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開國將帥序列中,排名第一的都是誰?有一位很傳奇,見證了08奧運

2024-04-12歷史

在開國將帥的序列中,名次的排列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非隨意安插,而是遵循一定的規則和標準。

在元帥中,朱德以其卓越的軍事成就和地位位列首位。而在大將中,粟裕則因其傑出的戰功和軍事才能被公認為第一人。至於上將,雖然蕭克有著顯著的貢獻和地位,但在排名上可能因其他因素而有所變動。同樣地,在中將和少將的行列中,徐立清和解方分別憑借其卓越的戰功和指揮能力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和尊重。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排名僅是基於他們在各自軍銜中的相對表現,並不代表他們在軍隊中的絕對地位或影響力。每一位將領都有其獨特的貢獻和榮譽,他們都是中國軍隊的寶貴財富。

最後四位,盡管都具備躍升到更高一級「群體」的潛力,但最終他們「不幸」地停留在了各自序列的前列位置。

他們各自的傳奇人生究竟是怎樣的?在授予他們榮譽的那一刻,又是如何精心策劃和安排的?

【1、元帥:朱德排第一當之無愧】

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原本計劃設立一位大元帥軍銜,而毛主席作為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這一軍銜的唯一人選。然而,毛主席本人卻拒絕接受這一軍銜,因此最終沒有人被授予大元帥軍銜。這一軍銜在1965年被廢除。值得註意的是,從1955年至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實際最高軍銜是僅次於大元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而在1988年恢復軍銜制後,最高軍銜變為了一級上將。不過,在1994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修改中,一級上將被取消,全國的最高軍銜變為了上將。

盡管董其武自我謙虛地認為自己的軍銜定得過高,並請求降銜,但毛主席卻堅決不同意。毛主席認為董其武的戰功和貢獻足以使他位列上將之列。在討論研究時,所有軍以上的幹部也都同意董其武為上將軍銜。因此,毛主席堅持認為董其武是不可不授上將軍銜的。

最終,決策層作出了決定,即設立十位元帥和十位大將。

作為軍隊的領袖,元帥必須具備豐富的資歷、卓越的才能以及崇高的歷史地位。

排名第一的元帥,無疑是紅軍總司令朱德。他的地位與成就,使得他在所有元帥中脫穎而出,成為無可爭議的第一名。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之一,為國家的建立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建國初期,他兼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致力於加強執政黨的建設,維護黨的組織紀律,以及保持黨的優良作風。他的努力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贊譽。此外,他還多次出國存取、會見外國領導人,增進了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友誼。盡管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曾遭到林彪、江青集團的侮辱和打擊,但他始終堅守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受到毛澤東的保護和支持。他於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和深遠的影響。他的主要著作被收入【朱德選集】中,成為後人學習和研究的重要資料。

朱德,早年的舊軍隊高官,在二十世紀初涉足了歐洲,最終選擇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行列。在1927年8月1日,他毅然參加了南昌起義,為中國的革命事業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起義軍南下遭遇挫折,葉挺、賀龍率領的主力部隊遭受重創的背景下,朱德不僅成功保存了阻擊部隊的精英力量,還積極整合了散落的起義軍戰士,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實作了力量的壯大,並最終登上了井岡山。這一舉措展示了朱德的卓越領導才能和非凡的戰略眼光。

之後,朱德和毛主席在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並成功組建了紅軍。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德逐漸擔任了紅軍、八路軍以及解放軍的總司令職務。

他的功績、經驗和地位,使他成為元帥中的翹楚,無人能敵。除非毛主席親自參與元帥的評定,否則無人能動搖他的位置。

在朱德的元帥軍銜之後,緊隨的是彭德懷、林彪、劉伯承以及陳毅等人。他們在軍事上都有著卓越的成就和地位,共同構成了中國軍事力量的核心領導群體。

朱德作為元帥中的傑出代表,其穩定而堅定的立場和貢獻,使得他在這一陣營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的地位與聲望,是基於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卓越的領導才能所建立的。朱德的存在,為整個元帥群體註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他的領導地位和影響力是不可替代的。

朱德在1976年7月6日辭世,享年九十高齡。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深切哀痛和懷念。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為他舉行了吊唁儀式,隨後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追悼大會。華國鋒在大會上致悼詞,對朱德同誌的離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和緬懷。朱德的一生是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不息的一生,他的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

【2、大將之首:粟裕】

粟裕在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且因其卓越的軍事成就和地位,被尊稱為大將之首。這一榮譽不僅是對他個人的肯定,也是對他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的贊譽。

