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33年項英將軍下令,要紅3軍團強渡清流河,周總理:這樣不妥

2024-03-01歷史

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33年7月11日,反「圍剿」作戰中,項英將軍等領導幹部曾犯過一個錯誤。

他下令,要紅3軍團首攻清流,還將其他兵力也轉移過來。

彼時,彭老總正與他的老戰友滕代遠,一起指揮紅5師打泉上,敵人派了增援,正是雙方吃緊的時候。

彭老總仔細看過命令,認為脫離實際了,周總理和朱老總還特地寫電報,表示不妥。

然而,項英將軍等人執意強渡清流河,那時,紅3團還帶著500多號病員。

周總理和朱老總看不下去了,特地寫了一封電報過去,表了態,認為這條命令不妥。

與此同時,彭老總和滕將軍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是遵守命令,還是無奈另辟蹊徑?

艱難抉擇

紅軍時期,紅一方面軍的副總政委,還有紅3軍團的政委,都是由滕代遠將軍擔任的。

1930年12月起,一直到1933年3月,他一共參加了4次反「圍剿」作戰。

其中,前三次作戰,他是在毛主席和朱老總的領導下完成的,第四次作戰,則是聽朱老總、周總理指揮。

而在這一次作戰中,他們面臨了一場相當艱難的抉擇。

這個問題還得從1933年7月2日,紅三軍團冒雨前行,用2天時間趕到了石城。

此處位於閩贛邊,清流城依山傍水,三面為護城河,一面天險,是易守難攻的經典形式。

而敵人還在這天險上多加了一道「保險」,他們依靠天險修築了工事,城墻十分牢靠,很難被輕易攻破。

這種情況並非無法解決,在寧化縣的東北方,有個地方叫泉上。

這個地方尤為關鍵,是一個交通樞紐,同樣的,這裏也被國軍占據把守,修建了堅固的工事。

當地駐紮了國軍盧興邦師307團,還有400多人的地主武裝。

他們修築的土堡內藏有大量的物資、食糧,這些都是當地頑固地主貢獻出來的。

如果不把上泉給拿下,極有可能威脅到蘇區,同時,這也會影響到東方軍前進的道路。

彭老總和滕將軍帶的隊伍,正好在東方軍之列。

觀察好情況後,他們當天就擬出了詳細作戰方針,並行給朱、周,而後轉給項英將軍。

朱、周二人看過後,同意了他們先打泉上的意見,隨後,紅3軍團立刻行動,紅5師打頭陣,紅4師跟進,朝泉上奔去。

然而,這場仗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輕松。

自他們進入閩地,就一直受到一小部份中央領導幹部的幹擾。

這些幹部不了解前線的情況,極力要求攻打城市。

對此,彭老總和滕將軍還是堅持原則,從實際出發,在朱老總和周總理的支持下作戰。

不論他們怎麽說,他們還是要堅持自己的,畢竟一步錯,就不知道有多少戰士要犧牲了。

很快,他們發動了進攻,直接包圍了泉上,敵人察覺情況後,立刻派遣309團增援。

就在彭、滕二人發出了進攻土堡報告時,上級依舊堅持要先打清流等城市。

他們認為,東方軍應當只留一個團打泉上,其他兵力當轉移至清流南部,也可以配合紅34師,攻打連城。

然而,泉上那邊的戰鬥已經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開弓何來回頭箭。

1933年7月11日,紅3軍團的兩位首長,仔細研究了項英將軍的命令。

他們認為,這個命令是行不通的,偏離了實際。

為了減少更多的損失,他們向朱、周二人發去了電報,講了自己的意見,很快,兩位首長得到了朱、周的支持。

不僅如此,朱、周還當天給項連發去兩通電報,說明了先攻泉上的好處,以及先攻清流的冒險之處。

那時正值夏季雨季,多雨,河水暴漲,水流湍急,像紅3軍這樣大兵團,無法快速轉移。

除此之外,朱、周二人還指出,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

