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6年,解放軍被敵軍包圍,有位地主站出來:我能退去數萬敵軍

2024-01-24歷史

1946年7月,鄂東獨立旅為掩護中原軍區司令部撤離,來到了嶽西冶溪鎮。旅長吳誠忠決定為革命獻身,但就在大戰一觸即發的緊要關頭,一名大地主挺身而出,聲稱可以令三萬敵軍退兵。

這位地主到底是誰?他為何有如此的膽量和自信?他是否真的有能力幫助解放軍擺脫危險境地?

1945年10月30日,按照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中央中原局和中原軍區正式成立。當時,中原地區是軍事和政治的重要戰略基地,且中原解放區與國統區相鄰,成為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的主要目標。

蔣介石得知中原局成立後,驚慌不已,將它視為自己的心頭之痛,並揚言要在一個月內「肅清」中原解放軍。然而,抗日戰爭剛剛勝利,蔣介石就邀請中共領袖毛主席參加重慶的「和平」談判,最終在43天的談判中,國共兩黨於1945年10月10日簽訂【雙十協定】。

然而,僅僅幾天後,也就是10月15日,蔣介石就秘密指令心腹大將劉峙,要他派大軍圍剿中原地區李先念部。

李先念,一個勇敢的軍事家,在敵人的大軍突襲下,他帶領部隊向桐柏地區移動,並在中央的指示下發起了桐柏戰役。

這場戰役中,我軍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不僅占領了桐柏縣城,還拿下了平氏和固縣兩個要塞。緊接著,中原軍區6萬大軍兵分兩路,向棗陽、新野等地進攻,成功攻占了3個縣城和2個重鎮,並重新占領了百兆山地區和大別山地區。

在接下來的半個月反擊戰中,中原解放軍不僅成功粉碎了敵人的陰謀,而且還開辟了以桐柏為中心的根據地,擴大了解放區的範圍。

然而,氣急敗壞的蔣介石並未因此而罷休。1945年12月,他在中原解放區附近安插了11個軍24個師的兵力,以及8個遊擊縱隊,企圖消滅我軍。

但是,李先念並未被嚇倒。他果斷地作出了撤離平漢鐵路以東地區的指令,成功地粉碎了敵人的陰謀,而且開辟了大別山解放區。

1946年1月,國民黨代表和中原軍區司令李先念達成【臨時停戰協定】,然而,談判期間,蔣介石卻在背地裏繼續調兵遣將,占領了光山、息縣、大紅山等地,形成對我軍的包圍之勢。

隨著根據地的不斷縮小,以及國民黨的物資封鎖,中原解放軍的生存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然而,為了全軍的利益,李先念多次召開會議,要求官兵們克服困難,做好重大犧牲的準備,以換取全國的解放。

1946年6月,中原軍區被壓縮在不足100平方公裏的狹小區域,毛主席指示全面內戰不可避免,必須提前做好分路突圍的準備。

面對這種嚴峻的局面,李先念沒有退縮,他堅定地表示,只要有一口氣,就要和敵人戰鬥到底。他和他的士兵們,用自己的生命,為中國的解放事業,譜寫了一曲壯麗的贊歌。

中原突圍是一次驚險刺激的戰鬥,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不顧停戰協定,派遣4路大軍共計30萬人向宣化店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即將在大別山爆發。

我軍雖然只有6萬人,裝備也落後於敵人,但是我們必須進行突圍,保存有生力量。但是,突圍的方向成了一個難題。

向東突圍,雖然可以進入豫皖蘇解放區,但是30萬大軍緊追其後,會給豫皖蘇根據地帶來極大的壓力,只能選擇向西突圍。

為了讓主力部隊順利突圍,李先念決定由皮定軍的第一旅負責殿後。 在突圍過程中,皮定均展現出了超高的軍事素養和才能,他靈活運用多種計謀,從敵人的包圍圈中沖破重圍。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皮旅將全軍覆沒,但是,在皮定均的指揮下,全軍2000多人成功抵達豫皖蘇解放區,這個戰績讓毛主席都對其大為贊賞。

