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大內探論蔣胡關系有意思

2023-12-18歷史

一九五四年六月一日胡璉奉派出任新組建第一軍團司令,下轄四個軍、十二個師,司令部設於台大思源校區正對面自來水園區,後遷至中壢龍岡。

胡一任司令三年,在這三年中,胡除蓋幾所眷宅外,政績乏善可陳。在胡璉相關著作中,對身膺重任防衛首都的軍團司令敘述,僅有短短幾行字,暗示胡對此職位未放心上。兼以虧空案,東山島作戰檢討報告,反共救國軍整編事務,蔣介石下令禁止港金貿易業務等事件紛擾,令胡頗為煩悶。

胡晚年回憶,原本第一軍團司令乃是劉安祺接任,周至柔通知胡給予三個職位,由胡自行挑選,一是參謀次長,一是陸軍副總司令,一是黃傑接陸軍總司令,遺缺台北衛戍司令由胡調任,胡均婉拒。

詎料命令釋出接任第一軍團司令就近看管,反而將劉安祺擠走調任澎防部司令,僅轄一個師、一個要塞區,令胡對劉頗感歉意,認為胡來劉去,是胡占劉的職位,心中過意不去。

回過頭說,劉玉章出任金防部司令,也是意外。劉原本內定擔任第八軍軍長,命令釋出直升金防部司令,軍長職務由副軍長郭永直升,後隨劉玉章赴金駐守。

蔣介石將胡統轄部隊全數調回台灣,改派劉玉章人馬至金,在當時屬不尋常調動,目的是「削藩」,看在胡璉眼裏,蔣介石做得如此決絕,難免有「抗爭」情緒,不料卻被蔣介石指斥為「吳國楨叛變」,暗示蔣胡師生關系,已從「暗鬥」升至「明爭」階段,令胡璉唏噓不已。

蔣對胡璉如此,連蔣經國愛將高魁元,也卷入蔣胡之爭。高魁元是古寧頭戰役反擊軍總指揮,於一九五○年十二月率十八軍駐守澎湖,脫離胡璉指揮序列後,再也沒有回歸胡的掌握。

一九五五年高魁元升任陸軍總部政治部主任,一九五七年春國府當局成立反共義士總隊,蔣經國意促高魁元接總隊長,高幾經考慮接任該職。由於總隊長職務屬少將編階,高時任中將主任,雖是兼任,以高階低占,高願意接任低階委任完全破壞軍中倫理,應極力避免,然高非但不抗議,甚至表達「欣然接受」意願,目的是向蔣介石宣誓效忠立場。透過忠貞測試,蔣經國旋即解除高兼任職務,直升副總司令,成為蔣介石最受器重的將領。

前參謀總長賴名湯於日記中批評高的才具至多是「高班長」,但高的官階隨委屈低就,步步高升則是不爭的事實。從胡高親身經歷事例顯示,蔣胡關系暗潮頻生,雖沒有刀光劍影,但蔣對土木系或出身十八軍將領處處猜防,則是胡擺脫不掉的夢魘。

難怪胡璉常對上門請托將領說:「我保舉的,總統一個都不用;我處分的幾位將領,他都重用。用人是藝術也是門學問,你們請我保舉,不是害了你們。」

當然蔣胡之爭暗潮頻生,還有一項關鍵因素,就是陳誠政治地位的升降。胡璉是陳誠一手提拔的將領,國府來台三個完整軍的十二兵團,不但聽從胡璉指揮,也是陳誠政治資本,於此蔣介石多次暗示胡效忠於蔣,胡以「一事二主兩俱無傷」,態度表明支持陳誠,效忠蔣介石,蔣默然不語。

爾後出身十二兵團或土木系將領,於軍中備受壓抑,即與胡對陳誠支持有關。待胡遠走越南,陳誠病故,蔣經國掌握實權,土木系或十二兵團出身的將領始獲升遷,陳誠的政治資本經蔣經國成為穩定軍系的一股力量,這是蔣介石忌諱所在,也是蔣經國手腕高明的顯現。

蔣經國自薦出任金防部司令

蔣經國與陳誠雖有權力之爭,但蔣經國在政壇輩分上畢竟與陳誠差了一截,彼此還能維持均衡態勢。而胡璉與蔣經國年歲相仿,胡長蔣三歲,反而成為權力競逐物件。

一九五五年八月二十三日蔣經國處理孫立人案和情報系統整編問題,飽受內外抨擊,兼以孔宋家族成員結合情治老將有意將蔣經國逐出情治門墻之外,使蔣經國已有不如歸去之感。

為遠離台北政壇的是非,蔣曾向其父蔣介石毛遂自薦,懇請辭去本兼職出任金防部司令兼福建省主席,以示沈潛之意。此議遭蔣介石拒絕,但訊息傳出,陳誠、胡璉等人很不以為然,認為蔣經國出任金防部司令有違軍系倫理,何況蔣經國連師長、軍長資歷都沒有,若擔任前線指揮官,其他有資歷的將領情何以堪?