紅3軍內,有不少因為天氣酷熱生病的戰士,他們在沿途留下歇息。

如果主力直接過了清流河,那這幾百名戰士該怎麽辦呢,難道要棄之不顧嗎?顯然這是不對的。

實在是忍無可忍,周總理和朱老總再次發了電報,說明了不要再直接命令彭、滕等人的請求,讓他們有自己思考的余地。

有了這份電報,彭老總和滕將軍也管不了那麽多了,直接按原計劃「圍點打援」,先打泉上,再打清流。

按照這個計劃,紅軍果然大踏步向前,順利占領了歸化、清流、泉上等地。

紅3軍團狠狠重創了當地軍閥盧興邦,收獲頗豐,隨後,東方軍前往連城支援友軍。

顯然,按照這樣的打法,依舊可以拿下清流等城。為何有部份領導同誌,如此堅持攻打大城市?

這就要從1933年1月,中央討論出的「分離作戰」一事說起。

事情緣由

1933年7月份,紅三軍團劍指泉上,但在戰中屢遭阻攔,好在最後有驚無險,渡過了難關。

那時,有部份領導同誌,堅持要打城市,但這並不適合那時的紅軍。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讓他們如此堅定,一定要先打大城市才行?

1933年1月下旬,反「圍剿」的鬥爭受到了博古等人的幹預。

他提出,要「先發制人」,紅軍應轉移至江西撫河西岸,而後追擊敵人的南豐和南城。

然而,這樣行動會暴露紅軍的行蹤,那兩座城都有重兵把守,稍有不慎,紅軍極有可能會被夾擊。

紅軍的裝備比不過他們,若是打成了持久戰,後果不堪設想。

這個方陣一出來,周總理等人就表示強烈抵制,然而上級強制要求,無奈,紅一軍團只得執行命令。

不僅如此,就連共產國際方面也跟抽了風,說到後面的作戰計劃,他們向中央提議了「分離方針」。

「分離方針」是什麽意思呢?這個方針也被稱為「上海計劃」。

具體內容是將中央紅軍,還有一些地方武裝,全部份成兩個部份,一部份到撫河一帶,攔截敵人,另一部份則先行進入閩地作戰。

而紅三軍團,也就是彭老總、滕將軍帶領的隊伍。

實際上,這個方針一下來,就受到了不少批評,他們這個計劃分散了兵力,力量不集中,可能兩邊都打不好。

為了說服這些將領,博古還專門跑到紅3軍的司令部,找彭老總談話。

雙方都爭執不下,就拿途中戰果不錯的泉上戰役來講,中央和部隊鬧矛盾,是十分令人頭疼的。

就在紅3軍團直擊泉上是,紅34師和第4師都前往連城了,他們都等待著進攻收復城池。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中革軍委發來電報,要彭老總等人立刻掉頭,趕去連城支援。

與此同時,滕將軍因為持續指揮作戰,疲乏加上酷熱,一下就病倒了。

生病沒辦法分攤彭老總的工作,他的心情是十分郁悶的,中央的電報一封封發過來,更是令他心煩意亂。

這樣折騰一番,一個感冒竟許久未見好轉。

彭老總安慰他這位老戰友,要他不要著急,靜心休養,他們會搞清楚敵情,再做決斷。

後來,彭老總派了一個偵察排,不出他所料,若按上級的命令列事,他們只會處在完全不利的情況下。

彭老總是何等聰明的人物,很快,他們就發現連城附近的莒溪守備虛弱。

從那裏開打,可以拿下連城、清流,泉上自然也不在話下。

滕將軍得聞此事後,心中十分愉悅,隨後,他們聯名向朱、周二人再度匯報了作戰方針。

隨後,這份作戰方針上傳到中央那兒,還經過一番波折,最後是在朱、周兩位領導同誌的據理力爭下,才得到了批準。

所以,泉上等城的一系列勝利來之不易,若不是大家堅持,恐怕又要犧牲不知道多少同誌了。

反「圍剿」戰役還沒有結束,彭、滕趁熱打鐵,一舉沖上了朋口、莒溪。

這年7月31日,朋口被順利攻占,紅軍還殲滅了增援的敵軍,隨後,莒溪被攻下,紅軍再殲敵人兩個團,順利完成了一階段作戰。

而這一戰,對於敵師長區壽年來說,是莫大的恥辱,晚年他回憶時,看見現場撤退的混亂場面,尤為心痛。

這一成果,對紅軍而言是喜人的,但根本問題依舊沒能得到解決,接下來的戰鬥只會更加艱難。

遺憾的事

1933年7月初,紅3軍團打了一系列勝仗,但他們來不及高興,敵人再度發起了進攻。

然而,組織內部意見也有矛盾,在內憂外患下,他們將如何繼續奮戰?