1955年授銜時,按照授銜標準,皮定均應該被授予少將銜,但是毛主席親自指示「皮有功,少晉中」。 此外,我們也不能忽視鄂東獨立第二旅在中原突圍戰中的貢獻。

他們的付出和努力也是我們不能忘記的。

皮定均將軍在大突圍前,為分擔皮旅壓力、牽制敵人、掩護主力部隊突圍,組建了中原軍區獨立第二旅,由吳誠忠任旅長、張體學任政委。

李先念多次強調要堅守佛塔山,把好軍區南大門,並且要求不惜一切代價完成掩護任務。為了迷惑敵人,吳誠忠和張體學決定偽裝成軍區司令部,以方便主力部隊突圍。

在6月26日晚,張體學還邀請了負責監視中原軍區的美、蔣代表觀看文藝演出。美蔣代表並未發現李先念將軍率領主力部隊悄悄撤離宣化店。

直到6月28日,李先念率部秘密向平漢鐵路轉移,美蔣代表才意識到中原軍區首腦機關可能已經不在宣化店。吳誠忠和張體學意識到這一點後,便向美方代表說明了李先念將軍因身體欠佳,改日再見。

張體學為了向敵人證明中共談判代表任士舜的誠意,將李先念簽名的明信片轉交給美方代表。國民黨特務透過對比筆跡確認這是李先念的親筆字,這才放下心來。

然而,為了增加敵人對中共的信任度,吳誠忠還組織了6團1營從大悟縣連夜趕往宣化店,增加執勤崗哨,營造軍區司令部熱鬧繁忙的景象,為主力部隊轉移爭取時間。

同年6月29日下午,得知李先念的大軍已經成功突破敵軍封鎖線,吳誠忠和張體學舉辦宴會,邀請美蔣代表參加。

在酒宴上,張體學宣布:「李先念將軍已經率領中原軍區順利突圍!」聽到這個訊息,美蔣代表震驚不已,手中的酒杯滑落摔得粉碎。

然而,此時國民黨軍隊已經逼近宣化店,如果不立即突圍,將會被敵人全殲。於是,吳誠忠連夜率領6000余兵力進行突圍。

然而,不明情況的國軍誤將鄂東獨二旅當作中原解放軍主力,看到我軍火力增強,立即調集大批人馬,將獨二旅層層包圍。

吳誠忠立即組織前衛團,讓他們在重火力的掩護下殺出血路,而後衛部隊則每人手持10顆手榴彈,準備在敵人合圍時全部投擲出去,暫時阻止敵人的進攻,從而幫助獨二旅成功突圍。

吳誠忠,一位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將,18歲加入紅軍,經歷了二、三、四次反「圍剿」戰爭,從班長、排長一路晉升為9軍25師師政委。

在川陜反「三路圍攻」、「六路圍攻」、強渡嘉陵江等戰役中表現出色,備受上級認可。1936年7月,吳誠忠率部在甘孜一帶和紅2、紅6軍團勝利會師。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被任命為八路軍129師386旅771團團長。1938年3月31日,他在響堂鋪地區全殲200余人日軍,並燒毀180輛日本軍車,得到劉鄧首長的稱贊和表揚。

在面對劉峙兵團的緊追不舍、窮追猛打時,他臨危不懼,始終保持高昂的革命士氣,采取迂回、分散、集中、迎擊、襲擊等戰術,打退敵人的一次次野蠻進攻,並始終牽著敵人鼻子轉,迫使敵軍疲於應付,暈頭轉向,分不出兵力追擊中原軍區主力。

為了擺脫追兵,他率部持續多日強行軍,每天只睡2個小時,因太過疲憊,不少戰士走著都能睡著。每到此時,他都會讓人空投手榴彈,以震醒熟睡的士兵們。

正是他的英勇指揮和艱苦奮鬥,使得獨二旅成功擺脫尾大不掉的敵軍,並於7月18日順利突圍至嶽西冶溪鎮一帶,全軍僅剩5500余人。

由於戰士們已經連續作戰20多天,身心疲憊,吳誠忠和張體學商量讓戰士們休息一天,恢復體力,同時借機籌備糧食等物資。

當部隊來到鎮上時,附近的百姓害怕解放軍和國民黨軍一樣,會強行掠奪財物、欺壓群眾。然而,很快,百姓們發現這支部隊的戰士們盡管面色蒼白、衣衫襤褸,但他們並不騷擾百姓,也不搶奪財物,購買糧食等物資都按照市場價格付錢。

冶溪鎮的大地主胡之傑早已經聽說了解放軍的事跡,又親眼目睹了解放軍的善意之舉,因此他相信解放軍,並主動邀請獨二旅在他的家中居住。

考慮到戰士們已經20多天沒有好好休息,吳誠忠欣然接受了胡之傑的邀請,並將臨時指揮部設立在胡家。吳誠忠原本計劃第二天就離開,但當他得知許多戰士因水土不服而發燒,情況堪憂時,他決定再待一兩天,給戰士們治病。

