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萬毅:帶出四野兩支王牌部隊,為何卻被評價不擅長作戰?

2023-12-31歷史

「讓第一縱隊司令員萬毅與松江軍區司令員李天佑進行職務對調。」

101說話的語調比較低沈,且向來簡明扼要,從不啰嗦。當他宣布完這項人事任命後,整個會議室裏鴉雀無聲,在座的那些縱隊司令們,臉上或多或少都帶著些詫異,眼睛更是齊刷刷地望向了一旁的萬毅。

1947 年4月的雙城會議,原本只是一次例行的作戰總結會議,但101的這一紙調令,卻在東北民主聯軍內部引起了極大震動。

原因也很簡單:一縱是頭號主力,下轄原山東1、2師和濱海支隊等部,是東北各縱中人數最多、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的部隊。而松江軍區屬於二線,主要的任務就是訓練部隊,向一線輸送兵員。兩邊的司令員雖然平級,但論實際地位卻天差地別。

而且在剛結束不久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中,萬毅指揮一縱殲敵4萬余人,不僅消滅了敵88、89兩個師,還把號稱「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軍打成了殘廢,可謂立下大功。

立了功卻被調離一線,這換誰都不能理解。那麽為什麽101要這麽做?他和萬毅的關系,又經歷了怎樣曲折變化?

本期文章將帶你了解老一輩革命家萬毅將軍的事跡。

一、東北孤忠,抗日名將

萬毅是滿族,他的故鄉在遼寧金縣,也就是今天的大連金州。但在萬毅剛出生的時候,金縣卻還有另一個名字—「關東州」。1898年,金縣被俄國侵占,後來日俄戰爭結束,又隨即被割讓給了日本,和大連、旅順一起成為日軍設在東北的一個直轄區。

1907年8月8日,也就是當時老百姓口中的清光緒三十三年農歷六月三十日,當萬毅的父親萬寶貴去給剛出生的兒子上戶口時,出生日期一欄卻被寫下了這樣一行字:

「明治四十年六月三十日。」

作為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漢子,萬寶貴自然不會明白「明治」兩個字是什麽意思。但很多年後,讀了私塾的萬毅卻從先生嘴裏得知:明治,是日本天皇的年號。

生在東北的黑土地上,卻成為一個沒有國籍的人,國恥家恨這四個字,從一開始就深深註入了萬毅的血脈之中。

因為家境並不富裕,少年萬毅唯讀了3年私塾便出來幹活,先是在大連錢莊做店員,後又跑到奉天財政廳當了雇員,薪資雖然微薄,但也足以糊口度日。但出人意料的是,萬毅最後卻又放棄了安逸的生活,瞞著家人投奔了正在招兵買馬的東北軍閥張作霖。

很多年後,萬毅回憶起自己當兵的原因,只說了一句話:

「我要親內建兵打回家鄉。」

憑著一腔愛國抗日的熱情,萬毅考入東北陸軍軍士學校第4期步兵科,而他當時的學員隊長,正是張學良。

如果沒有遇到張學良,也就不會有後來的萬毅。

當時的張學良躊躇滿誌,身邊匯集了一大批優秀的青年將才,而在這群人中間,萬毅就是最為出色的一個。在教導隊受訓6個月後,他就被特批分配到張學良的司令部當二等兵,緊接著又經過考核,提升為張學良副官處少尉副官。

1929年,萬毅被派往東北講武堂第9期深造,並以該期學員考核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當時坊間都說「張學良的一個副官怎麽也這麽牛」,這話讓張學良聽後大為驕傲,親自贈萬毅懷表一塊、指揮刀一把。後來在東北軍軍制改革,部隊刊物懸賞征集「標準連長」方案,他的應征文章又獲第一名,張學良又獎給他一支新式派克筆。

在東北軍內,萬毅的晉升速度無人可比,短短的幾年之內,就從軍校學員一路做到了中校副團長。張學良東北易幟後前往南京述職,還特意讓萬毅擔任自己的隨身副官。

1936年,萬毅經歷了人生中最大起大落的一個階段。當年1月,他正式被晉升為東北軍第109師第627團中校團長,並以29歲的年紀打破東北軍最年輕團長的記錄。當時張學良還特意找到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你是東北軍中最年輕的團長,以後在他們中間蹦達蹦達吧。」

