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國歷經磨難後新生。此時的中國亟待發展,彭德懷將軍全身心投入到大西北的建設中。然而,隨著國際形勢的劇烈變化,彭德懷被迫走上了烽火連天的戰場,他的軍事生涯因此增添了一筆輝煌的篇章。
1950年6月25日,北韓爆發內戰,美國糾集眾多西方國家武裝幹涉,威脅中國東北安全。10月初,美國軍隊越過三八線,分兵多路向中朝邊境推進,企圖將戰火燒到中國東北地區。
根據北韓政府的請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連續舉行會議討論是否出兵援朝。彭德懷從西安飛抵北京,在毛主席、周恩來的安排下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彭德懷坐定,聽了幾位同誌的發言後,才知道對是否出兵援朝大家有著不同的看法。毛主席說:「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樣說,心裏也難過。」
彭德懷因為剛到,沒有發言。10月5日上午,彭德懷被接到中南海毛主席辦公室,兩人進行了交談。彭德懷說:「昨天晚上我反復考慮,贊成你出兵援朝的決策。」
對於讓他掛帥的問題,彭德懷明確表示:「我服從中央的決定。」毛主席高興地說:「這我就放心了。現在美軍已分路向三八線北冒進,我們要盡快出兵,爭取主動。
今天下午政治局繼續開會,請你擺擺你的看法。」下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繼續在中南海頤年堂舉行。彭德懷態度鮮明地說:「出兵北韓是必要的。
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可是,如讓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
如讓美國占領了北韓半島,將來的問題更復雜,所以遲打不如早打。」彭德懷的發言,使大家受到了啟迪和教育。會議最後慎重地作出了出兵援朝的決策。
毛主席和周總理本來打算讓林彪掛帥赴朝作戰。但是,林借口有病,要求到蘇聯去治病。彭德懷則與林彪的態度截然相反,欣然接受了人民的重托。
他表示:臨危受命,怎麽好推諉呢。從愛國主義講,從國際主義講,我彭德懷都不能說一個「不」字。
10月8日,毛主席釋出【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命令】,正式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與此同時,黨中央已將出兵之事向北韓和蘇聯通報,並邀請北韓派專人赴沈陽與彭德懷商談有關具體事宜。
彭德懷肩負責任,在危難之際受命,當天就乘飛機前往沈陽,與高崗和鄧華等緊急部署誌願軍出國作戰事宜。10月9日和14日,他先後主持召開了誌願軍軍以上、師以上幹部兩次動員大會,強調了誌願軍的決心和準備。
10月18日,毛主席主持黨中央會議,聽取彭德懷匯報誌願軍出動前的準備情況,並最終決定誌願軍於10月19日入朝參戰。
當天下午,彭德懷乘坐專機在4架戰鬥機的護航下,從沈陽到達安東,於當晚先於誌願軍各部隊渡過鴨綠江,開始了對如何奪取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運籌帷幄和組織指揮。
在誌願軍入朝前和入朝作戰初期,毛主席、周總理預計敵人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向北推進。中央軍委和毛主席制定了戰路方針,即誌願軍在適當地區等候蘇聯武器到達,並將我軍裝備起來,然後配合北韓同誌舉行反攻,殲滅美國侵略軍。
然而,敵情變化超出了預期,敵軍采取速戰速決的策略,分多路向中朝邊境瘋狂進發。誌願軍已經沒有時間在預定地區組織防禦,而敵人並未發現誌願軍已過江。
因此,彭德懷決定調整戰略,將原定的陣地防禦改為以運動戰為主。他制定了戰役方針,並在毛主席的指示下,與鄧華等人研究制訂出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和戰役計劃,采取了一系列應急作戰措施。
這使得誌願軍在運動戰時期取得了幾次戰役的勝利,使得戰爭的行程發生了積極的轉變。抗美援朝戰爭分為運動戰時期和陣地戰時期兩個階段,運動戰時期的五次戰役都是以運動戰為主、陣地戰和遊擊戰相配合的形式進行的。
這五次戰役的勝利是偉大的,共殲滅敵人23萬,我方傷亡18.72萬,敵我傷亡比例為1:0.81,最後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奠定了韓戰勝利的基礎。
彭德懷以高超的指揮藝術在五次戰役中取得了顯著的勝利。他的戰法靈活多變,集中兵力,制造優勢,贏得了戰爭。
在第一次戰役中,他準確預測了敵人的動向,部署了兵力,成功阻止了敵人的攻勢。在第二次戰役中,他更是提出將第9兵團開赴新義州東北地區隱蔽集結,準備「聯合國軍」再攻,從而扭轉了戰局。
在第三次戰役中,他再次展現了他的指揮才能,成功突破了敵軍三八線陣地,占領了漢城。他的戰法和指揮藝術是抗美援朝戰爭初期戰役勝利的關鍵。
(二)誘敵深入,一戰成名。在第一次戰役後,彭德懷審時度勢,向毛主席提出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並在西線成功實施了戰役反擊,粉碎了敵人的部署。
彭德懷曾精辟地闡述過:「誘敵深入是內線戰,我們要集中優勢兵力,分割包圍,逐個殲滅敵人;但也可以在外線乘敵立足未穩,預設伏擊、追擊、圍點打援,這樣在運動中消滅敵人。」
他認為,盡管麥克阿瑟遭到了第一次戰役的打擊,但美軍主力並未受損,且對我軍的兵力和裝備情況不清楚,肯定還會向鴨綠江大舉進攻。
我軍雖然兵力占優,但裝備落後,如與敵死磕硬碰,肯定要吃虧。因此,我們需要先避其銳氣,故意示弱,邊打邊退,迷惑敵人,誘其深入。
在清川江畔,我們要釣大魚! 果然,11月24日,「聯合國軍」發動了企圖在聖誕節結束戰爭的「總攻勢」。彭德懷命令各部隊主動後撤,以小部兵力與敵保持接觸,把主力控制在北鎮東西地區,利用有利地形,隱蔽地構築反擊陣地。
各部隊在後撤時,還故意在沿途丟棄一些槍彈、衣物,裝出潰不成軍的樣子。當我們把敵軍誘至預定戰場後,於11月25日和27日在西東兩線分別發起猛烈反擊,給敵以重創,並於12月5日收復平壤。
誘敵深入,一戰成名!