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不知從哪裏泄露了訊息,7月20日淩晨4點半,站崗的戰士突然來報告,說大量敵軍已經向我軍包圍,預計有3萬敵軍。

吳誠忠心中忐忑不安,我軍士氣低落,敵人有所準備,且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占據優勢,這場戰爭恐怕兇多吉少。經過調查,包圍我軍的是國民黨整編72師,至於為何能這麽快抵達冶溪鎮,是因為72師並非中央軍,而是駐紮附近的地方雜牌軍。

但是,別小看這支雜牌軍,他們擁有雄厚的兵力和優質的武器裝備,僅靠三萬大軍層層包圍,我軍就難以突破。面對這種情況,吳誠忠做好了以身殉職的準備。

他首先安排鎮上的百姓轉移,然後決定將機密檔燒毀。因為我知道我軍在胡之傑家住了兩天,敵人可能會報復胡之傑和其家人,所以我給胡之傑寫了一封信,信中表明一旦胡宅被焚燒、胡家遭到報復,憑借這封信日後可以獲得賠償金。

同時,我還調出一個班掩護胡之傑和其家屬撤離。在做了一切準備後,我率領戰士們退守到村落附近荒山之上,以減少敵人對村落的損壞。

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名士兵前來報告:「胡大地主前來,說有要事相談。」我不解,我不是派人將胡之傑及其家屬轉移出去了嗎?

他怎麽又冒險來到前線?胡之傑來到前線指揮部後,見到我就連忙說道:「或許我可以退下數萬敵軍,不過你需要告訴我敵軍番號和敵首長情況。」

舊社會地主吳誠忠聽到這個訊息後,感到十分驚訝。他了解胡之傑宅心仁厚,思想開明,經常幫助貧困的人,是當地德高望重、備受百姓尊敬的人。

但是,他怎麽也想不到,胡之傑居然能和國民黨軍扯上關系。胡之傑坦然地說:「對方是國民黨軍72師,師長是傅翼……」吳誠忠更加疑惑,胡之傑和這支部隊的關系是什麽?

胡之傑解釋說:「這支部隊的師長傅翼和副師長祝順鯤,過去都是我的老部下,讓我去勸說,應該可以讓他們撤兵。」

吳誠忠瞪大了眼睛,仿佛不認識胡之傑。他怎麽也想不到,胡之傑這個大地主,竟然和國民黨軍有關系。但是,他很快明白了,胡之傑的身世並非他想象的那麽簡單。

胡之傑是安徽嶽西縣冶溪人,出生於富貴人家。他的父母都是學識淵博的人,從小就受到他們的熏陶,酷愛學習,飽讀詩書。

長大後,他除了繼承家裏百畝良田外,還開設了私塾,當上了私塾老師,過上了舒適自得的生活。

舊社會的地主家族在列強和軍閥的欺壓下,給中國大地帶來了混亂和苦難,而普通百姓也跟著受苦,生活困難。作為一名現代知識的熏陶的年輕人,他無法忍受這種生活,決定棄文從武,走上參軍的道路,加入了川軍。

川軍的紀律散漫,士兵們大多沒有接受過教育,而且不少士兵沈迷於鴉片,因此在其他軍閥看來,川軍是一支「雙槍軍」,沒有被重視。

然而,胡之傑是少有的知識分子,對兵法十分精通,得到了川軍領導的賞識,他曾參加武昌起義、護國運動、北伐戰爭,軍職也一路高升,很快成為了川軍21軍3師師長。

雖然在內戰中,川軍的表現不佳,但在抗日戰場上,川軍卻展現出了無比的毅力和勇氣,讓日軍聽聞「川軍」二字就感到恐懼。

比如在台兒莊戰役中,川軍222師師長王銘章率領部隊駐守藤縣,為了抵抗日軍,川軍用自己的生命擊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

當全軍只剩下幾十人的時候,師長王銘章不願被日軍俘虜,開槍自殺,其他的戰士也紛紛拉響手雷,與日軍同歸於盡。

在抗日戰爭中,350萬川軍英勇出川,與日軍進行了數十次的大小會戰,他們的堅韌和英勇使得日軍始終未能踏入四川半步。

其中,川軍第1師的胡之傑就是這樣的英雄,他們用「鐵血之師」的稱號,狠狠地打擊了日軍,贏得了榮譽。然而,川軍的英勇表現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榮譽,反而在國民黨軍內部的派系鬥爭中被頻頻打壓。