連帶影響軍系將領對蔣氏父子領導統禦的觀感。這也是陳誠、胡璉對蔣經國印象不佳的關鍵所在。

鋪陳胡璉、陳誠、蔣介石、蔣經國四角關系的變化,有助於理解高層決策體制運作與胡璉政治處境的難為。非身歷其境者,很難知悉軍政關系互動的微妙。

如胡任第一軍團司令期間,與美軍顧問團、太平洋總司令部、CIA駐台單位之間,關系相處非常融洽,彼此對談常被援引為軍援指標,蔣經國書信集提及胡被美方稱譽,如「與美太平洋總司令談話時引證,……兄在來書中所提供有關供應問題,恉已由家父(蔣介石)分交各單位從速辦理矣!……」

類似話語明為稱譽,實則告誡,胡不解政治奧妙,於此可見。事業上胡璉常年與美方高層來往已犯政治忌諱,多次登艦與美方密談,事後雖有書信提及,但規避監控,其心可議。

不說胡璉,談羅友倫。羅是蔣經國指派的總政戰部主任,於生日誕辰接受部屬在國賓飯店慶生,旋即接到蔣經國電話,表達祝賀之意,不久送來壽面。此舉明為祝賀,實則告誡,令羅友倫冷汗淋漓。胡的登艦密談與羅的壽誕慶生,故事本質雖有不同,但監控做法卻如出一轍,暗示猜忌之心既起,胡璉更加難為。

一九五七年六月胡任軍團司令長達三年,是月蔣介石多次召見,意促胡回任金防部司令,胡改推薦由劉安祺或高魁元接任司令。蔣執意要求回任,胡仍婉拒,雙方僵持,蔣提出胡晉任二級上將回任金防部司令,胡勉為其難接受,這是金防部成立以來,唯一的特例。

蔣介石之所以要求胡璉回任,原因為:

(一)反共救國軍因編遣問題軍紀與逃亡現象日益嚴重,盼胡運用影響力為國防部解決難題。

(二)劉玉章與福建省主席戴仲玉因權責問題常起沖突,造成金門人心浮動,望胡回任處理這則棘手問題。

(三)對手於韓戰結束後重兵集結於閩廈,派胡回任坐鎮有助於軍心士氣的提升。

(四)蔣介石有意反攻大陸,胡璉熟悉反攻區閩粵贛地理形勢,兼對金門戰場了如指掌,不必適應戰場環境,即能領兵作戰。

(五)國軍將領中唯一對兩棲、三棲作戰有實戰經驗的就是胡璉,出於「保本」與「破敵」考慮,胡是現階段最為適合人選。

(六)美軍顧問團對胡璉治軍頗為稱許,兼以九三炮戰後,美國軍援物資源源不斷挹註金門,以胡璉過去與CIA、美軍高層交誼密切,胡回任的確是合適安排。

胡璉奉派二度回任金防部司令,行前與蔣介石又因人事問題發生爭執。

胡晚年回憶說,金防部司令兼反攻軍總司令,為謀戰場需要,希望出任師長、團長者必定有戰場經驗,使能上陣破敵。故而胡建議司令官是否有權責任免師、團長。

蔣介石堅不同意,蔣認為任免文武百官是統帥權威,不宜由司令官徑行任免,但為顧全戰場要求,蔣勉強同意司令官有任免團長權力,師長以上將領,還是應該接受統帥排程。

對此胡有不同意見,以劉玉章而言,金門一個軍、五個師,其中一個軍、三個師都是劉玉章五十二軍老部隊,從東北到上海,轉舟山至台灣赴金門,均是久經戰陣的雄獅,另二個師,一是羅友倫嫡系部隊從東北轉戰台灣,一是胡璉部隊曾參與東山島戰役。這五支駐軍部隊,都是戰場經驗相當豐富的善戰之師。

而胡再度回任,駐守金門六個師,僅有二名師長有戰場經歷,其余四名未經會戰以上戰陣洗禮,顯得有些指揮信心不足的窘況,故而胡建議是否將有戰陣資歷的師長級指揮官優先調至金門任職?兼以胡也順勢呈報三位師長人選供蔣介石裁示。

