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淮海決戰,國軍換白崇禧指揮能否打贏?其子白先勇說了一句公道話

2024-01-04歷史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為了打好這場戰略大決戰,蔣介石不僅投入了80萬重兵,手下名將胡璉、黃百韜和邱清泉等人也悉數登場。當時華野和中野加起來才60萬人,兵力足足比對手少了20萬,而且中野剛剛從大別山轉出,重武器十分缺乏。正因為如此,蔣介石才信心滿滿,認為自己必將會贏得這場大決戰的勝利。

但淮海戰役的行程卻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經過兩個多月的激烈拼殺,他的80萬精銳灰飛煙滅,手下悍將有的自殺,有的被俘,還有的被擊斃,只有胡璉和李彌僥幸逃脫。戰後蔣介石把失利的主要原因歸結到了劉峙身上,認為是他指揮無能,嚇得劉峙遠走印尼,直到1953年才去了台灣,但仍被蔣介石一頓痛罵。

實際上對劉峙的軍事指揮才能,蔣介石心中多少還是有數的。雖然在北伐戰爭和中原大戰期間劉峙表現不俗,並因此成為蔣介石的嫡系心腹和「八大金剛」之一。但之後劉峙突然江郎才盡,變得不會打仗了,在抗日戰場的表現堪稱災難,由於經常逃跑而被人們戲稱為「長腿將軍」。

解放戰爭爆發後,蔣介石依然對劉峙委以重任,讓他率領30萬國軍進攻中原解放區。盡管兵力和武器裝備都占據絕對優勢,但劉峙卻沒能完成任務,還讓中原軍區打出了一個赫赫有名的皮旅。在接下來的定陶戰役中,劉峙再次犯錯,導致趙錫田的整編第三師被全殲,他本人也成了我軍的俘虜。

趙錫田是顧祝同的外甥,外甥成了俘虜,舅舅自然很生氣,於是顧祝同親自跑到廬山向蔣介石告狀,劉峙很快被解職,回到南京閑居。淮海戰役爆發之前,蔣介石本來是準備讓白崇禧出任國軍總指揮的,但白崇禧不肯上任。蔣介石無奈之下,只得重新啟用劉峙,讓他出任徐州「剿總」司令。

劉峙接到任命後當即表示:「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義不容辭!」盡管這番話說的很漂亮,但蔣介石卻知道他的斤兩,於是又將杜聿明從東北戰場調來,給劉峙當副手,結果依然沒能改變失利的命運。那麽如果把劉峙和杜聿明換成白崇禧,國軍能打贏淮海戰役嗎?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說了一句公道話。

在國軍高級將領當中,白崇禧稱得上是一位統帥級的戰將。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之後,對南京和武漢構成了直接威脅,蔣介石急忙將白崇禧派到九江坐鎮,親自指揮大軍對挺進大別山的中野主力進行圍攻。白崇禧到任後雙管齊下,軍事上多路進攻,每路至少兩個整編師,不給中野分割包圍的機會。

同時他還讓擅長山地作戰的桂系主力對中野窮追不舍,不給我軍休養的機會。此外白崇禧還組建了不少「小保隊」,這些人以老百姓的面目出現,專門對中野落單的人員、傷病員和地方幹部下手,而且手段極為殘忍。在「小保隊」的禍害下,中野不少傷病員遭到殺害,被派往地方任職的幹部也顧慮重重。沒有地方上的支持和掩護,中野傷病員的安置和後勤供應都成了難題。

除了這些之外,白崇禧還在大別山周邊的鄉村進行「保甲連坐」,各個進山的路口都設卡盤查,以此來切斷老百姓和我軍的聯系。白崇禧的這兩手十分狠辣,效果也很明顯,中野僅僅在大別山堅持了半年時間就無法立足了,被迫結束,兵力損失過半,重武器也幾乎丟光,直到淮海戰役時還沒有恢復元氣。

在解放戰場上,能讓中野遭受如此大的損失,足見白崇禧的能力。蔣介石雖然和白崇禧不和,但對他的軍事才能卻十分欣賞,正因為如此,他才希望白崇禧出任淮海戰場上的國軍總指揮。但由於多種原因,白崇禧沒有上任。多年後他的兒子白先勇寫了多篇回憶父親的文章,在提及淮海戰役時,白先勇寫道:「在當時的情形下,父親評估,這必是一場敗局,即使他出任指揮,也無法挽救。」

有部份人認為如果白崇禧代替劉峙和杜聿明指揮,國軍是有可能在淮海戰役中翻盤的,但白先勇卻給出了否定的回答。他並沒有為自己的父親爭虛名,而是說了一句公道話,認為即便父親出任指揮,在當時的情況下也無法挽救敗局,這是很難得的。1966年,白崇禧在台北去世,時年7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