作為蔣介石的黃埔軍出身的將領,他更傾向於重用自己人,對於川軍這樣的雜牌軍,他不僅不會重用,還會采取各種手段進行打壓。

胡之傑也不例外,被調到南京參謀總部任職,看似升職,實則被明升暗降,失去了實權。這使得胡之傑十分憤怒,他對國民黨的腐敗行為早已失望至極,一氣之下主動提出辭職,回到嶽西老家生活。

胡之傑,一位曾在軍中服役多年的將領,憑借積攢的軍餉回到家鄉,成為了一個大地主,並且還建立了一所學校,收留貧困學生讀書。

盡管他已經離開了川軍,但他過去的部下仍然對他非常尊重,並且他們之間經常通訊。在胡之傑擔任師長時,傅翼和祝順鯤還只是連長和排長,但因為胡之傑的提拔和重用,他們才得以升職。

一次,傅翼因為克扣軍餉和私售鴉片被同事揭發,按照軍法應該被處決。但胡之傑不忍心對他施以重罰,只關了他幾天禁閉就放他出來了。

因此,傅翼對胡之傑非常感激,並且他們之間一直保持通訊。正是由於胡之傑與傅翼和祝順鯤的關系,他覺得自己應該能夠說服這支部隊離開。

吳誠忠在得知胡之傑的背景後,對他更加尊敬。但是,他仍然阻止胡之傑前往,因為戰場上無情,兩軍勢同水火,傅翼等人真的能聽胡之傑的勸說嗎?

胡之傑擺擺手,表示川軍內部非常重視上下級情誼,即使傅翼不答應,也不會對他怎麽樣。聽了胡之傑的話,吳誠忠才放心下來。

之後,胡之傑大步走向國軍整編72師駐地,傅翼和祝順鯤得知老首長來了,便親自前來迎接,並將他奉為座上客。

雙方寒暄過後,胡之傑直接道出了他的看法:「我聽說你們這次是來圍剿解放軍獨二旅的,但是我要說,兄弟鬩墻只會讓蔣介石得利,我們自己打自己同胞,實在是不可取。」

傅翼和祝順鯤被胡之傑的話驚呆了,他們知道蔣介石一直在排擠和打壓川軍,從紅軍時期就開始了。胡之傑繼續說:「你們知道解放軍的實力,就算6000大軍不是你們的對手,但要殲滅他們,你們的實力也會大大受損。到時候,蔣介石不僅不會補充兵力,反而會趁機奪權或砍掉72師的番號。」

胡之傑的話讓傅翼和祝順鯤開始動搖,他們知道自己不是蔣介石的親信,一直被排擠和打壓。

胡之傑又說:「蔣介石的大軍不得民心,一定會失敗,你們這次放過解放軍,到時候也可以向解放軍投誠,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經過胡之傑的勸導,傅翼和祝順鯤最終決定放過獨二旅,這樣也可以保存自己的實力。他們約定,在冶溪鎮東面留下一個缺口,作戰打響後,雙方放空槍,假裝戰況激烈,到時候解放軍可以順著缺口撤離。

在激烈的戰鬥中,整編72師巧妙地留下一個通道,吳誠忠將軍抓住時機,率領5500余名士兵順利逃脫。雖然無法親自向胡之傑道謝,但他對著冶溪鎮方向深深鞠躬,以表達對胡之傑的感激之情。

雖然接到上級命令停止東進,留在大別山區進行遊擊戰,但吳、張二人毫不猶豫,堅決執行命令。在為期一個月的遊擊戰中,他們與數倍於己的敵人周旋,成功牽制了國民黨六個旅,對鄂豫陜、鄂西北根據地的鬥爭起到了重要的支援作用。

然而,一個月後,在敵人的圍堵下,獨二旅被打散,只有少數人成功突圍,其他人英勇犧牲。吳誠忠被迫回到老家躲避追擊,後來在華北解放區回到了組織的懷抱。

在1948年11月的淮海戰役中,吳誠忠率領中原軍區2縱4旅,成功指揮爆破任務,為全殲黃維兵團掃清了障礙。

在攻打李延年兵團時,他率領4旅與敵人激戰了2個多月,圓滿完成了作戰任務。隨後,吳誠忠又率領部下參加了渡江戰役和解放大西南的戰鬥,再次取得了許多戰功。

吳誠忠將軍在晚年時刻仍牢記為獨二旅立下大功的鄉紳胡之傑,他經常在眾人面前感嘆:「若不是胡先生主動挺身而出,救解放軍於危難之中,獨二旅的前景就難以預料了。」

胡之傑的行動充分體現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正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人民放在心中,為解放全中國而奮鬥,因此獲得了許多愛國誌士的大力支持。