張學良口中的「他們」正是紅軍。這個時期的東北軍和紅軍表面雖是對手,但其實內部來往密切,萬毅作為青年軍官被張學良委以重任,和東北軍內的地下黨員劉瀾波等人交流頗多,雙方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在紅軍的支持下,萬毅趁著紀念「九一八」國恥日,動員部隊抗戰,並親自高唱救亡歌曲。但當時派駐627團的政訓員張功鑄,是老蔣安插在東北軍內的「監軍」,得知情況後就跑來制止,大喊「攘外必先安內」的謬論,萬毅聽罷義憤填膺,直接一巴掌拍在張功鑄的臉上。

事情鬧大之後,蔣介石大為光火,找來張學良質問:

「你們有個團長很反動,敢打政訓員,必須嚴懲!」

而張學良只是簡單回復了一句:

「這件事我會給您一個滿意的答復。」

當然,蔣介石怎麽也不會想到,張學良這個「答復」的真實含義是什麽。僅僅3個月後,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逼蔣抗日。而奉命帶兵在渭南阻擊中央軍進逼西安的,正是萬毅。

西安事變,終於點燃了全民族抗日的烽火,這是萬毅多年的夙願。但歷史偏偏弄人,隨著張學良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被扣押,作為主戰派的萬毅也受到牽連,被扣留獄中8個月。直到抗日戰爭進入膠著狀態後,獄中的萬毅強烈要求上前線,這才在一眾東北軍元老的擔保下被火線提拔為東北軍第57軍第672團團長。

作為軍人,就該守土衛國。但在抗日戰場上,萬毅一開始感到更多的卻是無奈。

奔赴前線後,他奉命率領672團守衛江陰,頂著數十架飛機和坦克的火力壓制,與日軍血戰五個晝夜,力保陣地不失。但這個時候,東北軍高層卻早已無心戀戰,連番下令部隊後撤,萬毅只能在完成一天的掩護任務後,放棄無數戰士用生命守下的陣地,一路從江陰、鎮江撤到南京。

南京保衛戰,萬毅剛剛率領部隊進入陣地,就再次接到上級撤退的命令。因為指揮混亂,南京十多萬守軍倉皇後撤,被日軍一路尾擊堵截,672團在亂戰中被沖散,萬毅拼死收攏部隊抗敵,但終究無濟於事,只能帶著僅剩的幾名親隨南下尋找主力。

江陰、南京兩仗下來,讓萬毅清醒認識到,那些屍位素餐的上級是靠不住的。所以在抵達魯蘇皖地區後,萬毅主動接觸「老朋友」劉瀾波,積極吸納地下黨員、進步學生進入部隊,並多次與八路軍、新四軍配合作戰。

在這樣一番改造之下,萬毅所部脫胎換骨。

1938年5月,萬毅在新四軍第四支隊的支援下,奇襲合肥機場,取得率部抗日以來第一個大勝仗。緊接著萬毅又在關陽司、新莊等地設伏,對隴海鐵路與津浦鐵路線進行破襲,連戰連勝,消滅大量日軍,並很快就因功榮升東北軍第111師333旅旅長。

在抗日戰場上,萬毅打出赫赫威名,當時的百姓們都爭相傳頌:

「日軍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毅)」。

但就是這樣一位抗日功臣,卻在1941年2月17日被突然扣押,再次下獄9個多月,甚至一度下令要被「明正典刑」,原因就是他和八路軍、新四軍的來往過於密切。

在審判會上面對所謂「通敵」的質問,萬毅義正言辭地駁斥道:

「說我通敵,你們良心過得去嗎?抗戰以來,我南渡長江,堅守江陰要塞;搶渡鎮江,參加保衛南京血戰;激戰蘇北魯南,多次殺敵立功;上述一件件,一樁樁,我自覺無愧於東北父老鄉親,無愧於中華民族,無愧於多災多難的偉大祖國。」