胡推薦人選依序是李向辰、蕭宏毅、雷開瑄,其中李向辰、蕭宏毅是登步島大捷的團長,而雷開瑄則是古寧頭大捷的二○一團團長。這三人共同特性是熟悉海島與島嶼作戰。詎料胡的推薦,遭蔣介石拒絕。二人為師長人事爭執不休,對胡上任顯然不是好兆頭。

一九五七年七月一日胡回任金防部司令,此時金門歷經一九五四年「九三炮戰」,美援物資已進入金門,胡璉無需搞「貿易經商」解決戰地困境。

胡回任需要解決的問題,依序為:(一)工事地下化;(二)完成環島道路鋪設;(三)加強部隊戰訓;(四)整建營房;(五)持續構築指揮所擴建工程;

(六)辦校興學整建校舍;(七)偵測敵情適時發起反制作戰;(八)改善軍民關系嚴整紀律;(九)秘密籌建反攻兵力建立沿海據點;(十)協助整編反共救國軍。

這些專案看起來都是照表操課,但有一項必須規避美軍顧問團幹涉,即是隱藏於洞穴內部的海龍舟操演。

該批海龍舟是蔣介石請托孔宋家族籌資,透過日本秘密建造快速舟艇運載部隊沖向廈門海灘,此即所謂「海龍蛙兵」的由來。

對於最高當局的保密措施,就胡璉來說,與其保密,不如坦誠以告,而免事後解釋。於是胡不顧禁令,委婉告知美軍顧問,這支部隊存在目的。詎料胡的舉措,引起蔣氏父子的不滿,認為胡與美軍顧問關系密切,失真「尊嚴」。嚴令胡要把握分寸,不得「坦誠」告知美軍顧問金門兵力部署全況。

胡璉事例,反射於愛將高魁元身上,卻是不同的做法。

高魁元擔任第二兵團司令期間,某次與美軍顧問乘車視察軍務,在車上該顧問說了不得體的話,隔沒幾天蔣經國會見顧問團高層,拿出錄音帶,請高層回去後,節制部屬不當言行。

從胡高事例看來,胡降高升是有「因果」關系。胡對美軍顧問坦誠,意圖解決戰地困境。而高對美軍顧問防制,不欲卷入是非之爭。

其中沒有對錯問題,只是處置方式不同,但蔣氏父子處置方法相當微妙,在戰地隱忍不發,在台灣後方則反應迅速,從而影響胡高二人仕途發展。

之所以談這段故事,在於胡璉回任金防部司令,戰場形勢已非當年胡可專斷獨行,政治因果的復雜,使胡無法專註軍務經營戰場。反成為戰場執行官,令胡很難適應戰場環境。

胡曾說一段故事:一九五三年七月十七日東山島戰役部隊撤退時,胡璉請求空中支持,空軍派八架戰轟機轟炸東山島共軍炮兵陣地,接連兩波密集轟炸,各部隊順利登艦撤退,沒料到返航隔日金門接到周至柔問責電話。

七月二十二日上級單位派專案組來金調查空襲狀況,要求爾後軍事行動必須通報美方。此時金門不納美援之列,美方只能告誡,不能幹預金門軍事行動,使金防部逃過劫難。

沒想到金門納入美援之後,不得「主動」攻擊形同司令官緊箍咒,連打一枚美援炮彈裝備,都需美方同意,仗要怎麽打?考驗司令官智慧。

胡璉第二次奉派出任司令官,在高層遙制、美軍顧問團牽制、內外受制狀況下,註定胡幹不久。故而胡當時的幹勁,不如第一次。

回想過去,胡在無中生有情勢下,任事積極,無論走公、走私搞得虎虎生風,如指使臂指揮四次外島作戰。

胡在【金門憶舊】一書中特別指出,外島四次作戰打仗用款,都由金門物資供應社盈余下支出。突擊南日、湄州以及東山島作戰的部份登陸船艇雇用費等都是「金門自理」,胡未憂懷喪誌,將島嶼作戰特性「勝則殲敵、敗則被殲」發揮得淋漓盡致。

然而二度來金,胡的氣勢,遠不如第一次來得強悍。究竟是什麽原因,促成胡不如歸去?為何「八二三炮擊」不到四天,胡向蔣「請辭易帥」?這是研究八二三炮戰歷史,永缺的一頁史實。

孰實為之?孰令致之?使蔣胡師生關系「一炮生變」?在文書檔案中看不出蔣胡關系生變的跡象。

幸好在胡保留二十四封函劄內,清楚載明「生變」原因,從人事、戰備、補給、敵情、方略,胡的戰備方針與蔣介石有違,導致炮戰發生不到四天,即向蔣「請辭易帥」,原因出在「後方指揮前線」,不肯「放權讓利」所致。

