗,外戚不允許擔任高官,還更進一步,開始限制皇後的家世。
皇後都出自小門小戶之家,家族沒有實力,也沒有背景去幹預朝政,自然也就威脅不到皇帝了。
因此,在明朝,也沒有出現過可以左右朝政的外戚。
像明孝宗張皇後的兄弟那樣橫行鄉裏、為禍一方,差不多就是明朝外戚最大的危害了。
這和漢朝時期足以顛覆朝廷的外戚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
其三,皇權高度集中的體現。
明朝除了徐皇後之外,再也沒有出身高門貴女的皇後,這也從另一個角度體現出,明朝沒有權臣。
例如,在漢朝,漢宣帝不得不娶霍光的女兒,漢平帝的皇後是王莽的女兒,漢獻帝的皇後是曹操的女兒。
這些皇後的父親,都是可以廢立皇帝的權臣。朝政大事,皇帝說了不算,他們說了才算。
可以說,這些皇後,都是他們硬塞給皇帝的。
而明朝276年,沒有出過一個權臣。
即便是最有名的張居正,也不過是趁著皇帝年幼、太後支持,對朝堂之事有比較大的話語權。
他和前代那些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臣,實在是差得太遠了。
沒有權臣,自然也就不會有皇帝被迫娶權臣的女兒。
這也是明朝皇權高度集中的標誌之一。在明朝,已經沒有了權臣生存的土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