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赫連勃勃:十六國時期的梟雄與統萬城的傳奇

2024-07-27歷史

赫連勃勃原名劉勃勃,是匈奴鐵弗部首領劉衛辰的兒子,他的家族與鮮卑有著世仇,曾多次遭遇鮮卑的打擊。

在拓跋珪崛起後,鐵弗部更是被攻滅,而赫連勃勃僥幸逃脫,奔鮮卑叱幹部,後又被送給後秦將領高平公沒奕於,沒奕於將女兒嫁給了他。

赫連勃勃身材魁梧、儀表俊美,且性情聰慧善辯,後秦君主姚興對他十分禮敬,封其為驍騎將軍、加奉車都尉,常與他討論軍國大事。

弘始四年(402年)以後,姚興將後秦控制的劉衛辰舊部配給赫連勃勃,加封他為安北將軍、五原公,讓他鎮守朔方。赫連勃勃回到朔方後,聚集了許多其父原有的舊部,勢力不斷擴大。

公元407年,後秦與北魏遣使通好,赫連勃勃知道後意欲叛秦,當時柔然社侖獻馬八千匹給姚興,經過大城時,赫連勃勃扣留馬匹,並召集部眾三萬人偽裝在高平川打獵,襲殺其嶽父沒奕於,兼並其部眾,眾至數萬。

隨後,赫連勃勃自認為是夏後氏的苗裔,在高平(今寧夏固原市)自稱天王、大單於,建號「大夏」,改元「龍升」,仿照中原漢族王朝政制設定百官,大夏國由此建立,赫連勃勃將含義本為「胡父鮮母」的鐵弗氏歸宗於華夏始祖之一的夏後氏名下,將鐵弗匈奴的族屬變為華夏支脈,以擁有華夏正統身份,他曾闡述取「大夏」為國號的原由:「朕大禹之後,世居幽、朔。祖宗重暉,常與漢、魏為敵國……今將應運而興,復大禹之業」。

真興元年(419年),赫連勃勃令人刻【統萬城銘】,頌其功德,碑文也載「昔在陶唐,數鐘厄運,我皇祖大禹以至聖之姿,當經綸之會……海代晏然,物無異望於下」。

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權,在當時面臨諸多割據勢力。為了發展,其將進攻目標釘選在日益衰弱的後秦關中地區,采取不固守一城的遊擊戰術,逐漸蠶食後秦領土。此後,赫連勃勃勢力不斷增強,於夏龍升七年(413年)築都城於朔方水北、黑水之南,取名「統萬」,統萬城的修建可謂工程浩大。為了確保城墻的堅固,叱幹阿利采用了「蒸土築城的方法,並用錐子檢驗城墻的堅固程度,若錐入一寸,便立即處死負責的工匠,並將其屍體築入墻中。正因如此,統萬城的城墻呈現出耀眼的灰白色,質地堅硬,幾乎可用來磨刀礪斧。

赫連勃勃選擇在毛烏素沙地南緣建都,並非一時心血來潮,此地雖無西安等古都的地理優勢,但也有其獨特之處,統萬城背倚契吳山,面臨莎拉烏蘇河。

莎拉烏蘇河雖不像一些著名大河那般洶湧澎湃,但在幹渴的毛烏素沙地中,它卻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它不僅為這座城池提供了水源,還承擔著一定的防衛作用。

統萬城的四座城門分別有著特殊的名字,南門曰朝宋門,東門曰招魏門,西門曰服涼門,北門曰平朔門,這無不顯示出赫連勃勃企圖一統天下的雄心壯誌。

赫連勃勃統治時期,大夏國曾盛極一時。據學者統計,當時的統萬城內人口眾多,其中軍隊約 3 萬,余下 1 萬多為「夏王、公、卿、將、校及諸母、後妃、姊妹、宮人」等,這表明統萬城從誕生起,軍事意義便淩駕於一切之上。

然而,赫連勃勃去世後,大夏國迅速走向衰落。拓跋燾的鮮卑騎兵很快便將其滅亡,盡管赫連勃勃的大夏國如流星般短暫,但統萬城卻作為匈奴人留在世界範圍內唯一的都城遺址,見證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如今,當人們佇立在統萬城的廢墟下仰望高墻,仍能感受到其非凡的氣勢。這座曾經輝煌的城池,雖已荒涼破敗,但它所承載的歷史記憶卻永遠不會磨滅。

統萬城的存在,讓我們對赫連勃勃以及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它不僅是一座城池的遺址,更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見證,對於赫連勃勃和統萬城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探索十六國時期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