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春秋偉大的梟雄之一,生前未成霸主,死後留下什麽讓子孫問鼎中原

2024-01-02歷史

公元前626年,隨著楚國宮室內一張椅子倒地的聲音響起,春秋偉大的梟雄之一楚成王,於一片悔恨、一片遺恨之中悲涼落幕。他生前雖未成就霸業,但他的孫子於20年之後,成功問鼎中原,一戰稱霸。

楚成王

三代人的努力耕耘,讓楚國漸漸強大起來,最終力壓中原諸國,由原來的南方蠻夷一舉成為響當當的春秋強國。楚成王生前究竟給子孫留下了什麽,短短二十年間,楚國就變得如此豪橫。

一、父輩奠基,將郡縣制度延續

其實這就要從楚成王的爺爺開始說起了!楚成王的爺爺是哪位呢?

這位可是響當當的人物,如果我問您春秋諸侯之中,第一個當上王的是哪位?這就是楚成王的爺爺,楚武王熊通。

這老爺子可不是好惹的,殺掉自己的侄子上位,開始了自己雄心勃勃的擴張事業。他剛開始試著往北方發展,但是渡過漢水之後,發現局勢並沒有那麽好。在北上受阻後,他開始向漢水以東擴張。一言以蔽之,這老爺子最偉大的成就就是僭越稱王,其次就是向東征服隨國,成為漢東霸主。

楚國開國疆域面積不過小小的五十裏地,基本上比一個現在的鎮大不了多少。楚成王的爺爺輩耗費大量心力,經過五十年時間,向東、西方擴張之後,疆域深入到現在的湖北中東部,已經有一省之地,最起碼從疆域面積來講,已經開始可以和中原的一些國家相提並論了。

楚國疆域演變

楚武王死後,楚成王的父親熊貲即位,是為楚文王。楚文王不愧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君主,他的師父是來自中原的老師。可能是受這位老師的影響,楚武王向東滅掉權國之後,就將這些小國家裏的管理者全部遷出,把原有的設定全部廢除,創立了縣制的雛形。如果楚武王是縣制的拓荒者的話,那麽楚文王就是積極施行縣制的踐行者。

楚文王從一開始就看到了這樣一種契機,因此他即位的第一件要緊的事情就是遷都。將沿襲了百年的都城丹陽遷至郢都,這本來就是件冒險的事情,但楚文王卻不這樣認為。這恰恰暴露了楚文王想要北上擴張的雄心。

郢都即是現在的湖北荊州,這裏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仔細想來,你不得不佩服楚文王毒辣的眼睛,荊州背靠長江,往北是襄陽、再往北就是南陽等中原腹地。想當初,他的父親就是遠征南陽盆地而最終折返,因為實力還不允許。現在他遷都至此,可見楚國是多麽執著於北上爭強。正是應了那麽一句話,強則強,弱則亡。他深諳此道,因為他有一個申國老師,他自小就受過這方面的教育。

荊州

公元前687年,楚文王伐申(今河南南陽),服申之後,楚文王反復思索要不要復申之國,使之與楚結盟。但令尹彭仲爽從分封制的歷史教訓與申的地理位置考慮,建議楚文王滅申而設縣。之後滅掉又息國(今河南省息縣)而設縣。

楚國的縣制由此真正開始。

經過楚武王、楚文王兩代人的奮鬥,地域面積由一個鎮發展到一個湖北省,楚國正式可以與中原的諸侯國比肩了。但這還遠遠不夠,進軍中原的號角才剛剛打響。

二、北上中原,將稱霸精神遺傳

楚國誌在中原,楚文王時期,楚國的管理者們就開始加強郢都與各縣城的水陸交通建設。為了便於車馬行進,楚文王設定申、息兩縣之後,就修建了從郢至申的道路。這就為楚國北上中原奠定了基礎。

於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正式登場了。公元前671年,楚成王即位。在其爺爺、父親兩代人的開拓的基礎上,楚成王躊躇滿誌。

躊躇滿誌的楚成王

首先,楚成王是一位非常善於審時度勢的雄主。剛即位時,他認為,楚國地處南方,生產不發達,目前的地域面積還不足以與中原的諸侯國相比,他認為楚國第一步應該繼續在南方經營。於是,他尊奉周天子,借周天子的命令,歷經十年時間,在南方東征西討,拓地千裏。

