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清朝當官最久的人,屹立官場52年不倒的秘訣是:多磕頭,少說話?

2024-07-22歷史

歷史的紛紛擾擾中,總有那麽一些人物的一生扮演了令人難忘的角色。他們或功過卓著,或德高望重,又或行事低調無聞。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一位當官最久,卻被後人詬病為"德不配位""名不副實"的文正公曹振鏞。他究竟是何許人也?為何能在官場屹立52載,又為何遭人質疑?是真正的文正,還是"偶得聖宗"者?讓我們一探究竟。

王縉曹振鏞,打小擺渡官場

世人皆知,曹振鏞出身名門,從小就埋下了高頭大馬的命運種子。他的祖上是中國影響力最大的鹽商世家,家族淵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傳奇人物曹操。他的父親曹文埴更是乾隆朝的戶部尚書,官拜一品,家世顯赫。

曹振鏞天資聰穎,自小就備受期望。20歲那年,他就被送往京師為太學生,24歲時考中了貢生,一路青雲直捷,不過27歲就金榜題名,登上了人生舞台的最高峰——成為了一名榮耀的進士。憑借著家學淵源和進士的光環,他隨後一路平步青雲,在乾隆晚期被選為庶吉士,進入權力核心。

進士出身且門第不凡,加之年紀尚輕,前程似錦。然而就在這時,一件家族變故卻給曹振鏞的仕途生涯增添了些許陰霾。據說當年乾隆皇帝將曹振鏞放在編修館,負責給皇帝修書籍。但很快曹振鏞就遭到了一些舊臣的妒忌,他們暗中給皇帝提了個不成熟的小建議,勸說乾隆最好將曹振鏞放在比較邊緣的地方鎮壓鎮壓。於是一紙親命就將年僅27歲的曹下放到了閩浙一帶的貢院當教師。

顯貴出身卻被放在小地方任教,對於一心想大展宏圖的曹振鏞來說,實在是人生的一大挫折。不過他並沒有氣餒,反而把這看作是一個積累閱歷和修身養性的機會。幾年下來,他博學勤勉、為人謙遜有禮,廣受學子愛戴,也讓上級對他有了新的認識和期許。

嘉慶初年,年近不惑之年的曹振鏞終於如願以償,被重新召回京城任職。從此他就一直在朝為官,一做就是52年,成為了真正的清朝官場常青樹。這位出身顯赫卻曾一度被貶斥的進士,最終用他一生的從政生涯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也讓我們看到了一代顯貴子弟努力拼搏的精神風貌。

平叛有功,直接累升六品

曹振鏞在官場上雖然一路青雲直捷,但也並非一帆風順。嘉慶朝時,他曾在平定新疆的張格爾叛亂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從而一舉嶄露頭角。

當時的情況是,新疆地區酋長張格爾率眾叛變,企圖割據一方。朝廷自然決意出重兵平亂。曹振鏞身為諮議大臣,參與了這場平叛的全過程。他不僅提出了許多精辟的戰略策略,還親自前往新疆駐防,督陣將士征伐。

在與張格爾的一場關鍵會戰中,曹振鏞更是臨場指揮,運籌帷幄,最終使叛軍徹底潰敗。張格爾本人也被活捉,並囚禁於北京城。這一勝利對於穩定新疆局勢,鞏固邊疆安全起到了關鍵作用。嘉慶皇帝對曹振鏞的表現十分滿意,當即追賞有加,一舉將他累升六級,拜為太子太師。

此後,曹振鏞的仕途更是越發一帆風順。道光帝繼位後,他還先後被授予太傅、尚書等重要職銜,最終成為軍機大臣,手握軍國重權。可以說,正是這次平定張格爾之亂的重大功勛,為曹振鏞開啟了步步高升的大門。

不過,曹振鏞可沒有就此止步。相反,他在擔任軍機大臣期間,依然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據史料記載,他每天都要從清晨五點工作到午夜十二點,從不懈怠。

尤其是在處理邊陲軍事事務上,他更是精益求精,屢屢建策獲旨。譬如在緬甸和越南的戰事中,曹振鏞不惜一再深入前線視察,並根據實地情況調整作戰方針。有些古板的將領意見不合,他也從不勉強,而是耐心說服。正是憑借這一系列精心部署,使得邊疆戰事迅速受控,局勢漸趨緩和。