萬毅的一席話,讓那些審判官們啞口無言。雖然暫時保全性命,但萬毅也徹底對自己所處的陣營失去信念。1942年8月2日晚,萬毅趁著守衛松懈,用預先準備好的木楔插進圍墻的石縫裏,拴上繩子,攀過圍墻,順著繩子下到圍墻交外邊的地下,成功越獄。次日淩晨,萬毅跑到一個村子,並在村長的指引下成功找到了八路軍山東縱隊第2旅駐地。

在八路軍,萬毅受到了最熱切的歡迎,而他的人生也即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篇章。

二、達成夙願,相識101

不久之後,萬毅在八路軍的幫助下重回老部隊111師,並成功策動東北軍2000余官兵投奔八路軍。這支部隊在整編後被授予路軍山東軍區濱海支隊的新番號,由萬毅任濱海軍區副司令員兼濱海支隊支隊長。

到了八路軍,萬毅終於能夠全心全意地參與到抗日戰爭中,再也不怕被「自己人」暗算。破襲津浦路時,他生俘了日軍少將原山方友。石井伏擊戰,萬毅被子彈打掉7顆牙齒重傷昏迷,多虧115師政委羅榮桓派人飛馬急馳數百裏送來了防破傷風的救命血清,奧地利友人羅生特親自主刀,才讓這位猛將死裏逃生。

因為這次重傷,萬毅的臉上留下了永久性的傷痕,遠遠看上去就像多了兩個酒窩,他也因此得了個「酒窩將軍」的稱號。

而很快,萬毅就迎來了一個「天大的好訊息」。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八路軍總部隨即下達「第二號命令」:從山東、冀魯豫、冀中地區共抽調4個團,組建東北挺進縱隊,由萬毅擔任司令員,開赴東北戰場。

帶兵打回老家的夙願,在這一刻終於得以實作。激動的萬毅還不等大部隊整編完畢,就親內建著一個連及支援東北的100多位幹部乘船先行,由黃縣啟航橫渡渤海,直抵遼寧興城。

東北是戰略要地,局勢緊張,萬毅率部抵達後的數月內連續轉戰於南起沈陽、北至吉林長春,東起通化、西至法庫等廣大地區,歷經大小戰鬥27次,戰果頗豐。1946年1月,萬毅被任命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司令員,全縱隊總兵力已達1.4萬余人。

隨著部隊在東北站穩腳跟,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的參謀處長李作鵬又給萬毅帶來了一個好訊息:101要見他。

101和萬毅的身上有很多相似點,在當年的紅軍和東北軍中,兩人都是晉升速度最快的青年將才,負責指揮嫡系精銳部隊,且後來又都在抗日戰場上名揚天下。

對101,萬毅敬仰已久,也聽聞過此人性格清冷,不喜社交。所以當李作鵬領著他去見101時,萬毅心中很緊張,覺得自己出身東北軍,和101曾經不是一路人,如今作為上下級和戰友應該如何相處,他心裏也沒底。

當時的101住在一個日本礦主的房子裏,日本式的擺設,還有些古董。看到萬毅進門,一向不善言辭的101,罕見地客氣了起來,頻繁地寒暄問候,並簡單詢問了一下部隊的情況,士氣如何,整個過程輕松自在,其樂融融。

這一下,萬毅的心徹底放了下來。

過了一兩天,李作鵬又來找萬毅,告訴他要準備打仗了。不久,101又找萬毅親自傳達作戰任務:

「由你指揮19旅、獨3旅和梁興初的1師,伏擊從沈陽出發進占撫順的敵52軍,同時曾古連的3縱隊配置在渾河南岸負責策應。」

這是一場大仗,101點名萬毅來指揮,足以看出信任。因為獨3旅未趕到戰場,所以萬毅和副指揮梁興初決定由1師的3個團和19旅的3個團(包括20旅的1個團)兩點突破,把敵人的行軍縱隊攔腰截成數段,進而分割包圍。