地域面積拓展了,接下來楚成王開始籌劃北上爭霸。早在十余年前,齊桓公就已經「九合諸侯」,成為了中原的霸主。楚成王若想有所突破,就不可避免的要與齊國正面交鋒。

但楚成王善於審時度勢的性格真的令人佩服。他首先是拿軟柿子捏,鄭國是中原腹地,如果將鄭國拉到自己這個陣營裏來,那麽稱霸的條件將會愈加成熟。果不其然,在楚國連番的打擊之下,鄭國招架不住,想要與楚國求和。但最終沒有拉攏成功。楚國這樣的策略讓齊桓公很不舒服,一直視楚成王為眼中釘、肉中刺。

終於,在公元前656年,齊楚首次發生正面交鋒,但這次並沒有打起來。總結其原因,是兩個大國根本不想打這一仗,說到底就是為了保存實力。這是春秋大國之間一貫的策略,除非到了忍無可忍之地,或者為了爭霸必須打這一仗,其他情況都不會大打出手。所以,這次的結果是雙方簽訂了盟約,互守邊界。

春秋形勢圖

接下來發生的事,都彰顯了楚成王的外交大智慧。這種大智慧就是敵不動我動,敵動我避開。什麽意思呢?就是說我始終不與你正面交鋒,在你不註意的時候,我繼續北進,先消滅你幾個盟友再說。在你發生特別情況的時候,我給你來一個釜底抽薪。最終,這樣的效果很不錯。齊桓公很快招到周天子的忌憚,鄭國也慢慢向楚國靠攏。楚國也借機消滅了中原幾個小國。

第二年,在鄭國的拉攏戰上,齊桓公透過攻打鄭國阻止楚國北上。而楚國也透過攻打齊國的盟友許國爭奪爭霸的主動權。要不還是楚成王,這次齊國也只能透過攻打盟友來遏制楚國,中原盟國之間的平衡硬生生被他打破。讓人很驚訝的是,齊楚兩國在此期間,竟然都不主動正面相對,可見楚國兵威之盛。透過此次戰爭,鄭國、許國立場不再堅定,中原盟友之間開始尋找新的依靠,以求生存下去。

此後,在面對齊國的時候,楚成王都堅持一貫的主張,審時度勢,不與齊桓公發生正面沖突,而他自己趁機滅掉了幾個小國,勢力範圍深入到江蘇、安徽一代,深入淮河流域。

透過與齊國的爭霸,楚成王深謀遠慮,不求正面輸贏,敢於在齊國強大的兵威之下積極東進,開拓疆域,打出了楚國北上中原的稱霸精神。而這種精神也正好遺傳給了他的孫子楚莊王。

楚莊王

楚、齊爭雄的歷程,也充分地顯示楚國後來居上、生機蓬勃、人才輩出的趨勢,楚成王在中原的聲望也成蒸蒸日上的態勢。

三、大敗宋國,將稱霸威望相傳

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巨大動亂,宋襄公作為齊國的友好盟國,將齊國內亂平息,並幫助齊孝公回國即位。宋襄公認為自己居功至偉,想要傳承齊桓公的衣缽,於是組織楚國、陳國、蔡國、許國、曹國和鄭國在現在的河南瞧縣參加 盟會。

這徹底惹惱了楚成王,心想:「當初我跟齊國爭霸之時,都是互相尊重對方,盡量避免正面交鋒。你宋襄公是個什麽東東,實力實力沒有,人品人品沒有,敢在天下人面前輕而易舉地就將霸主的位置攬入手中?我非得教訓教訓你。」

楚成王說出這番話,並不是喪心病狂。宋襄公當時的實力並沒有那麽雄厚,他靠的是我們上面所說的平息齊國內亂,還有齊桓公在世時所謂的囑托。

楚成王審時度勢,肯定宋國沒有稱霸的資本,果斷帶兵參加盟會,給了想要執牛耳的宋襄公當頭一棒。公元前639年,楚成王在盟會上抓了宋襄公,揚長而去。

宋襄公「偷雞不成蝕把米」,想當盟主,最後還要靠魯國的調停,最終宋襄公才得以返回宋國。在宋襄公回到宋國之前,楚成王兵鋒直抵宋國都城商丘,雖然遭遇頑強抵抗,但此戰打出了楚國的威望。當時的中原,齊國霸業勢微,晉國正與老鄰居秦國周旋,晉公子重耳還處在漫長的流亡路上,中原各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抵抗楚國的攻勢。

宋襄公

隨著楚國在中原諸侯國之間的威望日盛,處在中原腹地的鄭國由原來的猶豫觀望徹底淪為楚國的小弟。這讓楚國北上爭霸更加便利。

但宋楚之間必有一戰。宋襄公自認為難以與楚國爭鋒,也挑個軟柿子捏,可惜實力不允許。宋襄公也想拿鄭國開刀,可他完全想錯了,此時的鄭國已完全淪為楚國小弟,你打我小弟,豈不是打我?宋襄公不聽勸諫,攻打鄭國直接成為宋楚大戰的導火索。