若說曹振鏞為平定張格爾之亂立下赫赫戰功,那麽後來在處理邊陲軍務中的種種貢獻,也算是他在軍事領域的進一步體現。這位滿腹經綸的老臣,用他在軍政方面的卓著才能,為維護國家統一、鞏固邊疆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可謂當之無愧。

屢遭黨同伐隨,屢被賞識封爵

曹振鏞這一生雖然仕途坦蕩,但也並非總是一帆風順。事實上,他在朝為官期間也曾遭遇過不少挫折和阻力,甚至一度幾乎被革去衣錦還鄉。

最初的一次波折,發生在道光朝年間。那時曹振鏞已是聲望極高的資深大臣,手握重權。然而在一次科舉選士的會試中,他被指控做為徇私,另有所圖,遭到了黨同同僚的狙擊和彈劾。道光帝對此事也頗為重視,一度有意罷免曹振鏞的軍機大臣職務。

面對如此重大的政治危機,曹振鏞並沒有選擇息事寧人。相反,他直接上書陳辯,痛陳自己確實曾有些微過錯,但絕非徇私舞弊之罪。同時,他也拿出自己為國為民多年的一貫操守和貢獻予以自我辯護。最終,在諸多理由的共同作用下,這場政治風波終於漸漸平息。

這只是曹振鏞在道光朝遭遇的第一次重大考驗。不久之後,又有一樁更加棘手的事件將他推向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這件事緣起於一項重大的朝政方針之爭。當時有兩派大臣對一項涉及邊疆的重大軍事決策存在嚴重分歧,雙方唇槍舌戰,你來我往。曹振鏞作為軍機大臣,在朝野兩派中間進行調停斡旋。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不知是出於無心還是別有用心,他的一些言行確實給了外界一些"黨同一詞"的印象和解讀空間。

很快,曹振鏞就遭到了朝野兩派的猛烈炮轟,被指責偏袒了其中一方,玩弄權術。情況一度相當嚴峻,許多人都呼籲罷免曹振鏞的核心職務,甚至把他革職查辦。

面對如此艱難處境,曹振鏞內心雖然也有些慌亂,但表面上卻依然鎮定自若。他詳細梳理了事件的前因後果,查縷調查了相關線索和證據。最終,他不僅在朝上將事情的真相大白於天下,還順帶編撰了一部極為精辟的軍國理論著作,對軍國大計闡述了自己的見解。

在曹振鏞的種種努力下,朝野上下終於重新肅清了這場黨爭的戰雲。道光帝親自將他召見宮中,竟然不僅沒有革職,反而加封太子太傅、太保、太師等爵位,使他成為朝中最高階的宗室親王之列。可以說,這場政治危機最終成了曹振鏞步步高升的墊腳石。

總的來說,曹振鏞這一生雖屢遭黨同伐隨,但卻也由此展現了他沈著冷靜、處變不驚的政治智慧。每每遇到重大危機,他總能泰然處之,化解危機,使危成為安全之機。正是由於這一點,他才能在官場紛爭的大浪中屹立不倒,揚帆遠航,一路高升,最終成為朝中最高權力機構的掌舵者。

剛正不阿,求全責備

曹振鏞雖然一生總體上是一帆風順,但並非沒有遭遇過重大挫折和責難。事實上,正是由於他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了不阿權貴、敢於斥責的剛正品格,他才幾度遭到了皇帝的嚴懲和貶黜。

其中最為著名的一次就是發生在道光二十四年。那一年,曹振鏞已經年過花甲,可謂是位高權重的元老級人物。然而,就在這個年紀,他卻因為一件事招惹了皇帝的憤怒,差點被奪去全部爵位,從而斷送了自己長達半個世紀的仕途生涯。

事情緣起於朝廷上一項重大軍事決策。當時,朝野對於該如何處理一起邊陲戰事存在嚴重分歧。朝中主戰派呼籲出兵剿滅,而和平派則力主以理服人,賭城夷細民。兩派唇槍舌戰,你來我往,朝野一度風波不斷。

