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康熙重用過的5大漢臣,不僅善終且一個比一個厲害,他們都是誰?

2024-02-29歷史

康熙皇帝被稱為「千古一帝」,不僅因為他將大清成功帶入康乾盛世的門檻,而且還因為他在位時間長。他是整個大清在皇位上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在位時間長,自然身邊的臣子數量多。

大清是滿人建立的王朝,所以大清十二帝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重滿抑漢」。

不可否認康熙相對而言也是更加重視滿人,所以在康熙朝出現了很多滿人重臣,比如索尼與索額圖父子、納蘭明珠、馬齊、伊桑阿、佟國綱與佟國維兄弟、隆科多等。不過在康熙一朝,也出現了非常多的漢人重臣,就這樣5位漢臣,不僅得到了康熙帝的重用,而且均有很不錯的成績。

他們究竟是誰呢?

陳廷敬—順治帝賜予一字「廷」,成就一代名相

在【康熙王朝】中陳廷敬兢兢業業,一心為朝廷辦事。在康熙迎娶索尼的孫女赫舍裏以後,索尼主動在朝堂上提出要康熙提前親政,但遭到權臣鰲拜的反對;此時陳廷敬站出來,不畏強權,鏗鏘有力地說道:「皇上已經大婚了,按照大清的祖制,理應昭告天下,皇上親政是我們眾望所歸的事情,更是老百姓都希望的事情。」

鰲拜雖然跋扈,但照樣不敢惹陳廷敬。

鰲拜倒台被抓後,大多都堅持處死鰲拜;康熙非常痛恨鰲拜,按理說想要除之而後快;但陳廷敬並不贊同直接處死鰲拜,而是審理據實審理鰲拜案,昭告天下後明正典刑。

可見,陳廷敬不僅不畏強權,而且還深明大義,康熙采納了他的建議,因為康熙很清楚陳廷敬的為人,處處以大局著想。

康熙提出要削藩時,索額圖帶頭反對,理由便是「國庫空虛」;而陳廷敬直接在朝堂上立下軍令狀:一定會籌錢,不耽誤康熙削藩。索額圖直接抓住陳廷敬的小辮子,提到去年康熙要為孝莊太皇太後重修慈寧宮的時候,陳廷敬說沒錢。

而康熙一說削藩,陳廷敬便有錢了。

陳廷敬絲毫不心虛,大義凜然直言:「若皇上修宮殿,我還是那句話‘沒錢’;但若是整頓軍備,就是在困難,需要挖地三尺,我也要變出銀子來。」

如此明是非、以朝政為重的大臣,又有哪位皇帝不愛呢?

陳廷敬雖然位高權重但從不參與索額圖與明珠之間的黨爭,是康熙難得信任的漢臣。最終在康熙第二次親征噶爾丹時,因為過度勞累,死在了任上。

陳廷敬可以用「堪稱完美」來形容,當然這只是劇中的陳廷敬,在真實的歷史上如何呢?當真對得起「一代名相」這個稱呼嗎?

陳廷敬出身於山西陽城縣皇城村,順治帝十五年陳廷敬榜上有名。因為有一位順天通州的進士跟陳廷敬同名,都叫「陳敬」,為了區分二人,順治帝賜字「廷」。

從庶吉士開始,陳廷敬到康熙十四年做到內閣學士的位置上。

康熙二十三年,陳廷敬擢升為左都禦史兼管戶部錢法,自此以後陳廷敬便成為廉潔奉公的表率。不僅節儉而且事事以朝政為主,逐步成為康熙身邊最為倚重的大臣,康熙四十二年陳廷敬被拜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正式成為「陳相」。

康熙五十一年,陳廷敬病逝,陳廷敬的去世讓康熙很是悲痛,親自作詩悼念。

陳廷敬為官一生,先後在六部等幾個重要部門任職,可見康熙對他的信任絕非一般。當然陳廷敬並沒有辜負康熙對他的信任,不僅進行了錢幣改革、整治貪腐、還進行了吏治改革。

陳廷敬為官53載,先後28次升遷,最終做到了文淵閣大學士的位置上。自明太祖朱元璋廢掉宰相後,不管是明朝還是清朝都不再設宰相,所以大學士便相當於宰相的位置。陳廷敬在康熙身邊半個世紀的時間,成為康熙不可或缺的重臣兼心腹。