公元前638年,宋楚泓 之戰一觸即發。宋襄公秉持「仁義」思想,做了一面「仁義」大旗,但是楚國卻不會給你講仁義。楚國軍隊渡河時,本來可以占據主動,他沒有抓住;楚國軍隊派兵時,也是機會,還是沒有抓住。

正面交鋒時,楚軍虎狼般的叫聲,宋軍怎能抵擋?只見楚成王張弓搭箭,宋襄公被射傷,同年病死,悲涼落幕。

泓 之戰,打出了楚國的底氣,打出了楚國的威望。楚成王北上中原的豪氣,奠定了稱霸之基,也將這種威望世代相傳。

泓水之戰

四、晉楚爭霸,將稱霸火種保留

公元前637年,楚國發生一件大事,最尊貴的客人從遠方而來。這位客人就是多年流亡在外的晉文公重耳。

重耳流亡圖

楚成王盛情相待。他這樣做,是有他的理由的。

他審時度勢,做了詳細的分析:

第一,自打敗宋國之後,楚國爭霸之路基本已完成了百分之七十,只差一個時機。為什麽這麽說呢?此時中原各國已經被楚國打服,只剩下晉國,由於地理位置的局限,尚未發生正面交鋒。因此,想要獲得爭霸的最終成功,晉國與楚國之間必有一仗。

第二,晉公子流亡多年,底下跟隨他的人多年不棄,證明此人絕非等閑之輩。此後必定回國即位,我何不做一個順水人情,不僅可以交好晉國,還能爭取楚國在中原的利益。如果兩國發生戰爭,也可以有緩和的機會。

第三,現在的秦國與晉國水深火熱,我若能將重耳送回秦國,秦晉之間必然有所摩擦。那時楚國豈不是有更多機會。

做了這番思考之後,楚成王與重耳相見甚歡。重耳也隨即答應,如果晉國與楚國發生戰爭,晉國將退避三舍。

晉文公

就像兩國君主想的一樣,兩強若想爭霸,就只有正面交鋒。四年之後,楚成王北上,接著蹂躪齊國、宋國等中原國家。宋國向晉國求救,為了穩固中原局勢,同時遏制楚國持續北上的態勢,晉文公,也就是重耳,出兵救援宋國。平衡再次被打破,兩國最終走向了宿命般的一戰。

此戰誰勝了,誰就是中原的下一位霸主,因為在此之前,鄭國、宋國、陳國、齊國都相繼被楚國打怕。如果楚國勝,那麽中原已經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與楚國為敵,楚國必將成為中原各國的老大。如果晉國勝,後續楚國若想北上,中原各諸侯國必然向晉國求救,楚國北上之路必遭掣肘。

楚成王再次對形勢進行了預判,他認為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多年後返回晉國,這是屬於上天的安排,他預感到晉國將成為下一個中原霸主,自己只能再等等。

然而,楚國令尹成得臣卻勸他與晉國一戰。楚成王再次陷入沈思。

這次,成王采取了中庸之策,他也想與晉國爭一爭,但仍然認為重耳有上天眷顧,於是他抽調了大部份主力撤出戰鬥。讓子玉帶領楚國四大家族的7萬多私家軍與晉軍的5萬大軍大戰於城濮。

果不其然,晉軍大勝,晉文公一戰而霸!

城濮之戰

可以看出,成王抽調大部份主力後,但就兵力而言,楚軍仍舊占據優勢。如果楚成王全軍出擊,勝負也未可知。但成王選擇撤出主力,可能也在做其他的謀劃,是不是在想著削弱四大家族的勢力呢,這我們不得而知!

但歷史給了最好的證明,楚成王此舉不僅削弱了成家與鬥家的勢力,為以後楚莊王選舉孫叔敖為令尹做了鋪墊,也為楚莊王北上問鼎中原保留了「革命火種」!

五、結語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楚成王這位春秋最偉大的梟雄,時時刻刻都在審時度勢為,他繼承了父輩優良的傳統,並將這種基因傳給了後世。父輩創立的體制,讓楚國疆域得到不斷擴張;北上中原,將那種精氣神打了出來,為後世做了榜樣;打敗宋國,讓楚國威望在中原大地奔騰不衰;晉楚爭霸,他的審時度勢讓楚國稱霸的火種保留,相傳三代。

楚成王最後雖然被兒子所殺,但他為楚國做出的偉大貢獻卻保留了下來,成了楚莊王北上問鼎中原的寶貴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