關於粟裕的「讓銜」故事,其廣為流傳且備受爭議。然而,這個故事的核心意思是,在毛主席等人的提議下,粟裕原本有機會被授予元帥的軍銜,但他卻選擇了拒絕這個榮譽,從而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猜測。盡管這個故事在表述上有所差異,但其整體意義並未改變。這個故事依然反映了粟裕對於個人榮譽的淡泊以及他對於軍隊事業的堅定信念。

盡管許多人對此事表示懷疑,但我卻傾向於相信其真實性。

這其中的緣由有以下幾點:

粟裕的軍事成就確實卓越。他以其精湛的軍事指揮藝術,保持了極高的勝率和不敗紀錄,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勛。他的戰績被廣泛認可,包括在蘇中戰役中的七戰七捷以及在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一系列重要戰役中的出色表現。他不僅贏得了中共「五虎上將之首」的美譽,還以非凡的膽略和百戰百勝的記錄,極大地豐富了毛澤東的軍事理論。他的大局意識和對名利的淡泊態度也廣為傳頌,兩讓司令一讓元帥的事跡更是成為佳話。總的來說,粟裕是一位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他的戰績和品質都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銘記。

在解放戰爭中,有兩位傑出的軍事將領,他們各自在不同的戰場上展現了非凡的才能。一位是在東北地區頑強奮戰的林帥,另一位則是粟裕大將。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有著卓越的表現,共同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粟裕將軍的軍事生涯中,歷經了無數輝煌的戰鬥歷程。其中,蘇中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以及淮海戰役等,都是其展現出色指揮才能和英勇精神的典型例子。這些戰役的成功,不僅彰顯了粟裕將軍的卓越領導力和勇敢精神,也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每一場戰役的背後,都凝結著粟裕將軍的智慧與汗水,他的貢獻將永載史冊。

根據其卓越的戰績,足以證明他具備成為元帥的資格。

第二點值得註意的是,在初次進行軍銜授予的過程中,地方政府的幹部並未涉及其中。

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有一個被廣泛接受的觀點是,那些已經離開軍隊、投身地方工作的幹部不應當直接參與授銜。因此,周恩來、鄧小平、劉少奇、陳雲、李先念和楊尚昆等人並沒有參與到授銜行列中。

以標準來評估,陳毅在當時的職務為國務院副總理並主管外交事務,因此理論上並不符合授予軍銜的條件。若考慮到陳毅不授銜的情況,粟裕的軍銜晉升至元帥似乎是合情合理的選擇,因為兩人均屬於第三野戰軍,這樣的安排能更好地維持平衡。

從上述內容來看,粟裕讓銜的可能性是極高的。然而,僅僅因為粟裕有資歷、威望和戰功,並不能直接推斷出他一定會讓銜。授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包括個人的意願、組織安排以及軍隊的整體利益等。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用概率來描述一個復雜的事件。粟裕是一位高風亮節、有著深厚軍事素養的將領,他在處理個人榮譽時表現出了謙虛和謹慎的態度。然而,最終的授銜決定需要由中央軍委根據相關規定和程式做出。因此,我們應該尊重軍委的決定,同時也應該理解粟裕等將領在軍中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由於周恩來等人的堅持,陳毅作為第三野戰軍的重要領導人,被納入授銜序列。因此,粟裕不被授予元帥軍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這一決定體現了對陳毅的認可與尊重,同時也表明了授銜過程的嚴謹性和公正性。

第三,據李銀橋和粟裕的秘書鞠開所述,確實存在「讓銜」這一說法。或者可以說:根據李銀橋和粟裕的秘書鞠開的陳述,他們認為「讓銜」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現象。這樣的表述方式與原段落意思相同,但使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來重新描述內容。

李銀橋身為毛主席的近臣,而鞠開則是長期侍奉粟裕將軍,兩人所持有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應當是可信和準確的。

第四,粟裕曾經有主動讓出職位的經歷。或者這樣表述:粟裕在歷史上有過主動放棄職務的先例。這兩種說法都保持了原段落的意思,即粟裕在之前有過讓出職位的行為,同時強調了這一行為的主動性和歷史事實。

張鼎丞曾任職華中軍區司令員,而粟裕則是副司令員。雖然粟裕有資歷和能力擔任司令員,但他主動提出將職務讓給張鼎丞,這種「讓銜」的行為展現了粟裕的謙遜和團隊精神。

在1948年,毛主席等人決定任命粟裕為華東野戰軍的司令員。然而,粟裕謙虛地認為自己缺乏足夠的資歷和經驗,主動提出擔任副司令員一職,以協助陳毅司令員的工作。這一請求體現了粟裕的謙遜品質和團隊合作精神,也得到了毛主席等人的認可和贊賞。或者是:在1948年,粟裕被任命為華東野戰軍的司令員,但他卻表示了自己更願意擔任副司令員的角色,幫助陳毅司令員處理軍隊事務。他的謙虛和合作精神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支持。