彭德懷總是在戰役部署中強調實施迂回包圍和穿插分割,以切斷敵人的退路。他認為這是最有效的殲滅敵人的戰法。
在第一次戰役中,由於第38軍行動遲緩,未能按時到達指定地點,致使美騎兵第1師和英聯邦師漏網逃走。對此,彭德懷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在第二次戰役中,彭德懷再次命令第38軍擔負戰役迂回任務,並指示他們迅速將敵人的退路切斷。第38軍這次執行任務非常出色,成功地堵住了敵人的退路,並堅持戰鬥了50多個小時,有力地配合了正面進攻。
為此,彭德懷發出了嘉獎令,親筆寫下了「中國人民誌願軍萬歲!38軍萬歲!」
近戰夜戰,速決殲敵,是我軍的傳統戰法,是我軍克敵制勝的重要手段。彭德懷曾強調,只有在敵我裝備懸殊的情況下,我軍才應利用夜戰的優勢,大膽地迂回包抄、穿插作戰,才能有效地殲滅敵人。
透過實踐,我們發現,近戰、夜戰不僅可以減少敵人空軍和炮兵對我軍的威脅,而且能夠增強我軍戰役戰鬥的突然性。
彭德懷總結了第一次戰役的經驗,認為只要充分利用夜間,進行大膽的迂回包圍、穿插作戰,我軍是完全可以殲滅敵人的。
他還強調,只要敢於進行近戰、迂回挺進,敢於以各種輕型武器對抗敵人的飛機、坦克、大炮,我軍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在五次戰役中,誌願軍充分發揮了近戰、夜戰的特長,用手榴彈、刺刀與敵短兵混戰,成功地打擊了敵人,贏得了戰役的勝利。
彭德懷認為,這種打法出敵不意,是我軍取得勝利的正確戰術方針。 雖然夜戰在我軍的戰鬥中極其重要,但我們也不能絕對化地依賴它。
在一定的條件下,白天作戰也是必要的。彭德懷就曾指出,如果是在滲入敵人縱深、追擊潰敵的條件下,白天作戰更是可能和必要的。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敵機對我的威脅已經大大減少。例如,在第三次戰役中,許多部隊就堅持了白天作戰,並且取得了重大的戰果。
1. 輪番阻擊,贏得時間:誌願軍停止攻擊,轉入休整。從1月25日開始,敵人恢復攻勢,彭德懷下令各部隊停止休整,全部轉入防禦作戰。
彭德懷采取「西頂東放」的方針,部署西線防禦,東線反擊,以求打破敵之攻勢。東西兩線部隊經過艱苦奮戰,遲滯了美軍的進攻,爭取了兩個月的時間,後續部隊趕到前線,新兵補充到部隊,作戰物資屯積起來。
2. 積極運動防禦,以空間換時間:誌願軍、人民軍全線轉入運動防禦,以阻擊結合反擊、伏擊、襲擊等手段,節節抗擊敵軍的進攻,以空間換取時間。
彭德懷說:「在軍事上,證明我軍對現代化裝備的敵人,堅持固守防禦是困難的,積極的運動防禦是必需的。」 3. 重點設防,梯次配置:彭德懷命令各部隊:「要在寬大正面上采取重點設防,梯次配置,按預定計劃依托每一防禦陣地節節阻擊殺傷敵人,使敵人每前進一公裏,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
彭德懷在五次戰役中的卓越表現,充分體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他能夠準確把握戰爭全域,深入了解敵我雙方的實力和特點,采取靈活多變的戰術,克服裝備劣勢,成功地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史太林曾高度評價他:「彭德懷是當代傑出的軍事家,用劣勢裝備打敗了強大的美帝國主義。」向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彭德懷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