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國民黨「禦林軍」,曾被美國顧問團贊譽:國軍只有74軍能打

2024-07-20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有這麽一支國軍,它幾乎參加了所有正面戰場上的重大戰役,取得了優異表現,以其英勇頑強的戰鬥意誌,獲得了「抗日鐵軍」的稱號。國民黨軍隊派系林立,其中又分為嫡系和旁系。74軍就是國民黨王牌部隊中的王牌,又被稱為「虎賁師」「禦林軍」,並榮獲國民黨最高獎勵「飛虎旗」。其74軍的軍長王耀武更是有著「山東閻王」之稱,這支多次大敗日軍精銳的74軍,就連美軍顧問團也贊譽稱「國軍中只有74軍能打」。今天我就來為大家講述74軍的興衰榮辱。

新軍草創,嶄露頭角。

1937年8月的上海,彼時的十裏洋場仍然燈火通明一片歌舞升平,黃浦江邊來往的人群,和往常一樣忙碌著每天的生計,街頭巷尾聊天的人們在討論日常生活的同時,也不免要發表一番對時事的看法,但就連最愚笨的人,也能感受到這座城市充滿了緊張的氣氛,戰爭的硝煙開始無聲無息地彌漫在上海的天空。1937年7月7號日本制造了盧溝橋事變,這場震驚中外的事變揭開了中國全面抗戰的序幕,也讓千裏之外的上海成為了中日角逐的下一個焦點。

1937年9月1日在淞滬戰場的硝煙中,未來的「抗日鐵軍」74軍誕生。彼時的中國軍隊大多以師為戰略單位,而淞滬會戰開始之後,國民黨發現以師為戰略單位難以與日軍抗衡,且投入到淞滬戰場的部隊就有數十個師之多,在指揮上非常不便,於是國民黨匆匆將一些師捏合成軍,74師就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74軍由已經投入戰場的51師師長王耀武和58師師長俞濟時組成。

俞濟時被任命為首任軍長。在國民黨軍界,俞濟時是一位頗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他出生於浙江奉化,與蔣介石是同鄉,又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黃埔軍校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幹部的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聞名的指揮官。俞濟時在黃埔軍校中的表現並不起眼,而在畢業之後卻留任成為了蔣介石的侍衛。

雖然並非如傳聞中的那樣是「蔣介石的外甥」,但俞濟時卻深受蔣介石的信賴,一畢業就成為了蔣介石的侍衛官。他的軍教生涯中大部份的時間都是蔣介石的貼身侍衛,以致他後來自嘲自己是委員長身邊的「太監大總管」。不過這並不代表俞濟時只是阿諛奉承之徒,58師就是俞濟時親自整編創立,全師總人數達10923人,武器裝備也配備齊全,在國民黨202個步兵師中,像58師這樣裝備精良兵源充足的調整師屈指可數。而王耀武率領的51師也同樣驍勇善戰。凇滬會戰中,王耀武率領51師在羅店與日軍大戰一場,在國民黨軍一片混亂之際,51師鎮定自若,雖然損失過半,但表現出色,王耀武也由此在74軍中嶄露頭角。

撤離淞滬戰場後,74軍來不及休整就再次投入到南京保衛戰中,與日軍在湖熟鎮、湯山鎮、熟化鎮展開激戰,多次擊退日軍進攻。南京淪陷後51師奉命突圍,撤至浦口時僅有8000人。此後74軍轉戰中原,先後參加了徐州、蘭封會戰,雖然重創日軍,但每次戰役的結果都是兵敗撤退,此時距離74軍成為「抗日鐵軍」還差一場浴血奮戰最後獲得勝利的戰役。

萬家嶺大捷,一舉成名。

面對日軍海陸空的絕對優勢,中國軍隊必須利用地理條件來打持久戰。歷史也證明正面戰場的攻堅戰,國軍部隊節節敗退。而74軍從成立之初,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蘭封會戰等多次正面戰場的大戰役,這些戰役皆以戰敗告終,即便74軍表現突出,但也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扭轉戰局。怎樣全殲日軍一整個師?74軍回答了這個問題。

1938年初,徐州會戰剛剛落下帷幕,潰敗的國軍在蔣介石的授意下炸開了花園口黃河大堤,急流的黃河如同一條脫離了枷鎖的狂龍,在中原大地上肆意奔湧,河南安徽一帶盡成澤國。同時這也致使日軍沿隴海線西進的攻勢被泛濫的洪水阻攔,轉而打算進攻武漢。

彼時的日本以為,只要攻占武漢,控制中原就可以支配中國。1938年7月26日,日軍占領九江,之後分兵三路攻取德安、南昌、饒襲長沙,意圖對武漢進行大包圍。萬家嶺正位於江西省德安城西南約27公裏,由一些高低不平的山脈組成。1938年8月,日軍第11軍106師團從九江南下,遭到中國守軍的奮勇反擊。9月底日軍106師團第123團、145團、147團和前來增援的101師團和149旅團深入萬家嶺地區,這就給中國軍隊集結優勢兵力啃下日軍106師團創造了難得的機遇。

彼時的日軍106師團被中國軍隊阻擊之後,全師團傷亡了8000余人,基本喪失戰鬥力,在就地休整之後,106師團血還沒有回滿,就被崗村寧次趕鴨子上架,命令106師團從西南迂回進攻德安。半死不活的日軍106師團在出發之後,深入中國山區,根本搞不準方向,由於使用的還是1926年的地圖,指南針也被當地磁鐵礦幹擾,日軍106師團竟然在萬家嶺地區迷路了。