但這場仗,最後卻打得有喜有憂。喜的是梁興初的1師不負眾望,一戰殲敵千余人。憂的是19旅布置與1師過遠,沒有形成合力,又在敵人還未完全進入伏擊圈時就過早地發起了攻擊,伏擊戰打成了遭遇戰。

從戰績上來看,這次作戰擊潰了敵52軍第25師,殲敵1000余人,算是一場規模不小的勝仗。但從作戰意圖和實際效果來看,6個團參戰卻只打出了3個團的效果,屬實有些牛刀殺雞。

101聞聽戰報後也是長嘆一口氣,直言:

「他們嘴巴張大了!」

而緊接著在3月份,萬毅又指揮7縱參與了圍攻敵71軍87師的戰鬥,但19旅又出了岔子,在泉頭車站附近與敵新6軍一部遭遇,處境極為不利,幸虧從蘇北來的新四軍3師7旅剛巧路過,及時支援才幫助19旅開啟了局面。

但因為這次意外,7旅自己的作戰任務卻遲到了,旅長彭明治也因此在後來的作戰總結會議上被101批評,幸虧萬毅當時站起來說明了情況:

「7旅之所以遲到是因為支援我們,沒有他們的支援,我們可能比他們還要遲到。」

在和101共事的前兩仗中,萬毅的觸動非常大。

首先是和敵52軍的作戰。

萬毅原來在山東打偽軍,用東北軍的老戰法很管用,敵人基本上就是一擊即潰。而如今到了東北戰場,面對戰鬥力強悍的蔣軍嫡系,再用老一套就不管用了,戰略戰術都必須迅速更新。

其次是泉頭車站的遭遇戰。

彭明治寧願自己挨批評,也要帶著第7旅無條件地支援友鄰部隊,且事後對此事絕口不提,這令萬毅大受震撼。他自己原來無論是在東北軍,還是和中央軍配合作戰,友軍基本上都是明哲保身,沒有自己的任務絕不沾邊,你那裏炮響你的,我不管你的事。

這兩仗,讓萬毅更加堅定自己當年參加八路軍是正確的。而很快,萬毅也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8月,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在吉林敦化組建,下轄3個師,由萬毅任縱隊司令員。緊接著在「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役中,萬毅指揮這支王牌勁旅屢建奇功,為扭轉東北戰局,使東北民主聯軍在東北戰場由守勢轉為攻勢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過也正是這個時候,101的調令來了。

三、換帥之爭,建軍功勛

從率部進入東北,到雙城會議之前,101都對萬毅體現出了很大信任,包括讓他指揮大型戰役,重要任務也都會優先考慮一縱。所以當101突然下令讓萬毅和李天佑對調時,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至於為什麽要下達這樣的命令,101其實有兩方面的考慮:

第一、 東北戰場急需一位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

李天佑身上有兩個很明顯的標簽:首先是資歷老,15歲從軍,百色起義時就是副連長,20歲當了紅5師師長;其次是能打仗,從湘江戰役斷後硬拼桂軍,到攻占婁山關、襲取遵義城、四渡赤水、平型關,他每戰必與,打了無數硬仗、惡戰。

抗日戰爭後期,李天佑曾赴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所以很多老部下評價他是:

「這次回來當司令,可不是土八路了,聽說曾去莫斯科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學習,這不是老虎身上長翅膀,飛起來了……」

在東北戰場,101急需一位能夠作戰經驗豐富,能服眾,特別是能夠協同指揮多支部隊,甚至是大兵團作戰的將才來分擔自己的壓力,而最合適的人選,就是李天佑。

但李天佑從蘇聯回來後,一直呆在松江軍區,很難發揮才能。而當時一縱有很多官兵都是李天佑擔任八路軍686團團長時的老部下,讓李天佑來指揮一縱確實是最佳選擇。

第二、 萬毅還需要成長和適應

其實從萬毅在八路軍時期和剛入東北打的幾場仗來看,他指揮能力不弱,但因為在舊軍隊中呆的時間太久,無論在戰術思路還是指揮風格上,都存在一定的壞習慣。

最典型的一場仗就是1945年5月山東軍區圍攻偽軍的一場仗,當時萬毅指揮4個團參與作戰,手下還有梁興初、孫繼先、賀東生、江擁輝這樣的名將。但在作戰過程中萬毅有些驕傲輕敵,沒同梁興初等人商量,也沒聽從賀東生的正確意見,猛沖猛打,結果讓敵人跑了,還差點造成重大損失。

