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張魯說「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他為什麽如此看不起劉備?

2024-02-27歷史

「寧為曹公做奴,不為劉備上客。」這是出自【華陽國誌】的記載,張魯在面對劉備勸降時說的一番話。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張魯最後確實投降了曹操。但在漢中之戰打響時,由於漢中的地理險阻,劉備一開始是想用招降的方式拉攏張魯,卻被對方強硬拒絕了,那麽張魯為何對劉備如此蔑視呢?

劉備是如何入主益州的

在赤壁之戰結束後,隨著曹操的離去,南方暫時獲得安定,劉備當時雖然占據了荊南四郡,但這個地方的人口和資源,完全不足以讓劉備發展起來,於是劉備在諸葛亮的建議下,打起了益州的主意。

劉備後來能入住益州,還得感謝一個人,他就是當時的益州之主劉璋,劉璋雖然是益州之主,但他本身並沒有什麽領導才能,只能依靠劉焉留下的東州兵去維持自己的統治。

在曹操還沒有南下的時候,益州尚且能做到獨立自主,當曹操南下的時候,益州是誰說了算就由不得劉璋了。實際上除了明面起兵造反的張魯,益州暗地裏也有不少人早就想給益州換個主人,比如後來聯系劉備入蜀的法正、張松等。

內部穩定都做不到,就無法談消滅外患了,在多次出兵漢中都失敗後,劉焉看到了在赤壁之戰中大顯身手的劉備,於是便打起了招劉備入蜀消滅張魯的主意。

當時許多人都曾勸劉璋不要這麽幹,但劉璋完全聽不下去,一方面是劉備的仁義之名已經深入人心,雖然投過許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人,但活也是一個也沒少幹,至少離去時,所做的事也是對得起自己的老板,不會做呂布那種殺雇主的事情。

其次就是張魯的威脅確實很大,幾次征討失敗,早已消磨了劉璋獨立出兵的自信心,而且手底下的人不聽調,劉璋也並非一無所知,拉攏同宗的劉備軍團過來,不但能對抗張魯,也能為自己平衡益州勢力加入一份力量,可謂一舉兩得。

張魯和劉備的關系

在許多人看來,張魯和劉備的第一次交集是在漢中之戰打響後。此時不然,雖然史書上沒有說過兩者在私底下有過什麽交易,但從劉備在漢中之戰打響前的一系列舉措來看,張魯和劉備之間還是相當有默契,至少在外交政治上,雙方並未徹底走到對立的地步。

為何這麽說?因為在劉備入川沒多久,就按照劉璋的命令,帶領部隊來到臨近漢中的葭萌關,隨後就停步不進,然後劉備派遣李恢前往漢中秘密聯絡馬超,希望對方能夠投入自己陣營,當時的馬超是張魯的手下,在劉備明確站在劉璋這邊後,仍能公然去拉攏對方的頭號大將,這種情況非常古怪,可見這種劉備和張魯在外交上有很大的交往空間。

這件事記載在【李恢傳】中,其次漢中之戰是在劉備擊敗劉璋,成為益州之主後發生的,戰爭持續了三年,但這段時間,張魯並未參與雙方的戰鬥,一直保持中立,這裏固然有張魯想坐山觀虎鬥的打算,但如果他與劉備的關系太差,應該知道如果劉備奪下益州,必然也會像他的前任對付自己,什麽動作也不做未免太可疑。

最後就是葭萌關的防守,在劉璋和劉備翻臉後,劉備就帶著大部份軍隊撤出葭萌關,只留下少數部隊駐守,領軍者是霍峻,隨後張魯的部隊也跟著過來,但卻不是為了對付劉備,而是進駐葭萌關。

然而劉備對此並無異議,說明這事是得到劉備和張魯認可的,而劉備和張魯這麽幹只有一個理由,就是共同守衛葭萌關,幫劉備守住後路,否則兩個陣營的軍隊,不可能駐守在一個地方。所以劉備有可能在葭萌關時,就和張魯達成某些利益交換,如平分益州之類,借此拉攏張魯暫時站到自己身邊,而張魯或許也是由於劉備比較負責任的僱用兵形象,加上他皇叔的身份,對這些承諾沒有懷疑。

之後的事態發展,說明張魯的相信和劉璋一樣無知,劉備早已做好獨霸一方的打算,又怎麽會允許張魯染指益州的利益,所以當劉備穩定了益州後,下一步就是向漢中發兵。

曹操的存在,張魯的另一個選擇

雖然劉備事後翻臉不認人,但鑒於劉備過去對投降者的態度,張魯這種漢中的豪強勢力,哪怕是投降認慫,地位也不應該不會太差,那麽為何對於劉備的態度,與曹操差別這麽大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利益分賬不均嗎?

其實不然,拋開曹操勢力龐大,並且有漢獻帝正統在手的這幾點,張魯面對吞並益州後的劉備,也不可能投降於他,因為從他在漢中獨立開始,他與益州政治圈就已經徹底分裂,沒有重歸於好的可能。

為啥這麽說呢?首先在劉備入主益州之前,益州的政治勢力大概分為益州本地派和東州派,東州派來自關中地區的流亡士人組成,是劉焉、劉璋等人壓制益州派的基石,而劉備入主益州後,他帶領的荊州派,就形成了益州的第三股勢力,與益州派和東州派分庭抗禮。

益州之戰成功後,劉備對於益州派和東州派的大部份政治勢力都保存下來,但這些人當中,有不少與當年斬殺張魯家人,逼反張魯有關,這些人依舊存在,如果張魯放棄漢中控制權,全面倒戈劉備的話,未來是否會被秋後算賬很難說。

或許有些人認為,劉備這種仁義又有手段的人,一定不會允許這些對付張魯的人,但政治風險這種東西,並非誰都能冒得起,張魯也一樣,何況劉備在世能壓得住這兩派,那麽之後,從劉禪繼位後的表現來看,顯然保住張魯及後代的下半生幸福是很難的。

但曹操就不一樣了,張繡殺害了曹操的親人和大將,但投降後依舊能混得風生水起,加上曹操收容的降將不在少數,幾乎都得到善待。這些張魯都看在眼裏,對比之下,自然覺得曹操更勝劉備,所以便有了上文的那句話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