蔣介石不放手胡璉強要

蔣介石不肯放權讓利,怨懟發生在平時,彼此尚可相安無事,若遇戰時,則心結叢生,「公怨私仇」反而成為情誼惡化導火線,沖突很難避免。

胡璉回憶,二度回任蔣似乎對他很不放心,經常借故叮嚀,大小事都不放過。如使用水泥建材修築公路之事,蔣多次過問此事,希望少構工,多修地下工事與戰防掩體。

過去在劉玉章擔任金防部司令,即已進行指揮所工事地下室,將設於金寧鄉庵前作戰中心遷至太武山,整天開山挖洞,修築坑道。由於金門是花崗巖地形,日夜趕工,每天僅能前進一公尺,兼以空壓機為美援裝備,非經台北同意,不得隨時支用。

何況,劉幾經申請,除蔣介石同意增援一台空壓機,金門沒有多余空壓機,只靠徒手挖掘,既危險又耗人力,胡認為工程機具不完備狀況下,能做多少算多少。何況,胡多次申請空壓機,國防部都沒有回音,導致進度緩慢,胡也不以為意。

其次有關水泥建材問題,胡拿去辦校興學,鋪設道路,胡承認確有此事,但需做澄清。

一九五三年以前,台灣受限於財政支出,哪有水泥可支持金門建設,待美援物資來台,全數掌握在高層手中,當時兩任參謀總長周至柔、桂永清認為,大陸上到處做鋼筋水泥工事,等到實際作戰時,都沒用上。所以周桂二位總長反對鋼筋水泥運至金門,優先處理台灣防務。

兼以美軍顧問團長蔡斯也認為,廈門有日軍永久性工事耗費許多建材,都派不上用場,故而金門構築永久性工事,絕對是浪費。所以在參謀本部與美軍顧問團齊聲反對下,金門縱有動支鋼筋水泥,乃是小批次,絕非將鋼筋水泥用於辦學興教與鋪設道路。如金門中央公路鋪設,是歷經胡劉兩任司令官完成,說明胡「不務正業」系訛傳。

事實真相是,劉玉章於司令官任內,親身向蔣介石呈報地下工事重要性,要求撥付鋼筋水泥作為戰備工事基本建材,蔣同意,數月後「九三炮戰」爆發,所築工事的確發揮戰防效用。從此大量鋼筋水泥建材運用金門,如美軍顧問團長蔡斯於韓戰結束,將美軍剩余一萬多包水泥海運至金,供劉玉章使用蓋營房與民房,就是明確例證。

待胡二度回任,鋼筋水泥供應不成問題,胡鑒於部隊過去因應作戰需求,拆房舍、取門板、拿墓碑、挖田埂、抽梁木、取材火,幹盡「缺德」事,為彌補金門民眾「支前安後」,胡懷虧欠之情,大肆進行民生建設,也在情理之內。

唯應檢討的是,駐軍每日大興土木,忽略戰備工事構築,導致炮戰發生時,因指揮所、火炮、人員居住等掩體設施不足,而形成重大傷亡,胡難辭其咎。

關於掩體不足形成傷亡,胡未推卸責任,認了這則事實。只不過胡強調的是分兩階段,第一階段是國防部僅提供少許的鋼筋水泥,胡未拿去還人情;第二階段胡將物資還人情,「虧欠」是胡考慮重點,「無話可說」,是胡應予承擔的責任。

其實胡拿鋼筋水泥還人情,軍長劉雲瀚等人很有意見,與胡爭執多次,劉認為軍以戰為主,主要任務是強化戰訓、構築工事,將部隊用於民生建設,似舍本逐末、浪費兵力。

胡不以為然,為此事胡召集營級以上幹部講話稱:「上帝已在金門四周挖了一道又深又寬的外壕,你們都不能信賴它?如果它都不能擋住共軍,難道你這條小小的外壕就能擋住嗎?」,此因胡認為,金門幅員太小縱深有限,一旦被敵登陸成功,據點僅能作反擊支撐,並非固守陣地,深高溝壘反而拘束兵力運用。胡還說,廈門、上海、舟山,政府耗資數倍於金,才是浪費資源與兵力。

胡璉將水泥建材用於民生設施,曾多次被檢討,胡依舊是我行我素,連蔣介石要求應致力於戰場經營,胡不改其誌,雙方為此事發生多次沖突,導致戰事爆發後,軍士傷亡慘重,胡下定決心呈辭,以示負責。