在陳廷敬在朝政事務上盡心盡力地同時,在文學上造詣也很不錯,他的一生編了很多部書籍,比如【午亭文編】【河上集】等,這是陳廷敬的個人詩集;另外還有很多國家典籍,比如【世祖章皇帝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康熙字典】等都是陳廷敬主持編纂的。

可以說陳廷敬不僅是一個好官,而且還是一個精明能幹的、從善如流的幹吏。

於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

在康熙朝時期有兩個於成龍,一個字北溟,一個字振甲。我們在這裏提到的於成龍指的是於北溟,也就是「大於成龍」;而非於振甲,於振甲被稱為「小於成龍」,二人均名垂青史。

不過,被康熙稱為「天下廉吏第一」的是大於成龍,這篇文章我們暫且稱為於北溟。

於北溟出生於山西來堡村,於北溟出生的時候生母田氏便病逝了,繼母為李氏,不過於北溟與繼母的關系一直很好。生活在這樣和睦的家庭中,於北溟從小便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

1639年也就是崇禎十二年,於北溟取了個副榜貢生,因為太原考場的考官徇私舞弊,於成龍便借口父親年邁辭掉到手做官的機會,重新回到自己的家鄉來堡村。

滿清入主中原後,於北溟在崇善寺潛心苦學四年,於順治八年參加鄉試,但是落榜;其實這一年,於北溟已經35歲。

之後因為父親年邁需要照顧,家裏開支大,於北溟為了生計,不得不暫時放棄科考。

父親病逝後,於北溟於順治十八年入國子監學習。結業後,被授予廣西羅城縣令的職位。

羅城縣位於峻嶺之間,虎狼縱橫,瘴氣盛行;不僅環境惡劣,此處也是各民族雜居的地方,經常會出現盜竊、搶劫的事情,跟隨於北溟的四個仆人都受不了全部離去,只剩下於北溟一人。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逃避,反而為了當地百姓的生計而想盡辦法,解決當地百姓的生活問題。不僅如此,於北溟還在此處辦學校、設養老院,整頓吏治,很快當地的百姓便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日子。

正因為於北溟在羅成縣取得很不錯的成績,得到廣西總督的賞識。康熙六年於北溟擢升為合州知府,這一年於北溟已經52歲,在於北溟離開羅城縣的時候,百姓們都非常不舍。

合州跟羅城縣的情況差不多,於北溟的「招民墾荒」的計策很成功,兩年後被擢升為黃州府同知。因為在黃州的成績很不錯,得到了湖廣巡撫的賞識,被再次推薦。

從康熙十三年到康熙十九年,於北溟被擢升為直隸巡撫之前,不管是在黃州還是在福建,於北溟都被奉為「廉潔」的表率,福建巡撫稱於北溟為「閩省廉能第一」。

康熙十九年,於北溟在直隸巡撫任上,被康熙贊其為「大清清官第一」;不久便被擢升為江南江西總督,成為封疆大吏,其實這一年於成龍已經65歲。

雖然大學士納蘭明珠擔心於北溟會威脅到自己,所以不斷找機會彈劾於北溟,但康熙很清楚於北溟的為人,並沒有輕信那些彈劾之人的話。

康熙二十三年,於北溟病逝在任上,年僅68歲。

於北溟病逝的時候,屋內除了幾只瓦罐、粗米等,其他的什麽都沒有。江寧的老百姓得知於北溟病逝,很是傷心抱頭痛哭。

康熙親自為其撰寫祭文,賜予謚號「清端」,實至名歸。

靳輔—治河能臣

1633年,也就是崇禎六年,靳輔出生。

1649年,也就是順治六年,17歲的靳輔入仕途,為筆帖式。

兩年以後進入翰林做編修,從順治八年一直到康熙九年,靳輔先後做過內閣中書、兵部員外郎、通政使司右通政、國史院學士,康熙九年已經是武英殿大學士兼禮部侍郎。

可以說康熙九年之前,靳輔都跟治河不沾邊,一直都是在京城任職。

但康熙十年,靳輔開始外派待安徽做巡撫,在巡撫任上六年的時間,做了幾件讓百姓們拍手稱快的事情。

康熙十六年,康熙將靳輔任命為河道總督,外行人治河,能行嗎?