這是萬毅參加八路軍後指揮的第一個大型戰役,卻打成了虎頭蛇尾。戰後,羅榮桓親自找到萬毅,勸慰他不要過於自責,但要吃一塹長一智,找到問題的根源。

到東北後,萬毅身上仍有這樣的習慣,所以雖然勝仗不少,但也經常出錯。而101向來用兵謹慎,排兵布置容不得半點差錯。單純從用人習慣上講,執行力強的李天佑更符合101的風格,而萬毅暫時離開一線到後方鍛煉和適應,也未必是壞事。

但接到這個命令的萬毅,心裏滋味確實不好受,他在意的不是職務,而是這個時候讓他離開一線,後來萬毅就在回憶錄裏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當時的想法是,我是東北人,打回老家來了,應該在第一線作戰。到第二線去,生活上是安定了,但我感情上接受不了。」

為了照顧萬毅的情緒,101也是退了一步,通知萬毅:

「如果你不願意去松江軍區的話,就不要去了,你去齊齊哈爾當步兵學校校長吧。」

而萬毅的立場也很堅定,他不願意離開一線去後方,只要能留在一線,哪怕降職工作也可以。為此,萬毅專門找來時任1縱1師政委的梁必業,讓他替自己去向101表達意見。

梁必業1930年參加革命,從紅四軍、紅一軍團、115師,一直到東北民主聯軍時期,一直都在101的指揮下作戰,兩人當時相識十多年,很多話都能放開了說。在梁必業的疏通和解釋下,101最終同意萬毅繼續留在一縱,但是要由司令員改任政委。

而且對於萬毅,101還說一句話:

「可以不管政治工作,主要是學習打仗」。

從這句話來看,101雖然當時還不認可萬毅的軍事能力,但還是希望培養他。其實早在萬毅剛到東北時,101就多次主動找到他「談兵」,分析部隊戰略戰術的改進,每次萬毅指揮作戰,101也會及時提出建議。

正如萬毅所說的那樣:

「在此之前、我沒打過大仗。101的幾次談話,是對我軍事素養的教育,也是對我軍事指揮作風和戰鬥作風的一種提高。」

當時萬毅還有一個小本子,每次聽101講解完戰術,或者布置訓練任務,他回去都會同李作鵬一起蹲在房間的土炕上,萬毅說一句話,李作鵬記一句,然後再傳達部隊,進行議論。

其實不僅萬毅是如此,當時東北民主聯軍很多中高級將領,都非常熱衷於向101學習軍事。101紅軍時做過抗大校長,講解軍事問題深入淺出,通俗易通,哪怕不識字的人也能聽懂,而且他非常看重部隊幹部的軍事能力培養,萬毅就是一個典型。

萬毅深通東北軍戰法,和李天佑搭檔1年多,又從他身上學到了不少八路軍的老戰法,甚至是蘇軍戰略戰術,進步很大。

1948年3月,東北民主聯軍五縱組建,101再次想到萬毅,讓他由一縱政委調任五縱司令員。1948年11月全軍整編,五縱改稱42軍,萬毅擔任首任軍長。1949年4月萬毅再任四野特種兵司令。

42軍、前身為一縱的38軍,包括四野特縱,都是萬毅帶出來的部隊。雖然離開了老部隊38軍,但一個人帶出三支王牌部隊,萬毅的傳奇經歷也是全軍中的獨一份。

正是因為這些彪炳的功勛,1955年9月萬毅被授予中將軍銜。

1997年10月31日,萬毅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萬毅當年的老上司張學良將軍偕夫人趙一荻女士,從夏威夷輾轉發來唁電。

而在萬毅的挽聯上,還有這樣8個字:

「赤膽忠心,無私無畏。」

這也高度概括了萬毅將軍為祖國的解放和強大,歷經坎坷而矢誌不渝的光輝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