1933年9月28日,黎川被蔣軍攻陷,這對博古、李德來說,是一個十分震驚的訊息。

而在這月上旬,老蔣就已經展開了對中央蘇區的又一次圍攻,也就是第5次「圍剿」。

黎川被攻,意味著老蔣的部隊都已經達到了大門口,這樣下去,整個蘇區都將不復存在。

為了挽回損失,他們立刻命東方軍奪取黎州,以此守住大門。

然而,這兩個人都已被蔣軍的架勢給嚇得慌了神。

他們將紅軍調來調去,在敵軍主力和堡壘間奔波,戰士們大多疲乏不已。

這樣一來,不但沒能拿下黎州,連蘇區大門都岌岌可危,紅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不久,彭老總和滕代遠將軍接到了電話,又到了他們出動的時刻了。

兩位首長再次快速反應,拿出了合適的作戰方案,然而,在行軍路上,他們又遭到了批評,要求他們不得忽視上級命令,延誤戰機。

原本他們是要去泰寧地區,圍攻敵軍解圍,但上級要求他們先滅掉硝石等地之敵,直面黎川。

黎川之敵是重兵,強攻只會讓紅軍吃虧,面對這個情況,兩位首長再度向朱、周尋求意見。

朱、周二人認為,可分出一隊佯攻,將敵人的援軍騙出來,而後將他們趕在一起,再消滅。

他們本以為這次命令極有可能不批準,但幸運的是,上級仍給了批準,這才減少了損失。

這一段驚險的爭論,在彭老總【自述】一書中有詳細敘述,滕將軍自己回憶時,同樣也對這一戰心有余悸。

隨後,戰鬥繼續,部隊和中央繼續意見不合,堅持在黎川一帶重兵對壘。

1933年10月中到11月上,不到半個月時間裏,東方軍等部隊,陷入了被動境地,難以對敵人發起攻擊。

危急時刻,彭、滕二人再發電報,向中央講自己的意見,還參照了毛主席對李德等人方針的評價。

然而,這並未使部份領導同誌回心轉意,紅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1933年12月底,中央決定將東方軍拆開充足,這是什麽意思不言而喻。

彭、滕二人遷到了建寧縣城,滕將軍被撤了紅3軍團政委一職,調離了軍團,而彭老總也被免去了中革軍委副主席一職。

這樣的結果,令滕將軍心中異常郁悶,彭老總更是公開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1933年12月24日,晚上7點,滕將軍交代完工作,同軍團的戰友們告別。

隨後,他收拾行李,向老戰友彭老總等人告別,連夜前往瑞金。

而這,也成了滕將軍軍教的重要轉折點,他錯過了紅軍打仗最艱難的時刻,後來又因各種原因,未能在1955年授銜,實在遺憾。

但在反「圍剿」鬥爭中,他與彭老總的配合是十分默契的,以至於多年以後,彭老總還惦記著他,要把他調到自己身邊來。

紅軍時期的戰鬥是殘酷的,老蔣派50萬大軍,搞「三路攻勢」,以紅軍的兵力來講,次次都是險境。

那時,滕將軍才26歲,彭老總32歲,兩人正是青年,但他們都堅定了毛主席等領導同誌的思想,從實際出發,打仗穩健,顧大局。

倘若,他們的建議被采納,第5次反「圍剿」的損失會小一些。

但歷史沒有如果,在這之後,第5次反「圍剿」失敗,紅軍不得不戰略轉移,開啟艱苦的長征之旅。

而彭老總與滕將軍的軍教生涯,也發生了不同的變化,有了不同的經歷,但他們協同作戰的英姿永遠會為歷史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