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二戰期間,希特勒多恨猶太人?三萬猶太難民逃上海,仍然不肯放過

2024-05-09歷史

1933年1月30日,在德國軍方和右派勢力的支持下,時任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任命希特勒擔任德國總理,並在他的辦公室裏面為希特勒舉行了一個簡短的就職儀式。

僅僅過了兩個月,希特勒透過暴力手段先後簽署了【國會縱火法令】和【授權法案】,使得納粹黨成為了德國的第一大政黨。

隨著【國會縱火法令】和【授權法案】的簽署,希特勒所在的政府成為了事實上的法律專制政府,他也徹底成為了一個不受任何法律約束的獨裁者。

保羅·馮·興登堡去世之後,希特勒頒布了將內閣總理和國家總統職務合二為一的法令,正式成為了德國元首和德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

希特勒

希特勒剛一掌握德國的軍政大權,他就開始對德國人民灌輸種族歧視和家國仇恨的思想,還在街頭到處張貼反對猶太人的各種標語。

面對希特勒對猶太人實施的一系列壓迫行動,猶太人為了活命,紛紛選擇外逃避難。

逐漸,希特勒對猶太人的痛恨愈發強烈,對猶太人的屠殺愈加瘋狂,甚至已經到了種族滅絕的程度。

1938年7月中旬,英國、法國、西班牙等三十二個國家齊聚法國的伊夫昂,在這裏召開了一次國際會議,主要談論這些猶太人的收容問題。

然而,參加會議的三十二個國家都害怕德國的報復,紛紛表態拒絕收容猶太人。

一位猶太人難民在向其他國家申請庇護的時候,有個官員拿出地球儀給他看,幾乎都是拒絕讓他入境的國家。

這位猶太人難民絕望地問道:「還有沒有其他的地球儀?」

於是,官員不再理會,轉身離開。

就在這位猶太人難民陷入絕望之時,他發現,有一個國家正在免費向大批猶太人發放簽證,允許他們入境避難。

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當時負責給猶太人發放簽證的正是國民政府駐維也納領事館總領事何鳳山,被譽為「中國的辛德勒」。

何鳳山

在希特勒的高壓政策之下,何鳳山親眼目睹了猶太人的悲慘遭遇,他對當地的猶太教會和慈善機構說道:「從人道主義出發,我感到幫助猶太人難民義不容辭,其它國家不發放簽證,我們中國向他們發放。」

很快,這個訊息就在猶太人難民當中廣泛傳開。

一時間,國民政府駐維也納領事館的大門前,從早到晚擠滿了猶太人,他們都希望早日拿到前往中國的簽證,這是他們唯一能夠生存下去的途徑。

這一年的11月9日夜裏,德國法西斯分子發起了一次瘋狂的打砸搶燒行動,範圍波及到了整個德國全境,凡是猶太人的住宅、商店和教堂,均遭到了非常嚴重的毀壞,被稱為「水晶之夜」。

當時的猶太人

在這場「水晶之夜」慘案中,共造成36名猶太人被殺害,267座猶太人的教堂被焚毀,7500余家商店被破壞,還有3萬余名猶太人被抓進集中營,等待他們的下場就是被屠戮。

隨著「水晶之夜」慘案的發生,越來越多的猶太人開始逃向中國避難。

何鳳山免費向猶太人發放簽證的訊息,傳到了希特勒的耳朵裏,隨即派人沒收了國民政府駐維也納領事館的房子。

於是,何鳳山自己掏錢,把領事館搬到了一處很小的房子裏面,繼續向猶太人發放簽證。

猶太人來到上海以後,上海猶太移民援助會等慈善機構還給他們每人提供了五十美元至一百五十美元的捐款,可以暫時讓他們不受挨餓。

不僅如此,上海還建立了多個猶太人難民收容所,確保他們能夠吃上一日三餐。

根據後來的統計,自從1933年開始,從奧地利或者其他歐洲國家湧入上海的猶太人難民,大約共有三萬人。

侵華日軍占領上海以後,致使上海的經濟困窘不堪,盡管人們的生活已經苦不堪言,但依然對逃難到上海的猶太人繼續伸出援助之手。

當時身在上海的猶太人莎遜,是一位房地產商人,他果斷捐贈出了一棟擁有數百個房間的大樓,用來收容這批猶太人難民。

猶太人在上海的居住證

解決了吃和住這兩個基本的生存保障之後,猶太人開始利用各自的一技之長,自謀出路。

有人制作和銷售食品、服裝和鞋帽,有人湊錢開辦酒吧、飯店和咖啡廳,還有人沿街叫賣報紙、糖粥、豆腐花。

沒過多久,上海的虹口提籃橋地區就成了猶太人最大的聚集區,堪稱「東方的小維也納」。

雖然這些猶太人在上海過上了平靜的生活,但希特勒並不打算放過他們,時刻想要把他們置於死地。

然而,當時上海的虹口提籃橋地區處於美國、英國和日本共同控制的公共租界內,遠在德國的希特勒只能暫時隱忍下來。

猶太人在上海

直到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美軍位於夏威夷的珍珠港海軍基地,上海的公共租界就完全成為了日本的勢力範圍,虹口提籃橋地區則被日軍控制。