1938年10月7日,萬家嶺戰役正式打響,國軍第4軍、第66軍、第74軍向敵軍發起了總攻。眼看形勢危急,而正面進攻部隊毫無進展,日軍106師團當即選擇全力突圍,突破口就選在了第74軍58師防區。58師以極其頑強的防禦頂住了日軍的多次猛攻,經過兩天激戰,全師僅存500人。眼看陣地難保,74軍軍長俞濟時將自己的警衛營也投入了戰鬥,這才確保了陣地,粉碎了日軍突圍的企圖。此戰日軍第106師團幾乎被全殲,殲滅日軍1萬多人,被俘百余人。此戰國軍一舉收復了九江以南的失地。74軍居功至偉,一戰成名。而萬家嶺戰役其戰果之輝煌足以與平型關和台兒莊媲美。

上高戰役,勞苦功高。

因為表現優秀,俞濟時升任國軍第10集團軍副司令兼86軍軍長,王耀武升任74軍軍長。這個同樣出身黃埔軍校第三期的學員,由於作戰兇猛,屢建戰功慢慢從行伍之中脫穎而出。1932年王耀武所在的32旅參加第四次圍剿,被紅軍圍困宜黃,王耀武所部堅守宜黃,苦撐25天而城池為破,遭到嘉獎。1934年王耀武率補充第一旅與紅軍在皖南譚家橋遭遇,此戰紅19師師長尋淮洲犧牲,紅21師師長胡天陶被俘,戰鬥以紅軍主動撤離而結束。戰後王耀武榮升51師師長,並成為了74軍的創始成員之一。1941年的上高戰役就是74軍在王耀武的率領下,進行的一場艱巨的陣地戰。

上高位於江西錦江上遊,俯瞰整個贛東平原,日軍一旦占領上高便可得到進攻贛南的前進基地。日軍兵分三路企圖圍困國軍主力於上高、高安一帶。但南北兩路進攻均被擊退,中路的日軍孤軍深入,遭到了74軍的堅強抵抗。此時的74軍總兵力已經達到了31000余人,整體面貌在王耀武手中有了很大改觀。3月22日日軍集中上萬兵力在數十架飛機的掩護下猛攻74軍的雲頭山、白茅山陣地。74軍與日軍反復爭奪,先後7次和日軍展開白刃肉搏,將中路日軍阻攔於此,為友軍贏得了集結的寶貴時間。

想要突圍的日軍被74軍和增援部隊在此包圍,最終大部被殲滅。隨後在全線出擊中74軍身先士卒,乘勝追擊收復了官橋,並擊斃日軍第34師團長巖永少將。整個上高會戰,日軍第33師團遭到重創,共擊斃日軍1.5萬人,被何應欽贊譽為「開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而上高會戰沈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極大鼓舞了中華民族的抗日鬥誌,在當時被稱為「上高大捷」。74軍也榮獲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和象征著最高榮譽的「飛虎旗」,從此被譽為「抗日鐵軍」。

常德死守,失而復得。

1943年11月,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國軍集中了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16個軍43個師21萬人迎戰,此戰中國軍隊依托陣地進行頑強阻擊。常德會戰是抗日戰爭期間大規模會戰之一,也被譽為「東方的史太林格勒了保衛戰」。74軍57師8000人堅守常德城16天,在日軍陸、空、坦的協同攻擊之下進行了頑強抗擊。

日軍在常德城下招數用盡,大炮、飛機、坦克悉數上場,更是在戰場上投放了毒氣。炮火幾乎將整個常德城夷為平地。此時全師已不足600余人,各級指揮官傷亡達95%,重武器被毀達90%。師長余程萬率領余部180人突圍於半夜向德山突圍,其余官兵由第169團團長柴意新指揮,自願與常德共存亡。深恨友軍的余程萬在突圍之前曾向其長官發出最後一份電報「彈盡人亡,城已破,友軍觀望不前」。而柴意新則率領殘部以刀矛棍石向日軍沖鋒,雙方展開肉搏,百余官兵傷亡殆盡,12月3日上午8點常德城宣告失守。

而余程萬突圍成功,並與援軍第58軍第11師32團取得聯系,余程萬率領32團反攻常德,隨即收復常德。著名作家張恨水就曾根據常德會戰寫出了一部名叫【虎賁萬歲】的小說,描述了第74軍57師堅守常德,苦戰十余日,與日寇浴血巷戰,最終得以保衛常德。全師八千余人,僅有83人生還。從此這支「抗日鐵軍」成為了國民黨軍隊中真正的王牌。1945年湘西雪峰山戰役中,74軍再次顯示出抗日鐵軍的雄風,重創日軍,獲得兩面「飛虎旗」。1945年8月日本投降,74軍被空運至南京受降,並擔任南京守備,因此又被稱為「禦林軍」。

硝煙落幕,最後挽歌。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第74軍被改編為整編74師,張靈甫任師長。此時的整編74師已經是清一色的美械裝備,長期接受美國顧問的訓練,時任國民黨部隊五大主力之首,深得蔣介石倚重。但是盡管武器裝備再精良,一旦站在了人民的反面,那註定是沒有好下場的。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中,整編74師全軍覆沒,張靈甫也殞命於此。時任山東省主席兼保安司令的王耀武眼睜睜看著整編74師被剿滅,也是無能為力。1948年王耀武也在濟南戰役後被俘。而昔日在抗日戰爭中打下了威名的74軍終究消逝在了歷史之中,這個起於微末,輾轉於抗日正面戰場用一兵一卒打出威名的虎賁軍,其覆滅也是為腐朽的蔣家王朝唱響的最後一曲挽歌。

但我們不會遺忘在抗日戰場上每一個為了中華民族的存亡而浴血奮戰的士兵。他們有著最樸素而真實的愛國熱情,與敵苦戰,死戰不屈,為這場民族解放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