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古人也有「身份證」?它到底長啥樣,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2023-12-19歷史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註」,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 |娛簽兒

編輯 | 娛簽兒

生活在資訊化社會,身份證儲存了我們的身份資訊,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

古人也有「身份證」,不過他們的「 身份證 」記錄的資訊非常簡單,具備的功能,也遠不及現代身份證齊全。

這個「身份證」被稱為印璽,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繁多的種類,它是古代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

那麽,印璽的用料有何講究?它在古代又有什麽重要的 用途 呢?

何為印璽

印璽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

20 世紀 30 年代出土於安陽殷墟的「安陽三璽」,因上面所刻的文字不能辨認,被稱為「奇文印」。

它們有著與婦好墓出土的銅鏡上的裝飾相似的印紐, 雖然目前關於它們是不是印璽還存有爭議,但從其形制和內容來說無疑對之後印璽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印和璽的分開應始於秦代。在秦代之前,人們以金玉為印,龍虎作紐,秦代及以後,天子用玉制作印並稱為璽,天子以外的其他人不能使用璽。

【說文解字】中說:「璽,王者之印也。」可見,印璽何為印璽,本是同源,璽是在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皇權背景下從印璽中分離出來的。

為了滿足統治者凸顯至高無上皇權的需要,與印相比,璽的材料、尺寸,甚至花紋和字型都相對固定。

其材料大多是玉,尺寸受到【周禮】影響,根據文獻記載大多為「方四寸」,花紋圖案則固定為 螭虎紐

在數量上,皇帝也不止擁有一枚璽,而是多枚,且分別用於不同場合,【後漢書】記載,璽可分為皇帝璽與天子璽,前者用於處理國內事務,後者則用於外交事務。

印可以分為官印和私印,其材料多樣,青銅、金、銀、鉛、鐵、玉、瑪瑙、琥珀、煤精、水晶、綠松石、木、象牙、陶、瓷等,皆是制印的可選之材。

秦代之前,人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材料制印, 秦代及以後,根據社會等級對印的選材進行了規定

例如皇後、諸侯王用金印,太子、丞相、大將軍、禦史大夫等用鎏金銅印。

這種規定在制作私印時並沒有嚴格執行,尤其是私印的尺寸大小與形狀也不固定,隨意性較強。

印紐有多種形式,例如覆鬥紐、鼻紐、龜紐、駝紐、虎豹紐等等

印文有陽文和陰文,字型則根據時代發展而變化,戰國文字、篆字、隸書和楷書等字型都在不同時代的印文中出現過。

印在不同時代的別名也有所差異,例如漢代稱「章」「印信」,唐代以後稱「記」「朱記」,明清則有「關防」等名稱。

印璽可以說是在古代是非常的講究,用料和刻印的材質都代表了一定的身份,那麽除了印璽的外觀,它的作用又有哪些呢?

印璽之用

印和璽最突出也是最主要的用途是一致的,即「 示信 」。

這個用途從印璽出現到近現代的變化並不大,見印璽如見人,展示身份資訊的同時取信於被展示的人。

璽因其特殊的地位作用相對單一,主要是為統治者而服務,宣告統治者的身份、地位及統治的正統性與合法性,只是不同的璽用於不同的場合。

印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了豐富多樣的作用, 官印主要用作表明官職和爵位,方便政府各部門之間傳遞文書和稟報軍情

考古遺址中大量出土的封泥即是用官印在泥團上蓋印,封泥是在政府間傳遞資訊時的憑證和「保險」,如果封泥被損壞,則可以證明資訊被偷窺或破壞。

封泥的做法在書寫材料發展演變後,轉化為在文書的關鍵位置加蓋印章,比如今天我們使用的「騎縫章」等,作用依然是防止重要資訊的泄露和鑒別真偽。

當然,封泥的使用並非官印獨有,古人使用私印傳遞個人重要信件時也會做封泥。

私印的用途除了宣告個人身份地位,還是個人參與商品流通、繳納賦稅的身份資訊,也是對自己制作或監督制作的物品「 物勒工名 」的工具。

同時也是鐫刻個人字號、雅稱、寄托誌向,以及在書畫完工時題名的工具。

更有人因一部份私印印紐的瑞獸花紋圖案,或鐫刻文字的吉祥寓意而隨身佩戴,把它當作辟邪祈福的配飾,這種佩戴的做法並非突然出現,也是有一定歷史的。

據記載,秦漢時期對各級官吏官印形制進行規定的同時,也對佩戴官印的綬帶進行了規定,可見隨身佩戴官印的現象早已出現。

不過那時佩戴的目的只是方便隨時使用,而非辟邪祈福,秦漢之後,官印的體積越來越大,不再便於佩戴,辟邪祈福的寓意只有私印才有。

隨著時代的變化,可以說是印璽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但是對於印璽的方寸,古人又該如何進行衡量呢?

