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30年的流亡生活,受盡屈辱,他才是秦國真正意義上的奠基者

2024-04-14歷史

很多人看秦國歷史時,多半會將眼光投向秦孝公與商鞅變法上,認為其才是秦國崛起的先驅。而實際上,秦國的中興真正開始於秦獻公,他是秦國歷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國君。一生都懷有強烈的中興秦國的壯誌,在位期間透過多項改革,使其成為推動秦國中興的重要先行者,更為秦國日後的變法圖強與統一奠定了堅實基礎。

公元前424年,秦靈公之子公子連出生,這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秦國歷史上第二十四代國君——秦獻公。

公元前415年隨著秦靈公的去世,本就衰落的秦國又陷入了混亂之中。年僅9歲的公子連深陷權力之爭的漩渦。流亡晉國的公子悼子回到秦國爭位,按輩份這位是公子連的叔祖,同時又有重臣擁護。不得已公子連在家臣的護送下開始了魏國的逃亡生活。

這時的魏國正是歷史上久負盛名的魏文侯執政期間,他招賢納士,致力於政治改革,制定了【法經】,實行開明的獎罰制度,使得魏國一時間國家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一度成為諸侯強國,甚至占領了秦國河西之地大片土地。

流亡魏國的公子連

而此時的公子連已經是一個流落魏國寄人籬下7年的熱血青年,這種失地之辱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屈辱感。公子連親自見證了魏國社會變革的力量,這種超強的國家活力在公子連心裏深深的紮下了根,為其日後振興秦國堅定了決心。

公元前385年,繼位才兩年的秦出公年僅4歲,其母秦小主夫人專權,濫用宦官,很多有才的臣子隱匿不出,致使國政混亂,百姓怨聲載道。而這時的公子連已經流亡魏國整整30年,眼見秦國淪落如此,心急如焚的公子連有心回國取代秦出公以振興秦國。

本就想染指秦國內政的魏武侯立即表示自己願意幫助公子連回國取代秦出公。公子連知道魏武侯只是想扶植一個傀儡君主,進而控制秦國,所以斷然拒絕了魏武侯的好意。而魏武侯也並沒把握好這次機遇,為日後埋下了禍根。

一心想要回國奪權的公子連

公子連想要回國的訊息很快傳到了秦國國內,秦小主夫人聽到這個訊息後大吃一驚,立刻派一大將領兵以阻擊敵寇為由前去攔阻。在焉氏關塞(今甘肅平涼西北)和公子連碰個正著,本就不滿秦小主夫人的將士見公子連於是立刻嘩變,護送公子連一起回到雍城(今陜西鳳翔東南)。並處死了秦出公和秦小主夫人,公子連正式繼位秦國國君,即秦獻公。

公元前384年,急於振興秦國的秦獻公繼位不久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是廢止了實行了300多年的人殉制度。秦獻公宣布「止從死」,從法律上徹底廢除了人殉制度。

這項制度的廢止有三大好處:1、從根本避免了青壯年無端的消耗,秦國本就地廣人稀,廢除人殉制,為秦國存活了大量勞動力,對秦國的農業和工商業生產非常有利。

推行改革的秦獻公

2、是維護了普通人的生存權,得到了底層百姓的廣泛支持與擁護。秦獻公對內鼓勵多生,對外鼓勵移民,凡是移民來的百姓不管種地、放牧,都與本國人一視同仁,一時間人口數量得到顯著提高,大量荒田得到開墾。

3、是人殉制度並沒有對世家貴族的利益造成直接的損害,所以也得到當時國內世家貴族的預設。人殉制度的廢除,對內提振了國君威望,爭取了民心,對外改善了秦國文化一度落後的形象。

其次,秦獻公於公元前383年實行了第二大舉措——遷都。把都城從雍城(今陜西鳳翔東南)遷到櫟陽(今陜西西安閻良區武屯鄉附近)。

秦獻公的遷都之舉同樣有3大好處:1、舊都雍城的貴族關系盤根錯節,勢力強大,且極力反對改革,對於還沒坐穩君位的秦獻公無疑是極大的威脅。而遷都無疑很好的緩和了新舊勢力的對抗情緒。

秦國盤根錯節的貴族集團

2、就是舊雍城地處關中西部,遠離戰略前沿要塞,訊息滯後。而櫟陽距東方諸國都很近,更有利於君主掌控全域,及時把握戰機,消弭戰爭憂患,強化防衛力量。

3、是櫟陽地處各國商業往來的交通要道,資訊發達,經濟富庶,資源豐富。周邊河道縱橫,對於戰時兵力集結和物資運輸都十分便利。

接著,秦獻公於公元前375年,實行了第三大舉措——編制戶籍。這是一種類似於軍隊的編制,以「伍」為單位,將平民不分城裏、城外「國」與「野」的區分,編戶入冊,稱為「戶籍相伍」。這是一種軍政合一的管理制度,平時百姓相互監督,便於治安和賦役征收;戰時,「伍」又是軍事編制,便於快速征兵。這種戶籍編制既加強了君主對軍隊的垂直領導,又強化了對百姓的直接控制,提升了勞役、賦稅的征收,更是緩解了貴族擁兵自重和動亂的現象

堅決戶籍編制改革的秦獻公

最後是推廣縣制。縣制的形成是管理透過戰爭兼並而來的土地或偏遠之地的一種軍政合一的組織。早在春秋時期,秦國已經在偏遠邊疆地區設定了縣制。秦獻公時他不但集中地設了數縣,並且把蒲、藍田、櫟陽多處設定為縣,以示其在軍事上的重要性。縣制的廣泛推廣,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秦國的軍事動員和管理能力,強化了君主的對軍隊的掌控。

秦獻公不但在政治方面實行了諸多改革措施,在經濟發展方面也做了很多革新嘗試。公元前378年,建立商市,制定交易原則、規範度量衡、劃定了市場位置、明確交易時間,稱之為「初行為市」。這一舉措極大的促進了商業貿易,維護了市場秩序,透過征收營業稅,增加了財政收入,讓國家逐漸富裕起來。

戰爭方面,秦獻公在即位之初就在渭正選動了北伐狄、䝠戎的戰爭,並取得了勝利,占領了大片土地。隨後陸續又對趙、魏、韓發動了5次規模以上戰爭。並於公元前364和362年兩次透過石門和少梁之戰戰勝魏國,不但收復大片河西失地,還一度斬殺魏軍6萬余人,並俘虜了魏國太子、將領公孫痤,攻取了龐城,終於報了寄人籬下之辱和失地之仇,而他也在最後一次戰爭中去世。

一生抱定中興之誌的秦獻公

秦獻公在位期間執政勤勉,賞罰分明,將他在魏國30間學到改革理論全盤套用到秦國振興上,將秦國從衰落的邊緣拽了回來。為秦孝公和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是真正意義上秦國實作再度崛起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