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淺談十六國前期河西少數民族與涼州政治

2023-12-19歷史

秦漢以來,在河西地區長期活動著匈奴、羌人等民族。魏晉以降,入遷河西走廊的鮮卑等族,經過長期發展融合後轉化為當地民族。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的民族結構及分布格局發生了劇烈變化,匈奴、羌族、鮮卑、粟特等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河西政局的演變和歷史走向。

前涼初期,由於統治者對鮮卑等族的軍事勝利,加上支撐其政權存在76年的基礎是漢人世家大族,故河西少數民族在政治上尚無太多話語權。但到前涼中後期,隨著少數民族勢力崛起,開始參與河西事務。

前秦時期,河西少數民族繼續保持發展態勢,以鮮卑禿發氏、盧水胡沮渠氏為代表,經過長期整合發展,最終在後涼末年分別建立南涼、北涼政權,由此影響了十六國後期的河西政治格局。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繼續討論十六國前期河西少數民族崛起發展的歷史,由此觀察十六國後期鮮卑禿發氏、盧水胡沮渠氏發展壯大乃至獨立建國的歷程。

前涼後期河西少數民族勢力的初步發展

前涼初期,由於統治者註重籠絡漢人大族,而對鮮卑為主少數民族力量進行強勢鎮壓,加上西晉永嘉亂後大量中原漢族士民的湧入,使漢武帝以來漢人主導政治的歷史傳統得以在河西延續。前涼後期,圍繞王位繼承展開的爭權奪利導致統治集團內訌與分裂,隨著河西大族漸次結束權力核心,地方少數民族勢力趁勢崛起,逐漸參與到涼州事務。

(一)前涼初期河西地區胡漢力量對比

魏晉之際,由於大量鮮卑部落入塞,使河西走廊的民族結構和力量對比發生了較大變化,並導致西晉初年西北羌胡問題出現,而「魏晉間河西‘羌胡’問題的一步步演化,也是五涼歷史一步步形成的序幕」。【資治通鑒】記,西晉武帝泰始五年(269)二月,「分雍、涼、梁置秦州。以胡烈為刺史。先是,鄧艾納鮮卑降者數萬,置於雍、涼之間,與民雜居,朝廷恐其久而為患,以烈素著名於西方,故使鎮撫之」。

但是,西晉朝廷調整河隴政區沒能從根本上解決西北羌胡問題,反而刺激該區域矛盾的不斷加深。泰始六年(270)六月,河西鮮卑禿發樹機能起兵反晉,史稱「涼州之亂」。西晉政府耗費甚多、用功十年才勉強鎮壓這場動亂,但鮮卑余眾勢力仍很強大,使西晉王朝始終無法在涼州建立穩定統治,而河西也由此成為十六國時代較早出現割據政權的地區之一。趙向群指出,「以河西鮮卑為主力的‘羌胡’在禿發樹機能率領下起兵反晉並導致西晉政府對河西失馭,這是前涼肇基的契機」。

西晉末年,張軌出任涼州刺史後,即著手對鮮卑進行軍事征服。【晉書·張軌傳】稱,「於時鮮卑反叛,寇盜縱橫,軌到官,即討破之,斬首萬余級,遂威著西州,化行河右。……永興中,鮮卑若羅拔能皆為寇,軌遣司馬宋配擊之,斬拔能,俘十余萬口,威名大震」。

【資治通鑒】記宋配斬殺若羅拔能、招撫鮮卑余眾之事,在西晉永興二年(305)六月,胡三省註雲「史言張軌能尊主攘夷以致強盛」。正是依靠涼州大族,透過武力征服手段,張軌徹底解決了西晉初年以來河西鮮卑為亂地方的問題,重建了涼州社會的封建統治秩序。

此後,以鮮卑為主的涼州羌胡部眾趨於沈寂,直到前涼後期才又再次出現在史籍中。有學者研究指出,前涼重要官僚的尉髦、尉緝疑似胡族,北宮純、北宮萌同樣如此。但上述研究多是推測,尚不能完全證實,且尉、北宮二氏作為個例,並不能說明前涼初期河西少數民族發展的基本情況,故對此不作申論。

西晉永嘉亂後,大量中原士民向西逃奔至遠離戰亂且相對安定的河西地區。史稱,「中州避難來者日月相繼,(張軌)分武威郡置武興郡以居之」,由此加強了河西走廊東部尤其武威及周邊的漢人力量。而羌族仍分布在河湟地區,鮮卑族散布於河西東部的武威、金城一帶,盧水胡集中於張掖臨松盧水流域,其主要活動區域未有大的變化。

由此,盡管魏晉以降河西地區民族結構及分布格局已發生變化,但兩漢以來漢人主導政治的歷史傳統仍然得到延續。前涼王國統治階層的構成,從民族成分上講,仍以漢晉以來成長於涼州原生的漢人世家大族為主,在此基礎上,張軌及其後繼者接納了永嘉亂後入遷河西的中州、秦雍士族成員,形成「僑舊共治」局面。