「方寸」的背後

印璽於古人,是社會活動中的身份與地位的象征。

於今人,則是解碼其主人身份資訊,反映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特點和古人生活習慣的「密碼」。

我們可以透過年代順序,了解幾枚印璽和古人背後的故事。

皇後之璽 ,該璽為 2.8 厘米見方(邊長為 2.8 厘米的正方形),通高 2 厘米,質素 33 克。

璽身由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璽紐為螭虎形,螭虎腹下鉆孔便於穿系綬帶,陰刻篆書「皇後之璽」四字。

皇後之璽並非考古出土,而是在 1968 年被一名學生在陜西韓家灣的路邊撿到,後被帶到西安交給文物專家鑒定。

由於沒有出土環境,無法確定皇後之璽的主人資訊,但經鑒定它的確是漢代皇後玉璽的唯一實物資料,對於研究秦漢帝後印璽制度有重要參考價值。

曾有人推測其主人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後呂雉,即著名的 呂後

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 ,51該印為多面體印,由 26 個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組成,高 4.5 厘米,寬 4.35 厘米,通體由煤精(煤玉)制成。

無印紐,陰刻楷書「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啟事」「大司馬印」「大都督印」「刺該印為 2.1 厘米見方(邊長為 2.1 厘米的正方形)。

通高 1.5 厘米。通體玉質,鴟鸮(貓頭鷹)紐,造型奇特。印文「劉賀」二字為陰刻篆書,左右等分。

劉賀 」印出土於海昏侯墓棺槨內墓主人遺骸的腰部位置,與其他出土於海昏侯墓的印不同,「劉賀」印直接確定了墓主人的身份。

一生極具戲劇性色彩的西漢海昏侯劉賀,為之後的考古發掘、資料整理和科學研究提供了確切的身份資訊。

雁門郡之印 ,該印為 5.5 厘米見方(邊長 5.5 厘米的正方形),通高 4.3 厘米,質素 261.6 克。

印身為銅質,有鼻紐,陽刻「雁門郡之印」五字。雁門郡之印由私人收藏家自日本購回,據形制和印文判斷是唐代中期雁門郡官印。

雖然無法透過雁門郡之印判斷其曾經的主人是誰,但其記載的地名「雁門郡」為我們考證唐代歷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 物證資料

據史料記載,雁門郡設郡可追溯至公元前 300 年,之後不斷改、廢、立,唐代雁門郡共存在 17 年,即 742 年至 758 年,結合地名反推可以得到雁門郡之印比較確切的制作和使用年代。

海昏侯「劉賀」印,雁門郡之印清「與竹同虛」印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史之印」「柱國之印」「獨孤信白書」「信白箋」「信啟事」「耶敕」「令」「密」等文字。

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同樣是被撿到的,時間是1981 年,地點為陜西旬陽的路邊。

雖然不是考古出土,但是透過其上所刻的官職可以判斷擁有者為歷史上著名的南北朝名將獨孤信。

透過多面體鐫刻的不同文字,則可以感受到這是一枚集官印與私印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印,不同場合使用起來十分方便。

清「與竹同虛」印,該印為不規則形狀,形似竹子,刻有印文「與竹同虛」,邊款「江寧黃瘦竹篆」,是清人黃文瀚私印。

黃文翰字師竹、瘦竹,號揖竹詞人,善於刻印,有一些詩句傳世。清「與竹同虛」印造型精巧獨特,打破了傳統印璽的形制、 印文內容以及用途限制,是明清時期盛行的私印文化的代表

當時的私印不再僅表示其主人的身份地位資訊,而是能夠寄托個人誌趣與閑情雅致, 這與我們今天個人收藏的印章風格幾乎相同。

印璽在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並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印璽的材料反映了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財富狀況。

它的字型和紋飾,往往具有獨特的風格和特色,同時也可以反映當時的古人文化風貌和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