作為軍國大臣的曹振鏞,在這種關鍵時刻自然責無旁貸。他既要統籌兵權,又要為皇帝出謀劃策。可是,曹振鏞在這件事上卻表現出了極為罕見的猶豫和躊躇。一方面,他個人較為主戰,認為應當痛下殺手,以雷霆手腕平亂。但另一方面,他也擔心動武會釀成大禍,造成民生流離。

就在曹振鏞你推我阻、進退兩難之際,道光帝忽然下旨,要他親自擬定這一軍事決策的方針。這無疑是對曹振鏞的一次重大考驗,他必須在主戰和和平之間做出明確選擇。

曹振鏞在深思熟慮之後,最終拿定了主意。他堅持認為此事還是應當循律赦降,求穰戡亂,避免流血沖突。同時,他在自己擬定的奏折中,還直言不諱地指出了動武可能造成的種種後果和隱患,語重心長地勸諫道光帝三思而行。

這無疑是曹振鏞人生中最為關鍵的一次抉擇。作為當朝軍機大臣,他本可以直接擁戴皇帝的主戰方針,從而避免遭受責難。然而,出於對國家和百姓的高度責任心,他寧可承擔得罪君王的風險,也要竭盡全力去勸阻這一註定會釀成巨禍的決策。

結果是,道光帝對曹振鏞的直言勸阻大為憤怒,立即下旨將他革職查辦。不僅如此,道光帝還下令,將曹振鏞一生努力贏得的所有封爵和功名盡數奪去,令其從朝堂上滾下台去。對於時年79歲的曹振鏞來說,這無疑是對他最嚴厲的懲罰和打擊。

面對如此重大的不公待遇,曹振鏞卻並未選擇低頭認慫。相反,他依然剛正不阿,執拗力陳自己的主張。雖然最終他還是被貶黜回籍安享天年,但這種視死如歸的堅持,卻也讓我們看到了這位老臣獨有的剛正品格和不阿小節的操守。正是憑借著這種矢口不渝的品格,他才有資格獲得"文正"的殊榮。

九旬高齡仍執鍥杭鹽引江事

曹振鏞一生戎馬萬裏,幾經沈浮,最終蒞臨人世長達90壽終正寢。可以說,他活到了當朝最高齡的宗親王爵位。但是就連到了年近百歲的高齡,他依然孜孜不倦,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其中最令人難忘的一件事情,就是發生在他執掌杭鹽辦事處期間。那時候曹振鏞已年過九旬,可謂是仙齡高蹈。但面對一件關系重大的民生實事,他依然親力親為,不遺余力。

事情的起因是,當時錢塘江下遊一帶的鹽民經常遭受著江水枯竭的困擾。由於江水退潮,船只難以順利通航,鹽運輸就受到了極大影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前任鹽運總督早有"引江濟瀆"的想法,可惜最終未能實施。

年過九旬的曹振鏞到任後,很快就著手研究解決這一民生問題。他親自勘察現場,查閱資料,展開了大量的調研和設計工作。經過反復權衡,他最終拿定了主意:要在江中開鑿一條人工河道,從而將上遊的錢塘江水引入下遊,造福鹽民。

這可以說是一項民生巨制工程,其工程量之大、難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年過九旬的曹振鏞並沒有因為年事已高而退縮。相反,他親自主持了整個工程的設計和施工,從前期規劃到後期督辦,手把手地將這項大工程推進。

過程中自然也出現了不少阻力和困難。有人認為老臣胡思亂想,這樣的工程根本無法完成;也有人擔心工程耗資太大,不堪重負。但曹振鏞卻從未氣餒,他憑借著豐富的治河經驗和科學的勘測方法,一一破解了所有的難題。

最終,在曹振鏞的親自督辦下,這項被視為"無稽之談"的大工程終於完工了。新河道的開鑿,使得錢塘江上下遊的水系徹底貫通,大大緩解了下遊水枯的困擾,為沿江的鹽民和百姓帶來了極大的實惠。

對於已年過九旬的曹振鏞來說,完成這一民生大計確實是最後的一件盛事了。不久後,他就與世長辭,永遠離開了人世。但他為民造福的豐功偉績,卻將永遠銘記在錢塘江流域人民的心中。一代文正公終於走完了他的仕宦之路,留給後人的不僅是德高望重的聲名,更有為民辦實事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