(二)前涼後期河西少數民族勢力開始崛起

前涼時代,河西大族把持著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權力,而漢人也是河西政治的絕對主導力量。但從張祚開始,前涼統治集團圍繞王位繼承展開的爭權奪利活動愈演愈烈,頻繁內訌導致數度易主,削弱了張氏統治河西的社會基礎。尤其,河西大族與安定張氏在政治上的逐漸決裂,造成河西大族漸次結束前涼權力的核心。

賈小軍統計前涼時期河西著姓人物任職情況後,指出「前涼後期參與河西政治事務的河西著姓已經明顯減少了」。無疑從客觀上為河西少數民族力量發展提供了政治空間和歷史機遇。雖然他們尚未強大到足以滲透到政治領域,但已引起前涼統治者的註意,張駿、張重華、張祚時期即有多次討伐境內少數民族部落的軍事行動。

前秦治涼與河西少數民族的繼續發展

前秦時代,河西諸民族擁有更好的發展環境,苻堅旨在削弱前涼王國割據基礎的一系列措施,尤其是「徙民出涼」政策及「胡漢並用」擇官原則,加之對河西諸少數民族部落的政治優待,都極大地拓寬了他們生存發展的地理和政治空間。

376年,前秦滅前涼,將原前涼統治下包括河西走廊、河湟谷地、吐魯番盆地等廣大地區納入其疆域版圖內,河西走廊開啟了外來胡人統治時代,隨後苻堅任命文武官員重建河西社會秩序。

【晉書·苻堅載記上】記「堅以梁熙為持節、西中郎將、涼州刺史,領護西羌校尉,鎮姑臧。徙豪右七千余戶於關中,五品稅百姓金銀一萬三千斤以賞軍士,余皆安堵如故」。前秦統治者組織大規模徙民活動,主要基於削弱河西王國割據基礎的政治考慮。齊陳駿認為,「苻堅遷徙豪族,其根本目的在於削弱河西地區的地方勢力,使之再也無力進行反叛」。

賈小軍則稱「苻堅治理涼州政策,首先是重建涼州政治秩序,而治涼的主要落腳點,在於打擊河西著姓勢力」。而「五品稅百姓金銀一萬三千斤以賞軍事」,屬於經濟掠奪措施,與徙民政策相為表裏。苻堅在派遣以梁熙為首的前秦官員進駐姑臧之外,仍將部份前涼舊臣納入統治階層,彭正和、蘇膺、張烈等入職中樞,趙凝、楊幹等留任地方太守,又涼州刺史梁熙將索泮、宋皓召入幕府擔任主簿、別駕等要職。他們在維護前秦統治河西方面做出了貢獻,例如「西平郭護起兵攻秦,熙以皓為折衛將軍,討平之」。

前秦苻堅在采取多元化政策安置河西大族外,還針對河西境內少數民族及永嘉亂後入遷涼州的士人,提出另一套具體政治措施,【資治通鑒】載:

初,秦人既克涼州,議討西障氐、羌。秦王堅曰:「彼種落雜居,不相統壹,不能為中國大患。宜先撫諭,征其租稅。若不從命,然後討之。」乃使殿中將軍張旬前行宣慰,庭中將軍魏曷飛帥騎二萬七千隨之。曷飛忿其恃險不服,縱兵擊之,大掠而歸。堅怒其違命,鞭之二百,斬前鋒督護儲安以謝氐、羌。氐、羌大悅,降附貢獻者八萬三千余落。雍州士族先因亂流寓河西者,皆聽還本。

前秦統治集團討論對河西少數民族征服之策,首先是建立在對前涼後期河西少數民族已然崛起的客觀事實上。苻堅基於「彼種落雜居,不相統壹,不能為中國大患」的認知,將重點打擊物件定位在構成前涼統治基礎的河西大族群體,而對少數民族部落采取了「宜先撫諭,征其租稅。若不從命,然後討之」截然不同的措施,而此項政策運用成功也確實解決自前涼後期逐漸出現的少數民族問題。

根據「降附貢獻者八萬三千余落」記載判斷,按一落五口計算,超過四十余萬近五十萬人口。趙向群曾統計五涼時期河西地區各族人口數量不低於百萬,劉漢東也依據敦煌藏經洞發現【西涼建初十二年(416)正月敦煌郡敦煌縣西宕鄉高昌裏籍】保守估計五涼時期河西人口保持在一百萬左右。

由此,前秦統治初期涼州諸少數民族部落人口占總人數比例近40%-50%,充分顯示其種落之繁盛,當然這部份人口可能不在學者估算之內。此外,對西晉永嘉亂後流寓河西的雍州士族采取「皆聽還本」政策,河東裴氏、京兆杜氏即屬此類。

綜上,前秦統治者「徙民出涼」和經濟掠奪措施,以及針對永嘉亂後流寓河西的雍州士族「皆聽還本」政策,旨在削弱乃至摧毀前涼割據河西的社會基礎。而對涼州諸少數民族政治優待措施及「胡漢並用」的擇官原則,也促使河西境內少數民族的力量進一步發展,鮮卑禿發氏和盧水胡沮渠氏發展成就尤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