雖然粟裕曾經主動讓過軍銜,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在55年就一定會再次讓銜。每個歷史事件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情境,不能簡單地將一個事件歸結為大概率的事件。因此,我們應該尊重歷史事實本身,而不是僅僅依據一些表面的跡象或概率做出結論。另外,我們需要明確的是,粟裕在軍事生涯中的貢獻和成就,並不是僅僅體現在他的軍銜上。他的英勇事跡和對軍隊的忠誠,是他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因此,無論他的軍銜如何變化,他都是中國軍隊中一位傑出的將領和英雄人物。

在粟裕榮獲大將軍銜之後,那些曾經對大將有疑慮的人紛紛選擇沈默,不再抱怨。畢竟,粟裕的地位已經確立,他的成就和地位使得人們對他產生了敬佩之情。這種轉變反映了人們對粟裕的認可和尊重,也體現了他的卓越軍事才能和領導魅力。透過他的努力和貢獻,粟裕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和支持,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粟裕鎮大將」這一稱號的背後的故事是廣為人知的。

【3、蕭克鎮上將】

蕭克的人生經歷相當豐富,他曾在紅六軍團擔任軍團長的職務。

紅一軍團的軍團長林帥、紅二軍團的軍團長賀龍以及紅三軍團的軍團長彭德懷,他們都成為了元帥。就連紅十五軍團的軍團長徐海東也達到了大將級別。這樣的榮譽和地位,無疑彰顯了他們在中國革命戰爭中的卓越貢獻和深厚資歷。他們是中國革命的先鋒和傑出將領,他們的歷史功績將永載史冊。

鑒於目前的情況,無論如何,蕭克都應該被授予大將軍銜。

然而,在授銜儀式上,所授予的軍銜僅為上將。

這一狀況主要歸因於蕭克在抗日戰爭結束後的表現平平,同時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績和所擔任的職位也相對普通,僅為正兵團級司令員。

因此,他榮升為上將。

盡管如此,蕭克將軍仍然榮列上將之首。

在所有的上將中,蕭克的資歷無疑是最為卓越的,無人能與之相提並論。同時,許多大將的生涯歷程也無法與蕭克那豐富而輝煌的經歷相提並論。

蕭克在上將中的排名首位,為其他上將所敬畏。

許世友曾為授銜問題向周恩來提出疑問,而周恩來用兩句話讓許世友心服口服。第一句話是:粟裕雖然是大將,但你也同樣優秀。第二句話是:蕭克是上將軍銜,但你也有自己獨特的之處。透過周恩來的解釋,許世友明白了自己的價值所在,不再有過多的怨言。

周恩來的觀點明確,粟裕作為許世友的領導,確保了上下級的分明和軍事組織的紀律性。在這種前提下,許世友如何與粟裕保持同等地位或超過粟裕,顯得並不恰當。另外,考慮到蕭克擁有豐富履歷且僅為上將,如果許世友被授予大將稱號,那麽無疑會對蕭克的地位和職務產生影響。這將對軍隊的級別制度產生混亂。因此,授予許世友大將銜並非恰當之舉。

粟裕在1984年離世,而蕭克則在2008年10月24日辭世,享年101歲。他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親眼見證了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

【4、徐立清主動讓銜,成了中將第一位】

提及「讓銜成功」的典範,且毫無異議的,徐立清堪稱其中翹楚。

徐立清,1910年出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他就已經擔任了第一野戰軍一兵團的政委職務。

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正兵團級幹部,擁有上將軍銜的授權資格。作為主管授銜工作的領導之一,他的權威性和專業性無可置疑。如果要授予某人上將軍銜,徐立清無疑是最佳人選,他的決策絕對具有說服力。

然而,在1955年授予軍銜之前,徐立清卻主動提出了「減少軍銜等級」的請求。

首個報告遞交給羅榮桓上司,然而羅帥堅決反對,認為必須授予上將。

當徐立清的降銜申請送出至中央軍委後,周恩來總理親自進行了勸解工作。最終,周總理成功地說服了徐立清放棄降銜的想法。或者可以說:在徐立清提出降銜申請後,周恩來總理積極進行了說服工作,並最終成功地使徐立清改變了想法。

