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的詳細過程

2024-02-04歷史

公元1004年,宋朝的國內政局發生了些許變化,「聖相」李沆病逝。

宋真宗開始給帝國選宰相。因為在李沆死之前,「暴中風疾」的呂蒙正也頂不住了,他的政治生命已經被迫終結。這時的宋朝面臨著內憂外患,選相一事刻不容緩。宋真宗想到當下的幾位參知政事以及樞密院的長官,馮拯、王旦、陳堯叟、王欽若、王繼英……似乎都有所欠缺,不是合適人選。

最後宋真宗定的人選是畢士安,畢士安是代州雲中人,之前他做地方官,然後調到京城,歷任開封府尹和翰林學士兼秘書監。此人以仁德聞名。宋真宗曾問他:「想要你當宰相,主持政事已經不是三天兩天的想法了。現在天下正值多事之秋,你認為誰可以當你的助手?」

畢士安卻說:「宰相的位置必須有才華的人才能勝任,我本愚笨,不能當此重任。寇準忠貞正直,性情剛烈,而且能夠謀斷大事,他才能擔當宰相的職位。」

宋真宗立馬回絕,因為他覺得寇準太剛烈任性,恐怕難以服眾。但是,畢士安為寇準力爭,他說寇準剛正不阿、正氣凜然,能夠舍身殉國,只有這樣,才能秉公執法,去除當道奸邪小人,之所以有眾多流言指向寇準,是因為他正氣浩然,才高八鬥,被人嫉妒。如今的國事繁多,皇帝的仁德能夠惠澤國內,安民富國,但是邊境外敵猖獗,這剛好能夠讓寇準施展才華。

宋真宗最後采納了畢士安的意見,不過因為覺得畢士安素來仁德,應該出任宰相,就讓畢、寇二人都出任宰相,而畢士安兼修國史、是首相、寇準做畢士安的副手。畢士安胸襟開闊,以大局為重,立相之事與他自身利益切實相關,但他能站在國家的立場冒險力保寇準,足以說明他是能夠考慮全域利益的人。

宋真宗景德元年閏九月,契丹國主和蕭太後率遼軍進攻宋朝。契丹的先鋒蕭撻凜率領著二十萬大軍越過了瓦橋關,攻下高陵,直抵澶淵,直沖中原而來。宋廷惶恐不安,眾位大臣為是戰是降爭論不止。宋真宗萬分焦急,問各位宰相該如何處理。宰相合議之後,認為皇帝禦駕親征是最佳方案,但是宋真宗遲遲不肯動身,他一直在猶豫。

邊防告急的書信一夜之間就成堆疊放了,寇準扣住告急信,泰然自若。宋真宗忐忑地召來寇準,問其對策。寇準直接告訴宋真宗,只要他直接到擅州督戰,一定會令守城將士士氣大振,到時候戰爭就會迎來轉機。但是王欽若和陳堯叟力主讓皇帝盡快逃跑。王欽若和陳堯叟都與寇準平級,此二人一個是參知政事副宰相,另一個是樞密副使。他們對契丹的進攻意見一致,都是請求皇帝逃跑,一個請皇帝逃到成都(陳堯叟的老家),另一個請皇帝到金陵(王欽若是江南人)。

宋真宗並沒有采納逃跑的建議,他終於下定決心披掛上陣。

其實宋真宗是在寇準、高瓊和將士們的催促下,被逼無奈,才決定動身到澶州去。宋真宗一登上澧州北城門樓,將士軍心大振,立刻反攻遼軍。此時,遼軍三面圍城,宋軍就在要害處設定弩箭,遼軍先鋒蕭撻凜帶兵察看地形時,進入了弩箭陣地,蕭撻凜中箭身亡。遼軍見到主帥陣亡,立刻潰散逃亡。

蕭太後得知此噩耗,心痛不已,也開始恐懼宋軍的戰鬥力,而宋真宗禦駕親征率領的部隊也馬上就到城下,蕭太後知道再也無力對抗宋軍,只得求和。蕭太後下令暫停攻城,虛張聲勢震懾宋朝守軍,而實際上是準備議和。

寇準反對議和,認為如果遼國想要議和,除非他們對大宋稱臣,並歸還幽州之地,以此保宋朝百年平安。寇準的意見並未被采納,宋真宗一心求和,他派使者曹利用到遼軍談判。曹利用出城之前,宋真宗還叮囑他,如果要賠款,即使每年一百萬兩也要答應遼國的要求。

寇準在旁邊聽了很痛心,便趁曹利用離開行營時緊跟其後,一出門、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說:「賠款數目不能超過三十萬兩,否則回來的時候,我要你的腦袋!」

曹利用深知寇準的厲害,便小心地與遼人商議,終於把合約簽訂了下來,他回營察報宋真宗:

宋遼約為兄弟之國;

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蕭綽為叔母;

宋每年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稱作「歲幣」;

雙方罷兵,各守舊疆!

宋真宗聽罷,頓時神清氣爽,心中的大石頭終於落地,認為曹利用做得很好,以很小的代價便換取了和平,對曹利用說:「曹卿家不辱使命,回朝後朕自有重賞。」

這便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澧淵之盟」。對於長期所向披靡的中原王朝來說,這是一個轉折,號稱強大的大宋王朝,卻被契丹如此壓制,拱手相讓自己的土地,而且與其約為兄弟之國,並且歲歲納貢。

「各守舊疆」的盟約令宋太祖和宋太宗魂牽夢縈的燕雲十六州合理合法地成了遼國的領土。獲得燕雲十六州,敵方騎兵便可在華北大平原上直趨南下,從真定至東京,宋朝將無險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