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三原歷史上三次人口大遷入

2024-01-16歷史

三原歷史上三次人口大遷入

雷永利

秦漢及隋唐時期,三原為京畿之地,受鄭國渠、漢白渠水利之益,「收皆畝一鐘,無兇年」,人口基數較大,數量較為穩定,但在大的戰爭、災荒之際,人口就會銳減。歷史上,三原由於人口銳減,經歷了三次人口大遷入。現在看來,外來移民的後代是三原現有人口的主力。

明代山西移民路線

第一次大的移民遷入在明初。明洪武二十年,戶部侍郎劉九臯上書明太祖朱元璋說,「陜西諸處,自兵後田荒居民少、宜徙山東、山西之民往就耕。」太祖示曰:「山東多曠土,不必遷;遷山西民往業之」。據傳,當時山西洪洞大槐樹下是移民的聚匯處,諸縣遷陜者皆雲集於此,由官方組織發送。所以「問我家鄉哪裏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民謠,曾在三原縣廣為流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原縣始有戶口確數,查實為3.27萬人。若以洪武二十四年總人數與元末比較,估計這次移民在二萬口以上。

山東移民舉家搬遷

第二次移民大遷入在清代光緒時期。清同治元年(1862)爆發的陜西回民起義,前後持續七年。清廷殘酷鎮壓以及回漢相互誤殺,三原人口大減。光緒五至二十年,知縣焦雲龍、劉清藜曾先後招徠山東、湖北、陜西商州等地居民遷入三原縣。其時,縣衙對移民采取了優待政策,除分給每戶一定數量的耕地(每戶三十畝)外,還貸給耕牛及其他實物,又酌減額定歲畝銀兩,給移民以生息機會,全縣人口數量大增。此次移民時間較長,由少數遷進到成批遷移,歷時約15年,遷入總人數接近兩萬口。

民國時期河南的黃泛區

第三次人口大遷入是在抗戰時期。民國26年(1937),全面抗日戰爭爆發。28年(1939)起,山西以及河北淪陷區、河南黃泛區災民,紛紛逃陜。三原縣地處隴海鐵路的鹹銅鐵路線上,難民逃難來此滯留、定居較多。當時二戰區部份工廠、學校人員也屯遷入三原。此次戰時移民總數估計接近一萬人,後定居者有近五千人。三原在此前後人口達9.7萬人。

1949年三原解放之後,境內人口為11.3萬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三原常住人口35.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