胡璉強杠蔣介石,就胡璉說法為:

(一)金門能否守住,關鍵不在於軍隊員額多寡,而是民心向背。胡曾建議金門六個師,猬集小島,運補困難,是否抽調一至二個師回台,遭蔣介石指斥。或許胡的提議與美方金馬撤軍建議不謀而合,使蔣認為胡與美軍顧問團一鼻孔出氣,對胡頗為不諒。為彰顯統帥權威,蔣介石非但不撤兵,另通知胡璉,在台灣的三十四師已集結待命,準備增援金門。令胡必須為增援部隊駐地傷神煩惱,被迫接受軍令。

(二)在金門防衛司令部、軍部、師部雖有炮兵單位編制,但各類別火炮中,一○五榴彈炮僅能打到海岸邊緣,一五五榴彈炮雖可打到廈門,均非遠端武器。胡曾請求增援長程火炮,受制於美方,遲遲未交運,待炮戰發生時問題才獲解決。

蔣介石對此曾問責胡璉,令胡相當無奈。事實上,憑借胡與美方交誼,處理此事並不困難,唯胡沒積極爭取,以致在反炮戰過程中,胡應對作為舉止乖張,連時任國防部長俞大維對胡處理模式都有怨言,更遑論蔣介石。

的確胡在反炮戰期間沒有強勢作為,不容卸責。如炮戰損耗二十九門火炮,說明炮兵部署與掩體設計都有問題,這是胡應當承擔的責任。

(三)蔣介石與胡璉對軍情誤判,也是彼此爭執的原因之一。

由於一九五六年共軍曾增兵閩福目標馬祖,一度使台海局勢緊張,後因危機引信拆除,馬祖戒備解除。

然而在一九五八年四月至七月間,共軍在福建地區進行實兵演習,時間長達三個月,七月十三日演習結束,部隊沒有返回駐地,就地待命,使國府當局意識到大戰將臨,當時除俞大維外,軍事首長一致判斷共軍目標將針對馬祖而來,於是蔣介石指示陸戰師增援馬祖,經俞大維阻止陸戰隊返回駐地。此時俞大維分析,共軍目標是金門。

再經俞大維親自搭機偵察當面共軍部署態勢,判定共軍攻擊目標為金門後,力陳強化金門防務。蔣介石轉而支持俞的意見,而胡則認為共軍沒有登陸跡象,於是在判斷敵情失誤狀況下,並未強化戰訓。

我曾問過俞大維對八二三炮戰胡璉指揮的看法,俞很清楚的指出,胡於戰前仍不相信共軍敢攻擊金門,所以未強化部隊戰訓。

其次金門工事構築不實,人員、彈藥掩體過於靠近火炮易生災害。

再者金門與海軍運補之間從未進行協調,導致運補權責不明,影響物資輸送。

更嚴重的是,金門通訊部隊能量不足,炮擊時與台灣之間通聯幾乎為之中斷,致後方不知前線狀況,而前線無法將軍情與戰損上報,後果之嚴重,難以想象。

對俞大維的看法,其實在【蔣介石日記】、【陳誠日記】均有記載,但沒有如俞大維說的那麽直接。暗示胡於第二任金防部司令官任內,早就銳氣全消,兼以政潮洶湧,胡的去職已是時間早晚問題,「應對無方」是胡下台主因。

當然胡也有委屈,如炮戰前夕,參謀總長王叔銘抵金視察軍務,離去前,王叔銘突向胡璉轉達蔣介石指示「密令胡司令官,指定一位司令官代理人,該人選除司令官、其本人以及我個人與層峰知道外,不得對任何人透露,以備不測時代理」。這則密令等同否決法定職務代理人趙家驤晉升機會,蔣介石用意為何?令胡璉、劉鼎漢等人百思不解。

當年金防部有七位副司令官,依序是趙家驤、柯遠芬、吉星文、高舉(海軍)、章傑(空軍)、張國英(少將軍長)、張星源(少將防炮司令),扣除高舉、章傑、張星源非陸軍系統不可能擔任代理職務外,其余代理順序是趙家驤、吉星文、柯遠芬(兼政治部主任)、張國英。

依法定代理胡璉如有不測,代理人是主管作戰業務的趙家驤。而柯遠芬雖名列第二位,但柯兼任政治部主任,受制於體制,代理並不適宜。至於吉星文僅是督導後勤業務,代理也不適合。

扣除這兩位副司令官,僅余張國英,然張是少將軍長,代理司令官職務,以資淺指揮資深,於體制不合。

是以蔣介石密令,就是意促胡推薦張作為司令官的首席代理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