徐立清堅持要求降低軍銜的原因獨一無二:身為授銜工作的負責人,他認為降低自己的軍銜將有利於整個授銜流程的順利進行。

後來,周恩來總理應允了徐立清的要求,而毛主席對徐立清的評價極高,認為他在金錢、地位和名譽面前所表現出的思想和品格非常了不起。這種評價不僅體現了對徐立清的贊賞,也反映了人們對一個人品德的評判標準自古以來就是看重其在面對誘惑時的表現。

徐立清作為正兵團級的領導,被授予中將軍銜,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首次授銜時的開國中將。他的功勛卓著,文韜武略,然而卻主動放棄上將軍銜,這顯示出他高尚的品質和謙遜的作風。周恩來感慨地說:「徐立清也是一面鏡子,是難得的一位好同誌。」這表明了對他高尚品德的贊賞和對他人格的認可。因此,可以說徐立清是一位具有卓越領導和深厚資歷的中將,他的成就和品質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軍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徐立清在1983年辭世,享年73歲。

【5、少將第一位:解方】

對於解方的軍銜授予,彭老總表達了極大的不滿。他自我調侃說,如果解方只能被授予少將軍銜,那麽他最多也只能被授予中將軍銜。這種表達方式雖然略有不同,但整體意思與原文保持一致,強調了彭老總對解方軍銜授予的不滿情緒。

為何彭老總如此表述呢?彭德懷,男,原名得華,號石穿,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彭家圍子。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人和領導人之一。在抗日戰爭時期擔任八路軍副總指揮和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解放戰爭時期任副總司令、西北野戰軍(後為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新中國成立後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等職務。他的一生都在為中國人民的福祉而奮鬥,他的言論和行為都體現了這種精神。

解方將軍作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的首任參謀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視為彭德懷元帥的得力助手。他在指揮多次重大戰役和參與北韓停戰談判中表現出色,為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卓越功勛。他迅速熟悉掌握了所屬部隊的基本狀況,詳細考察鴨綠江沿岸的地形地貌,研究戰場敵我態勢,並提出科學判斷現代作戰和山地戰的作戰特點。他的工作得到了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肯定。因此,可以說解方將軍是誌願軍的重要成員之一,他的貢獻對於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不可忽視的。

那些誌願軍副司令員,如鄧華、韓先楚、賴傳珠和洪學智等人,每一位都是上將級別的高級將領。他們的軍銜和地位都表明了他們在軍隊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他們的事跡和精神,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

將解方晉升為上將,這一決定是合情合理的。

誌願軍中的一些軍長,諸如梁興初、吳瑞林、吳信泉等,他們都被授予了中將的軍銜。雖然這些軍長的職級並沒有誌願軍參謀長解方高,但他們的軍銜卻更勝一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授予解方少將的軍銜似乎並不足夠高。

然而,當深入了解解方的經歷後,我們可以觀察到以下兩點顯著的事實。首先,解方於1936年加入了黨組織,這一時間點相較於許多黨員而言較晚,並且他最初是東北軍的一員。其次,盡管解方在抗日戰爭時期擔任的是旅級參謀長,但在解放戰爭期間,他的職務有所上升,曾擔任十二兵團的參謀長,甚至一度擔任40軍的副軍長,這樣的職位足以讓他被授予中將的軍銜。

在權衡這兩方面時,我們可以認為,無論是授予解方中將還是少將,都有其合理性。

盡管解方在軍事上有著傑出的貢獻,但令人遺憾的是,他最終只被授予了少將的軍銜。

客觀地來說,對於解方,若以上將軍銜給予他,似乎略有些偏高;但若是中將,則恰到好處;而少將則略顯偏低。然而,鐘偉將軍戰功赫赫,即使他曾任軍長,也只是被授予了少將。同樣地,段蘇權在準兵團級中,也只是被授予了少將。

然而,將解方置於少將之首,無疑是對所有少將的一次深刻提醒。既然解方都能榮獲少將之位,其他人又怎能再有任何不滿與抱怨呢?

另一種描述「解方鎮少將」的方式可以是:我們或特許以將其稱為「解方鎮將軍」,盡管他的軍銜是少將,但在某些場合和語境下,用「將軍」來稱呼他,更能彰顯其地位和貢獻。

解方,在粟裕大將離世後兩個月零四天也相繼辭世,享年76歲。解方,於1984年逝世,享年76歲,僅在粟裕大將去世後兩個月零四天的時間也隨之而去。

在開國將帥的眾多序列中,那些位列前茅的傑出人物,如朱德、粟裕、蕭克、徐立清、解方等,均為出類拔萃的英才與大才。他們如同各個序列的基石與定海神針,穩定並壓陣。有他們存在,使更多的人感到自己的軍銜實至名歸,從而減少了對軍銜等級的質疑與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