靳輔用了15年的時間,告訴我們:外行人也能治河,而且還能成為治河能臣。

靳輔剛上任河道總督時,不管是黃河、淮河還是運河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朝廷上下這麽多的官員都束手無策,沒有治河經驗的靳輔能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嗎?

不過靳輔從上任開始,便胸有成竹,做事雷厲風行。

用兩個月的時間觀察河道,一天上八條奏疏,將自己親自調查的河道情況上奏康熙。靳輔不僅親自調查河道情況,而且聽取了很多人的意見與建議,由此而制定了治河策略:

運河、河道共同治理

在靳輔的策略下,治河初見成效;

即便是如此,靳輔治河的策略還是在康熙二十一年在朝堂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論,康熙還是決定聽聽靳輔本人的想法,於是便將靳輔召進京城商議對策,最終康熙同意了靳輔的建議,

康熙對靳輔的信任與支持,讓靳輔對治河更加有信心。

從康熙二十三年,到康熙二十七年,靳輔的治河雖然再次成功,但朝堂上仍舊爭論頻仍,靳輔也越來越被動。

康熙二十七年以後,靳輔已經進入晚年,但靳輔的日子並不好過,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

江南道禦史郭琇,彈劾靳輔浪費朝廷銀兩,用人不當;

給事中劉楷彈劾靳輔用人不當,治河無成

.....

一時間靳輔成為眾矢之的,靳輔自然不服氣便為自己辯解,對這些彈劾自己的人一一進行駁斥,揭露了這些人彈劾自己的真實目的,是因為靳輔觸動了他們的利益。

康熙也認識到靳輔的處境,於是便召集文武大臣們就此事辯論,一派為靳輔開脫,一派則是攻擊靳輔。其實真正與靳輔站在對立面的,就是小於成龍(於振甲)。

康熙作為千古一帝,自然看的很清楚,於振甲並不懂河務;不過靳輔也有些固執,所以這次辯論的結果是靳輔被革職。

但靳輔剛被革職,便發生了這樣兩件事:漕運河道阻塞,需要靳輔去解決才合適;中河已經開通,這實際上是靳輔的功勞。這讓康熙很為難,於是派人去調查,結果是按照靳輔原定的策略繼續治河,其實康熙這樣做,基本上已經肯定了靳輔的功勞。

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南巡閱河,讓靳輔同行。

康熙三十一年,靳輔再次被啟用,盡管此時的靳輔已經年邁,但仍舊想治河,畢竟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靳輔提出了很多治河的寶貴建議,但同年七月靳輔病重,四個月以後病逝,終年60歲。

靳輔去世後,康熙下旨在黃河岸邊為靳輔修建祠堂,供後人供奉祭奠。

姚啟聖

在【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人:別人都是官越做越大,而他卻是越做越小,脾氣非常倔強。不過在康熙寵臣周培公的推薦下,康熙認識了能幫自己平台的能臣姚啟聖。康熙親自將皇考順治帝「永不敘用」的折子給燒掉,重新啟用姚啟聖。

姚啟聖雖然已經年過六旬,但終究沒有辜負康熙對他的期望,與施瑯一起成功收回台灣。

姚啟聖功成名就後隱退,康熙將西湖的一處行宮賞賜給了姚啟聖。

當然這只是劇中的姚啟聖,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姚啟聖確實因平台而名垂青史。

姚啟聖是紹興人,從小就喜歡做一位豪俠。

康熙二年,姚啟聖參加科舉考試鄉試第一名,正式進入仕途,被任命為廣東香山知縣。

康熙十三年,姚啟聖與兒子姚儀,跟隨康親王傑書一起征討靖南王耿精忠叛亂。憑其功勞與次年被擢升為浙江溫處道僉事;

康熙十七年,姚啟聖與其子多次立功,而被擢升為福建總督。

之後的時間裏,姚啟聖參與平台:

康熙十八年,攻下金門廈門,招降朱天貴等人,姚啟聖被擢升為兵部尚書;

