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為將當有怯弱時!陳賡斷然決定:這一仗無論如何不能再打了

2024-05-10歷史

1947年春,晉冀魯豫野戰軍四縱及太嶽軍區部隊,在陳賡、謝富治率領下進軍山西南部地區。

這支大軍勢如破竹,在短短21天之內,就一口氣解放了25座縣城。

4月底,他們又接到最高指揮部的來電:相機奪取運城。

5月8日,部隊對運城發起了總攻。

然而戰鬥打響後,進展卻非常不順利。敵人憑借占據絕對優勢的武器裝備拼死頑抗,讓我軍犧牲了不少幹部戰士。

在兩軍相持階段,陳賡派通訊科長戴其萼去運城了解各旅的攻城情況,讓他特別留意旅長們都做了些什麽、說了些什麽。

當晚,戴其萼回到司令部,介紹了他所看到的種情況。

戴其萼匯報完畢,陳賡楞了一下,說道:「完了?」

「完啦。」

「就這些?」

「就這些。」

陳賡沈思片刻,對戴其萼說道:「從你匯報的情況來看,東關和西關目前都不具備城條件,只有周希漢指揮的十旅在西關情況比較樂觀。」

「沒錯。」

陳賡的語氣忽然變得非常嚴肅,繼續問道:「你認為周希漢確實認為有把握登城嗎?他真的想攻城嗎?」

「他可是向縱隊表了決心,這我記得很清楚。」戴其萼陳述著當時的情況,盡可能說得詳細一些。

陳賡認真聽完,忽然嘆了一口氣:「唉,你受騙了,你根本不了解他!」

這句話很突兀,讓戴其萼驚愕不已,不明白司令員何出此言。

陳賡說道:「我很了解周希漢。他如果認為有把握,提出問題後就會有解決問題的答案。可是你註意到沒有?他現在提了一大堆問題,卻一個答案都沒有。這就說明,他沒有把握,不想打。他在前面都沒答案,我們就更回答不了啦!」

戴其萼仔細一回想,確實是這麽回事,這時他不禁被司令員對人對事的洞察力所深深折服。

陳賡在房間裏來回踱著步子,過了很長時間才說話:「我現在正盤算一個問題,要下決心打運城的話,至少要傷亡七八千人。即使攻下來,這代價也太高了!」

「再者,如果攻不下來怎麽辦?那就得被迫撤出戰鬥,這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陳賡繼續思考著,他明白上級要拿下運城、解放晉南三角地帶的決心有多大,但此時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

運城守敵原為地方保安部隊,在胡宗南增調晉南的援兵進入該城後,使運城守備力量激增至2萬人。

運城是易守難攻,四周都是開闊地,除西關有居民房屋外,其余各關居民住宅甚少,而且城墻高聳,工事密集……

陳賡是一名身經百戰的名將,執行過各種各樣的命令,從沒打過折扣。以他的指揮能力和部隊的戰鬥素養,部隊一定能拿下運城。

但是,圍打運城會帶來另一個後果:為勝利付出沈重的代價,將不可避免地犧牲不少戰士寶貴的生命!

這些想法,陳賡並沒有跟戴其萼細說,只是最後提醒戴其萼,現在他還有沒下定決心不打,而且必須上報最高指揮部。今天他所說的話必須絕對保密。

第二天一大早,政委謝富治來到指揮所,急切地對陳賡說:「老陳,你怎麽還不下攻城命令?」

陳賡輕聲說:「我考慮,運城不打了。」

謝富治一聽就急了,嚴肅地註視著陳賡說道:「這怎麽行?這不是讓兄弟部隊看笑話,說咱們……孬種!」

陳賡難以察覺地笑了一下。

「這麽點大的縣城,我們又不是打不贏,把部隊拉一下壓上去,總能搗開一個城門!」

謝富治瞅了一眼坐在床沿上的陳賡,問:「你是不是腿病又犯了?不行的話,你留在這兒,我和副司令上前頭去指揮!」

陳賡斬釘截鐵地說道:「老謝,這一仗無論如何不能打!他們罵我陳賡怕死也好,罵我違抗上級命令也好,我不能拿戰士的生命當兒戲,少說也得犧牲七八千人,得不償失。還是考慮考慮吧!」

「愛護士兵我懂,然而猛虎之猶豫,不如蛇蠍!兵貴神速,不能延誤戰機……」

「戰機戰機,你別凈說大道理!」陳賡把手一揮,情緒有些激動。

正說著,遠處傳來隆隆炮聲,隨後有電話打進來,向陳賡報告戰況:運城敵人猛烈開炮,我軍犧牲了不少戰士,陣地雖然守住了,但很難再組織起有力的反擊……

陳賡放下電話,卷起袖子,隨即又脫下帽子,扭著痙攣的手斷然說道:「我們還在這兒討論個屁!這種開闊地,很難組織有力的反擊!這一仗無論如何不能再打了!我命令部隊馬上撤離!同時報請最高指揮部,犯錯誤我一人頂著,沒有你政委的事!」

謝富治說道:「那好吧,我馬上去做撤離的說服工作。」

事實證明,陳賡「不打運城」的決心下對了,最高指揮部也很快同意了陳賡的意見。

後來的情報顯示:當時胡宗南援軍的大炮就安放在火車上,只要決策稍晚,或硬打,巨大的傷亡則不可避免。

4個月以後,太嶽八縱和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第二次包圍了運城,盡管此時陳謝大軍已渡過黃河打到敵後,全國戰局有了很大好轉,但仍經歷了長達3個多月的苦戰攻堅,才最後拿下運城。

也正是因為運城一戰保存了實力,才有了後來飛渡黃河的奇跡。

漢末軍事家曹操經常訓誡手下的猛將夏侯淵:「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意思是身為大將,勇猛無畏固然可貴,但一味逞強的匹夫之勇卻決不可取。陳賡大將讓部隊及時從運城撤軍這段歷史,恰恰印證了曹操所說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