希特勒認為,可以借助法西斯盟友日本的手,徹底除掉身在上海的猶太人。

於是,在希特勒的授意之下,一個企圖除掉上海的猶太人的秘密計劃誕生了,被稱為「梅辛格計劃」。

「梅辛格計劃」是由當時的德國駐日本首席代表約瑟夫·梅辛格提出的,具體內容為:「在1942年9月1日猶太新年這天,猶太人會集中前去教堂祈禱,由日本出兵包圍上海的十七個猶太人教堂,將上海的猶太人一網打盡,或被扔到海裏餵魚,或被帶去充當勞工,或被關進集中營當試驗品。」

猶太人在上海

眼看實施「梅辛格計劃」的日子越來越近,日軍卻突然中止了。

原來,就在「梅辛格計劃」將要實施的前幾天,日本駐上海領事館和日軍駐上海憲兵總部,同時接到了日本外務省發來的一份特急密電,內容中寫道:

「從帝國目前與長遠利益考慮,對逃亡上海的猶太人暫時不宜采取有可能導致「敵人反面宣傳」的任何行動,即使在迎合德國盟友時,日本部隊和憲兵也不要參與「最後解決方案」。」

其實,日軍之所以不參與實施「梅辛格計劃」,並不是他們良心發現,而是完全出於戰爭的需要。

對於日軍來說,只要在上海的猶太人安然無恙,就是一筆巨額財富。

猶太人在上海

早在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當中,由於俄國實施的「反猶排猶」政策,激起了猶太人的一致憤慨,猶太人雅各布·希夫開設的銀行貸款給日本兩千萬美元,從而幫助日本打敗俄國。

從此以後,日本的高層官員一直在研究如何利用猶太人,甚至幻想利用猶太人的經濟財力,幫助日本實作稱霸世界的野心。

當時,日本計劃在日軍控制下的「偽滿洲國」或者上海設立一處「猶太人居留地」,讓身在美國的猶太人投資,借機改善與美國、英國的關系。

所以,日本並不想消滅這批在上海避難的猶太人,反而想要對他們加以利用。

猶太人在上海

除此之外,在上海避難的三萬猶太人當中,其中有五千人已經取得了蘇聯國籍,若是幫助德國實施「梅辛格計劃」,必然會惹怒蘇聯,這是日本最不希望看到的。

由於日本外務省的及時制止,才得以讓上海的三萬猶太人幸免於難。

然而,德國對於日本的行為非常震怒,這讓日本倍感壓力!

1943年2月18日,迫於德國的壓力,日軍被迫在上海虹口設立了「無國籍難民隔離區」,將猶太人驅趕到幾條狹窄的過道和弄堂,總面積不足兩平方公裏。

就連猶太人歷盡艱辛在上海創辦的307家企業,也被日軍強制接管。

在「無國籍難民隔離區」裏面,猶太人居住著簡陋的破屋,吃著最為劣質的食物,生存變得尤為艱難。

在這種情況下,上海的慈善機構一直都在想方設法募集錢款和食物,與日軍交涉之後,把募集到的錢款和食物分批送進「無國籍難民隔離區」,才讓猶太人能夠維持溫飽。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許多猶太人飽含熱淚說道:「我們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都是靠著中國的老百姓,靠著上海的老百姓。」

當時的猶太人難民莉莉·芬克爾斯坦在後來的回憶錄當中這樣寫道:

「我發現,我們的中國鄰居非常的友好,他們知道我們的處境有多困難,但他們並沒有利用我們的困境牟利。不要忘記,他們也是最貧困的老百姓,也沒有受過什麽教育。」

猶太人在上海

就這樣,猶太人在上海虹口的「無國籍難民隔離區」艱難生存了兩年半的時間。

直到1945年9月3日,也就是日本政府在「密蘇裏號」艦上簽署投降簽字儀式的第二天,在上海虹口飽受煎熬的猶太人終於獲得自由,迎來新生。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逃到上海避難的三萬名猶太人難民,除了1581人自然死亡以外,剩下的都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上海的猶太人陸續離開中國,有的前往以色列,有的前往美國,有的前往加拿大,有的前往澳洲等國。

到了1958年,繼續留在上海生活的猶太人,已經不到百人。

在最為困難的時候,三萬名猶太人逃到上海避難,並在這裏度過了一段艱難歲月。即使後來離開上海以後,他們也始終沒有忘記中國人民對他們的救助之恩。

1986年,曾經在上海避難的一部份猶太人再次來到上海,並提出要在虹口的難民所舊址設立紀念碑,碑文如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此地區曾有來自納粹德國的兩萬多難民幸存下來,謹以本碑獻給所有幸存者,以及施以援助的、熱情友好的、寬宏大量的中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