康熙二十一年,姚啟聖攻克海澄、金門等地,被康熙授予騎都尉,世襲罔替。

次年姚啟聖回到福州以後舊疾復發,很快便病逝了。雖然姚啟聖在生前因為修建船舶、器械等虛報47000兩銀子,按理說應當被追回。但是康熙念在姚啟聖平定耿精忠叛亂、平台的功勞上,便免掉了。

施瑯—「海霹靂」

其實施瑯一開始並非是滿清的臣子,而是鄭成功身邊的一員虎將。兩次降清,最終成為滿清平台的關鍵。

施瑯出生於一個家境還不錯的農民家庭,父親施大宣樂善好施,所以名聲很不錯。施瑯從小就面大額寬,父親施大宣覺得這個富貴面相,自己的兒子將來一定能封侯拜相。果不其然,施瑯確實如父親所言。

施瑯從小便學習兵法,而且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年僅17歲開始便成為明將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身邊的部將,因為作戰勇猛,多次立下戰功。

順治三年,鄭芝龍降清,但兒子鄭成功堅持抗清。

因為鄭成功的招攬,施瑯加入鄭成功的隊伍開始抗清,很快便成為鄭成功身邊的一員虎將。

但是因為施瑯與鄭成功之間發生矛盾,施瑯的父親以及弟弟全都被殺,施瑯對鄭成功恨之入骨,再次降清,並決定與鄭成功為敵。

其實施瑯再次降清後的生活並不如意,在調任京城為官時,生活得很清貧,還要靠妻子做手工來補貼家用。康熙元年,施瑯被擢升為福建水師提督,此時鄭成功已經病逝,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承襲延平郡王之位。

自鄭經承襲延平郡王之位後,內部發生矛盾,鄭經沒過多久也病逝了。

馮錫範扶持年僅11歲的鄭經之子鄭克塽為延平王,施瑯得知鄭氏集團內部的矛盾,便在康熙三年上書康熙攻打台灣,但未準。

康熙七年,清廷招撫鄭氏集團失敗;施瑯再次上書攻打台灣,但是施瑯的這一建議,被鰲拜等人否定,施瑯的建議也被壓了下來。施瑯不僅沒得到機會攻打台灣,還被留在了京城長達13年的時間。

在這13年的時間裏,施瑯雖然無用武之地,但他雖是關註台灣的動向,研究風潮海信,耐心地等待自己被重新啟用的一天。

終於在康熙二十一年,康熙除掉權臣鰲拜、平定三藩之亂後,決定收台灣。在李光地與姚啟聖二人的極力推薦下,施瑯得到康熙的重用,復任為福建水師提督,前往廈門全力負責攻台事宜。

康熙二十二年,施瑯在澎湖海戰中大敗鄭氏水師,鄭克塽率群臣降清。

施瑯也因為收台灣而彪炳史冊,成為朝廷的大功臣。

緊接著,施瑯開始招撫盤踞在台灣的鄭氏集團,八月十三,施瑯到達台灣,劉國軒等人齊全部降清。施瑯登上台灣後,主動前去祭祀鄭成功父子,並且對鄭成功父子治理台灣所做出的的成績給與了極高的評價。施瑯能有如此胸襟,以大局為重,確實非常難得。

攻台後,朝廷對是否留台存在很大的爭議。

作為收台的主將,施瑯極力勸說康熙要留台,終於說動康熙以及朝中的大臣,康熙下旨在太歪設府縣,屯兵駐紮。

康熙三十五年,施瑯病逝,康熙贈與謚號「襄莊」,意義深遠。

結語

除了陳廷敬、大於成龍、靳輔、姚啟聖、施瑯這五位彪炳史冊的康熙朝漢臣外,還有李光地、高士奇、周培公等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臣,只是相對而言這五位漢臣的貢獻極大,而被我們所緬懷。

在滿清「重滿抑漢」的背景下,這幾位漢臣能得到康熙帝的重用,並且建功立業,確實非常難得;可見他們本身能力過硬,才得到歷史的承認:

陳廷敬雖然是漢臣,但成為「一代名相」,堪稱「完美」;

大於成龍雖然大器晚成,但卻成為廉潔奉公的表率,被康熙贊為「清廉第一」;

靳輔雖然一開始與治河不沾邊,但外行能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治河能臣,確實很難得;

施瑯與姚啟聖都是收台的功臣,僅憑這一點,就值得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